摘要:為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創建,有必要研究和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長效保障機制,讓文化陣地“活起來”,將文化服務效能釋放出來,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可持續發展。文章深入分析與探討沙縣“送、種、養”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情況,針對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難題的破解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沙縣;“送、種、養”;文化惠民工程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0-0-04
三明市獲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并將全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努力建設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沙縣牢牢把握這一主基調,堅持以縣域特色文化為抓手,打造品牌、創新服務,加強文化陣地設施建設,大力開展“送、種、養”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1 做法與成效
1.1 公共文化服務持續拓展
一是唱響主旋律,凝聚精氣神。組織理論骨干開展送學服務,推出一批省、市級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示范點。舉辦圖書館服務宣傳周活動、專題報刊展、“青少年健康上網”講座等。如市級理論學習示范點虬江街道麥元老年大學,每個月16日定期在麥元村農家書屋舉辦講學活動,吸引了周邊13個行政村、近160名村民參加。同時,這13個行政村還啟動了村志編撰工作,豐富了鄉村文化、激活了鄉土氛圍。
二是完善公共設施,提升服務水平。近年來,沙縣積極推進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簡稱“三館”)和鄉鎮文化站免費開放,大力開展農家書屋建設、文化信息共享、農村電影放映、廣播村村響等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已完成12個鄉(鎮、街道)文化站、145個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
三是打造“一村一品”,激活鄉村文化氛圍。以打造“一村一品”為導向,推動鄉(鎮、街道)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服務內容和形式創新,組織文化“三館”深入鄉村、基層開展業務指導、骨干培訓。支持社會力量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如高橋鎮組織“金橋民樂隊”,縣文化館不僅派出專業人員指導樂隊演奏,還給樂隊送去了所需的樂器設備。另外,縣文廣局為每個鄉(鎮、街道)廣場舞集中活動點都配備了音響設備。
1.2 文化下鄉活動持續深化
一是精心組織送圖書下鄉活動。結合文化大篷車巡演,組織縣圖書館、新華書店到偏遠鄉鎮(村)打造流動書攤,解決農村群眾和鄉村學生看書難、購書難的問題。充分發揮圖書館、農家書屋的作用,積極開展農民讀書活動,重點向農村留守兒童捐書,開展送溫暖送祝福活動。
二是精心組織送戲下鄉活動。以文化館、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為龍頭,組織開展“文化三下鄉”、文化大篷車巡演、文藝大聯親、文藝會演等活動。2014年以來,組織開展文化“三下鄉”、文化流動服務活動近100場,全面啟動夏季廣場文化活動、關愛留守兒童文化大篷車以及文藝大聯親文藝會演、圖片展覽等活動,使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共享文化大餐。
三是精心組織送電影下鄉活動。持續深入實施農村電影“2131”工程,確保每個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縣影劇院以“優秀電影巡演”活動為載體,在鄉村開展優秀電影巡演活動,精心挑選經典影片、國際大片等,讓農民群眾足不出村就能看電影。
1.3 文化遺產保護不斷加強
一是結合文物普查,積極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認真按照普查的標準和要求,做好不可移動的文物普查相關資料的采集工作。同時,完成水美土堡群保護規劃編制和富口紅軍遺址修繕。堅持共建共享,做好對鄧光布祠堂、陳氏大厝、虬溪試院(興國寺)等文物的保護規劃工作。持續推動定光佛信俗、沙縣肩頭棚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并大力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人。
二是結合節慶活動重點培育“一鄉一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紅土地文化、理學文化、佛教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推動大腔戲、迎鐵枝、迎燭橋、迎春牛、打獅、游魚等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搶救、研究和傳承工作,為舉辦小吃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培育演出節目和演出團隊。
