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嵩 耿婉桐
摘要:在全球化、數字化、多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青年一代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意識卻呈現出逐漸弱化的趨勢,這成為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推進高校美術教育工作,不僅要關注學科知識和技術的傳授,還可引入地域文化因素來推進美術教育改革,在優化美術教育的同時深化學生對地域文化的理解,從而有效優化美術教育效果。基于此,文章對地域文化因素在高校美術教育改革中的運用進行研究,希望有效優化美術教育效果。
關鍵詞:地域文化因素;高校美術;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0-0-03
0 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東西方文化不斷交融,在西方思潮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意識逐漸弱化,所以高校在開展教育工作時,應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才能有效應對時代發展新趨勢。高校美術教育本就是素質教育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渠道。若能在高校美術教育改革過程中有效運用地域文化因素,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識,這樣不僅可以實現美術教育改革,還能增強大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從而有效增強教育實效。
1 美術教育與地域文化內涵概述
1.1 美術教育
美術課程是素質教育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學科,開設這一課程是為了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主動參與到美術相關知識學習中,借此讓學生獲得一定的美術知識,同時提升其審美水平與藝術修養。而要想實現這一目的,美術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美術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吸收和消化新知識、新理念、新方法,并且對地域文化因素有所了解,從而在美術教學課堂上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繪畫藝術及民族文化,這樣不僅能夠實現高校美術教育革新,還能促進學生對地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2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指一些特定區域內的文化。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由此可見,地域文化可以說是在特定區域范圍內的文化,能夠與當地環境有效融合,所以具有鮮明的地域標簽,包括當地方言、飲食、建筑等多方面內容。考慮到不同地域之間的經濟、文化有較大的差異,從地域文化中,人們能深切感受到當地的精神文化風貌,而在美術教育中融入相關元素是幫助學生了解地域文化、促進地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舉措[1]。
2 地域文化因素在高校美術教育改革中的運用意義
2.1 豐富美術教育資源
在當今的教育環境下,全面發展、綜合發展廣受重視,美術教育也在這一過程中受到廣泛關注。學習的綜合性更是強化了美術內容之間的聯系,并且主張將各個學科有效結合,借此優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美術作為藝術的構成部分,也是一種獨特的審美創造。藝術發展本就離不開創新探索,所以美術學習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然而,傳統模式下的高校美術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親歷美術探索的實踐較少,因此很難在課堂上得到發展與提升。地域文化因素在美術教育改革中的運用,能有效豐富美術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對地域文化的探索實踐中,更好地認識、理解美術與生活、人類之間的聯系,在推進美術教育改革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2]。
2.2 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傳統文化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要求,本質上也屬于人文教育,目的是增強學生的人文精神。而地域文化因素的有效運用,是在美術教育中寓教于樂,有助于塑造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地域文化因素本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蘊含著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是某一地域民族特定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將其有效運用于高校美術教育改革實踐中,能夠讓高校美術教學變得更加有趣,也能在無形中對學生開展人文精神教育,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真正優化高校美術教育改革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3 有助于學生創造力及創新精神發展
在高校美術教學課堂上,學生創造力及創新精神培養十分重要。藝術本就需要創作者不斷創造,地域文化因素在高校美術教育改革中的運用,能使這一培養目標得以實現。地域文化因素本就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精華部分,將其運用于高校美術教育課堂,能夠讓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及時找到藝術的切入點,在對地域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中提高自身的觀察力和審美鑒賞力,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找到美的共性,并且借助創新思維來進行審美表達。
總之,將地域文化因素運用于高校美術教育改革實踐之中,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獲得良好的審美情趣,開闊藝術視野。例如,教師可以借助當地建筑藝術造型特征、傳統紋樣、民族服飾色彩等多種地域文化因素來豐富美術教育課堂,這樣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效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的發展[3]。
3 地域文化因素在高校美術教育改革中的運用對策
3.1 開設民間美術課程
地域文化本就是某一地域內的文化及藝術總稱,所以民間美術資源就是地域文化因素的構成部分,可以作為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豐富資源,是學校教育與當地自然、文化特色有效聯系的切入點。高校可以為學生開設一些民間美術課程,運用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中的民間美術資源對學生進行美術教育。如今,高校美術教育中有不少的西方造型體系及色彩觀念,這也促使學生的審美觀大多偏向于西方體系,對本土文化及民間藝術了解甚少。對高校的美術教學大綱進行分析,也會發現我國民間美術尚未得到重視。
長期以來,不少綜合學校雖然設置了美術專業,但沒有開設民間美術課程,致使學生對民族美術了解甚少。高校為學生開設民間美術課程,并不是要將所有時間用于這一課程學習中,而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的同時接受地域文化和民間美術的浸潤,這不僅能夠豐富美術教學內容,還能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