三是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積極打造生態游文化品牌。注重用特色文化品牌來包裝旅游產品,宣傳淘金山舍利塔朝拜,開展陳氏大厝孝子坊、南陽羅巖廟一日游活動,認真策劃虬溪兩岸文化長廊,積極打造以沙縣民間藝術為表現形式的“夜色金沙”文化旅游項目。
1.4 文藝創作和隊伍建設不斷創新
一是加強沙縣歷史文化題材創作規劃。發揮縣文聯、縣社科聯的橋梁作用,做好特色文化題材規劃,引導文化工作者和文藝愛好者創作能夠反映沙縣發展、詮釋沙縣人創業精神、展示沙縣歷史、傳揚沙縣故事的精品力作。例如,以《三明論壇》專刊形式刊載了反映沙縣特色文化的調研文章12篇,委托三明市文聯主席創作了以沙縣歷史和人物為題材的小說《金沙縣》,出版《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等。
二是健全文化人才培養、引進機制。當地推行“工作室”制度,引進文化領軍人物與培養本土文藝創作人才并舉,建立了周建波剪紙工作室、鄧圣凱雙勾書法工作室。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按每人每年培訓時間不少于15天的要求,落實基層文化隊伍的培訓輪訓工作。通過提供經費補助和活動場所等措施,扶持業余文藝骨干、文化志愿者隊伍。改革第二屆“邊景昭文藝獎”評獎辦法,扶持原創作品,對省級以上的獲獎原創作品加大獎勵力度。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公共文化服務運行管理不完善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在硬件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資源配置和共享方面不到位[1]。比如文化站、農家書屋對群眾的服務不到位,有的地點選擇離群眾聚居地較遠或在較高樓層,有的未在受眾空閑時間開放。此外,文化站管理人員身兼多職,部分鄉村文化協管員有名無實。
2.2 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有待加強
文物保護亟待加強,部分文物保護單位亟須整治,比如羅邦塔的塔身嚴重開裂,大水灣陳氏大厝等古建筑部分木構件已經腐朽。同時,歷史文化挖掘不深,存在一些亟須思考的問題,比如肩膀戲如何進一步推陳出新,迎燭橋、游春牛等民俗活動如何登上舞臺、釋放其魅力等。另外,民間文化傳承人越來越少,傳承能力越來越弱。
2.3 文藝創作和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近年來,沙縣文藝創作勢頭良好,出現了一批優秀作品,但對本地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還不夠充分。從高標準看,真正在市里、省里乃至全國引人矚目的精品力作不多,文藝精品生產機制沒有充分建立。此外,文藝人才缺乏,文化名家社會影響力不大。
2.4 沙縣小吃作為城市名片,內涵有待豐富
經過持續打造,沙縣小吃品牌得到全省乃至全國的一致認同。但是,仍需要加強小吃文化與小吃產業的關系,實現小吃文化從內涵到市場的拓展,重筆勾畫,使之成為展示沙縣人創業精神的閃光點。
3 對策建議
3.1 均等化、標準化,強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運行管理
一是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的建管用。落實規劃,新建博物館,與小吃文化、旅游文化相結合,全面展示當地1600年來的發展歷史。按人均占有藏書1冊以上的標準,落實新圖書館規劃。開展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等惠民工程,實現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面覆蓋、全面達標。
二是培育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服務品牌。采用共建共享等形式,鼓勵有條件的文化機構和社會力量深入基層舉辦文藝演出、藝術展覽等活動。以“一村一品”為主導,推動基層文化場館服務內容和形式創新,持續推進落實《沙縣全民健身實施計劃》,爭創全國體育先進縣。
三是完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管理機制。結合各單位實際,建立適合的聘用、崗位管理制度,調動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機制,探索公共文化委托社會力量管理辦法,推動政府從辦文化轉變為管文化。
3.2 實施“百村千戶”種文化工程,打造“留得住”的農村文化隊伍
一是開展“聯親結對,共建文化”活動。建立各級文明單位文化幫扶工作制度,實現文化幫扶工作和掛村、聯系點工作同安排、共部署,并把文化幫扶工作納入各單位績效考評內容中。各文明單位在開展文化幫扶時,要注重培養文化能人和各類文化興趣者,把培養“留得住”的本土人才作為主要工作。建立民間文藝團隊(文化志愿團隊)管理制度,組織建立縣、鄉、鎮專業人才隊伍,積極挖掘、傳承當地特色文化,培養民間文藝人才,引導、促進以農民為主體的文化活動朝常態化方向發展。
二是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定期組織基層專業技術人員(文藝骨干)到上級單位參加業務系統學習、各地經驗交流學習;建立村校共建機制,發揮學校的人才優勢,培養農村文藝人才;完善志愿服務管理機制,實施文化志愿者隊伍登記管理,各文化單位長期招募文化志愿者,建立健全文化工作輔導員制度,廣泛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與此同時,可每年從招募的志愿者中選聘50名優秀志愿者深入村(社區)提供指導,協助做好當地文化工作。還應組建民間文藝團體,扶持其發展,不僅要提供場地,而且可在組織策劃和藝術指導方面提供一對一的指導和幫助,促進各文藝團體的藝術水平不斷提高。
三是開展藝術扶貧工作。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到生態新城小學、西門幼兒園等開辦音樂、戲曲、舞蹈、肩膀戲培訓,開展藝術啟蒙教育活動,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可在社會面舉辦專場文藝演出、書法或攝影作品展覽、肩膀戲展示等活動,提高群眾藝術鑒賞水平。
四是開展“種文化”成果評選展示活動。適時開展“種文化”成果評選活動,對“種文化”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調動基層和社會各界參與“種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3.3 堅持“種養結合”,增強基層文化內生力
一是加強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完善文化館(站)、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體育公園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健全功能、建章立制,提高對外開放能力和水平。優化改造鄉(鎮、街道)文化站,加強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建設,使其能夠基本滿足群眾讀書、看報、演藝、健身休閑等各項需要。
二是建立健全政府保障機制。把“送、種、養”文化惠民工程經費列入縣財政文化專項經費預算,采用“以獎代補”的形式,對“送、種、養”文化惠民工程工作開展有特色、有成效的社團或個人給予獎勵扶持。同時,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逐步形成以縣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2]。
三是建立城鄉文化交流展示平臺。積極拓展思路,通過民間民俗藝術節、文化廣場、文藝會演等形式,爭取社會各界支持、共辦,探索靈活多樣、行之有效的文化作品、產品展示新形式,培育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當地特色的群眾文化服務活動品牌,進而發揮示范引領、帶動促進作用。
四是加強文化作品的創新和創作。促進群眾文化藝術創作,充實城鄉居民文藝大舞臺,提高城鄉居民文化素養。設立原創文化作品基金,建立優勝成果獎勵制度,認真組織創作反映新時代新思想等內容的群眾文藝作品,提高文化產品供給質量。
3.4 做靚小吃品牌,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在“12·8小吃文化節”辦節形式上求創新。可借鑒各地節慶活動運營經驗,社會化、專業化運作文化活動項目,以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等形式[3],鼓勵各類文化機構和社會力量舉辦文藝演出、藝術展覽等活動。同時,通過媒體廣泛宣傳,倡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小吃節活動項目的申請、活動贊助,引導縣域各類機構、單位參與操辦文化活動,讓沙縣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盛會、享受實惠。
二是城市景觀要在融入小吃文化上有作為。將小吃文化與優化美化人居環境結合,將小吃起源、品種、制作工藝等線索與沙縣民俗、歷史、人文特點有機結合,并加以整理和豐富,然后將縣域特色小吃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總體規劃和布局,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除此之外,有重點地打造一批建筑,如以農耕物語為主題建造一個小吃博物館,大力開展民間小吃制作器具、工藝的普查、收藏工作,甚至拓展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小吃工藝器物收藏,形成沙縣館藏特色;有目的地改造一批建筑,如在賓河路景觀改造中打造小吃文化長廊,設立小吃制作流程雕塑,把小吃文化打造為沙縣人傳承歷史的基因,使其成為沙縣人創業致富的精神符號。
4 結語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的一項戰略性工作,本文研究沙縣為全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堅持以縣域特色文化為抓手,大力實施“送、種、養”文化惠民工程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強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運行管理、實施“百村千戶”種文化工程、堅持“種養結合”、做靚小吃品牌四個方面的對策建議,希望能為相關單位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張林林.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使用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EB/OL].信息發布-工作信息,https://www.mct.gov.cn/whzx/bnsj/cws/201309/t20130902_827937.htm,2013-09-02.
[2] 康麗琳.《決定》解讀: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EB/OL].新華社,http://www.gov.cn/jrzg/2011-12/15/content_2020741.htm,2011-12-15.
[3] 成中和.節慶大型演出策劃及市場化運作[EB/OL].人民
網,https://news.ifeng.com/c/7fbf5tb9QNm,2012-03-13.
作者簡介:張海清(1977—),女,福建三明人,本科,群文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