各高校在開展育人工作時,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為學生合理安排民間美術課程教學,如可以將其作為選修課、必修課,或者是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開展教學,還可以邀請一些民間美術家給予學生指導。以烏江流域為例,這一地域文化積淀十分深厚,所以在這一區域的高校美術教育有不少民間美術課程,如蠟染、泥塑、織繡、陶藝等。這些美術教學內容不僅是對高校美術教學的豐富和補充,還能讓學生對當地民間美術的獨特形式有正確的認知,進一步優化高校美術教育效果。
3.2 聯系生活尋找地域文化之美
在自然界有數不清的美,地域文化中也存在不少美。身為高校美術教師,在改革實踐過程中需要尋找地域文化因素與美術教育之間的契合點,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地域文化中更多極具價值的個性美,借此有效推動高校美術教育的開展。在將地域文化因素運用于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來引導學生尋找地域文化之美,如可以讓學生以風景寫生的方式參與實踐,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還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隱藏在風景背后的人文情懷。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在生活實踐中學會觀察美、欣賞美及感悟美,有效發揮地域文化因素在高校美術教育改革中的運用價值[4]。
3.3 將民間美術資源作為高校美術教學內容
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將民間美術資源作為高校美術教學內容,豐富、補充高校美術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認知。民間美術資源制作工藝及工具材料多種多樣,而高校學生的審美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繪畫水平都十分有限,所以教師在挑選民間美術資源開展教學的時候,要充分考慮高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把控好民間美術資源選擇難易程度。例如,在美術欣賞教學課堂上,教師可挑選一些制作工藝較為復雜、技術難度較大的地域文化資源,加深學生對民間美術特點及工藝理論的了解,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還能實現對本土文化的傳播。而在高校美術實踐操作活動中,教師則應選擇一些制作工藝及工具材料都比較簡單的民間美術資源,如編織、陶藝、剪紙、泥塑等,豐富學生實踐操作體驗,同時讓其在實踐操作中了解地域文化,從而優化高校美術教育效果。
3.4 積極開展民間藝術實踐考察活動
積極組織民間藝術實踐考察活動,也是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地域文化認知的有效方式。不少高校在美術教育過程中,都十分重視寫生實踐,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實踐寫生中提高自身的繪畫創作水平。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對地域文化因素的應用,即在組織寫生實踐時,帶領學生到當地民間藝術手工藝人的工作地點參觀,抑或在校外為學生搭建一個民間美術實習基地,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為例,其很早之前就組織學生到當地不同地區開展民間藝術考察,而學生在這一實踐活動中的任務則是尋訪民間藝人,并且記錄他們創作的過程,考察當地多種特色民間藝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真正在實踐中感悟到民間藝術的精神和思想,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域文化因素在高校美術教育改革中的積極作用,為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提供渠道,也能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承與
發展[5]。
3.5 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化精神
縱觀高校美術教育現狀可發現,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采用西方教育模式來對學生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接觸更多的還是西方美術內容,這在無形中使學生對西方美術有所偏向,對我國地域文化的認知明顯不足。
民間美術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與西方美術體系存在不小的差異。在開展高校美術教育改革活動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地域文化,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觀察方式,讓學生在今后的美術創作過程中能夠融入民族文化及精神內涵,讓作品更具民族
魅力。
基于此,高校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之前以西方結構為主的教學模式,將我國的地域文化因素與美術教學有效結合在一起,利用當地建筑、戲曲、服飾等多種藝術形式來對學生進行地域文化精神滲透,這樣一來,學生的美術創作自然也會從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中汲取營養,從而優化高校美術教育改革效果。
3.6 合理建設民間美術專業
分析我國美術教育開展情況即可發現,我國高校在民間美術教學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只有一些專門的美術學院才會開設專門的民間美術專業,很多普通高校并沒有設置。為此,高校在今后的美術教育改革中,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設置極具特色的民間美術專業,以此對美術教育學科結構進行革新,讓美術教學變得更具實用性、先進性。
受地域、信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地方高校之間的差異十分明顯,因此,在美術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最好是結合各個地區地域文化及民間美術發展現狀、師資力量、社會訴求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開設民間美術專業的可行性,若可行性較高,則可以立足于當地文化開展創新項目,這樣才能深入推進高校美術教育改革,從而優化高校美術教育效果,促進地域文化傳承與發展,使學生美術水平和創造能力得以提升。
4 結語
高校美術教育本就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渠道,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我國地域文化資源豐富,能強化學生對我國文化的認知和感悟,是推動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重要資源。為此,在高校美術教育改革過程中,應加強對地域文化因素的運用,通過融入地域文化因素帶領學生更好地欣賞美、感知美。同時,其還能豐富美術教育課堂,有效強化學生的感性認知,從而優化高校美術教育效果,促進地域文化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明磊.淺談基于地域文化遺產的高校美術教育品牌的構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6):83-84.
[2] 秦明華,閔小冰.淺議云南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與美術創作資源開發[J].美術教育研究,2015(4):136-137.
[3] 倪巖.場域視角下高校美術課程教學活動的實施:評《高校美術教育理論與發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13):228.
[4] 賽楠君.地域文化對高校美術教育創新作用研究[J].美與時代,2021(7):90-91.
[5] 周佳春.高校美術教育的目標與發展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2):177-178.
作者簡介:高嵩(1984—),男,遼寧沈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美術理論。
耿婉桐(2003—),女,遼寧鞍山人,本科在讀,研究方
向:建筑工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