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航
[摘要]對外漢語承擔著傳播中國文化的國際功能。跨文化傳播理論、中國文化包容性與“一帶一路”倡議為對外漢語傳播提供了三重邏輯。對外漢語傳播需要把握傳播內容,關注傳播主體,聚焦傳播受眾。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對外漢語傳播的實踐應通過豐富內容系統、增強主體力量、強化受眾認同來實現傳播模式的創新與變革。
[關鍵詞]對外漢語;國際傳播;中國文化;“一帶一路”
對外漢語承擔著傳播中國文化的國際功能。如何利用跨文化的概念和表達講述中國故事,在兼顧我們“想講的”和國外“想聽的”的基礎上,“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1],讓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獲得更廣泛的認同,是對外漢語傳播需要面對的命題。在順應全球化時代發展潮流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對此,對外漢語傳播應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實現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
一、對外漢語傳播的三重邏輯
文化作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標志,在國際競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對外漢語傳播不僅有助于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獲得認同,而且有助于國際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對增強世界語言的豐富性也起到重要作用。如何把握好對外漢語傳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直接關涉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傳播的廣泛性與持久度。
(一)跨文化傳播:對外漢語傳播的理論邏輯
跨文化傳播是一種溝通和建立不同文化中人與人之間共存關系的文化交往活動[2],語言和文字的交往已經從一種生產、生活交流技巧或是文化實踐上升為如“漢語年”的宏大文化景觀。文字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并直接參與人類文明的轉型過程,而漢字承載了數千年的中華歷史傳統,是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用漢字書寫的《道德經》《論語》《莊子》見證了中國哲學史的演進;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仍有現實價值和意義;《紅樓夢》《西廂記》等文學巨作在當代中國衍生新的研究領域,并在世界范圍產生重要影響……正如
習近平總書記在俄羅斯“漢語年”開幕式講話中所贊譽的,這些漢語經典文本“堪稱人類文明的瑰寶”[3]。可見,漢語具有先天的跨文化傳播特質。與文化抓痕(指短時間內形成的某種事件或內容,如去到某個地方短暫學習某種語言)的短時記憶效果不同,對外漢語傳播具有文化交流的自覺,其往往伴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流動、信息的流動、政策的流動與資本的流動,涉及至少兩個以上具有言語能力的主體之間的互動,這些主體通過語言交換尋求溝通,并建立起一種人際關系。由此可見,對外漢語傳播的實質是中國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流動、擴散和互動的過程。
(二)中國文化包容性:對外漢語傳播的歷史邏輯
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由歷史觀之,中華文明對外來文化持有較為包容的態度,相應地可得出“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比較強”[4],樂于接受和吸收世界范圍內的優秀文化。如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經過過長期演化,并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充分說明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另外,這種包容性也體現在中國文化能迅速地融入其他文化,并在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的傳播過程中生發新的生機。早在漢唐時期,注重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文化往來的中國就采取了開放、系統的文化與教育政策,古絲綢之路的發展就是有力的證明。因而,我們借力“一帶一路”倡議進行對外漢語傳播,需要在借鑒、融合外來文化形式的基礎上,通過獨立自主的眼光審視世界,也反觀自己,并以包容并蓄的中國文化為參照,觀察、考究人類歷史上的所有資源,結合中國實際汲取文化先進、發展的部分“做出獨特理解下的獨特整合”[5]。
(三)“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對外漢語傳播的現實邏輯
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全方位、寬領域的發展繁榮,是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道共同的愿景。“共同”意味著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需要形成一股合力,并朝向一個目標奮斗。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旅游、貿易等領域的相互合作和相互溝通中,彼此的信任關系明顯增進。但是由于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和政治體制形態等方面的異質性,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構建與拓展全面、深入的信任關系網絡仍存在一定障礙。若想打破由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而形成的隔閡,則必須經由文化傳播這一路徑,對外漢語傳播無疑可以承擔這一使命。例如,致力于開展漢語教學的孔子學院已在海外實現規模化、體系化建設,獲得了良好的國際反饋。一方面,對外漢語傳播在孔子學院漢語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自然推進,蘊藏在漢語課程當中的中國文化主流思想讓國外民眾了解到一個更全面、更真實的中國。另一方面,對外漢語傳播的主要地區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這些國家可以實現漢語與本土語言的雙向互動,更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關系。
二、對外漢語傳播的關鍵要素
由于每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歷史傳統、文化積淀等各不相同,因此對外漢語傳播必須把握傳播內容、傳播主體和傳播受眾三個關鍵要素。因此,相關部門應從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入手,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構建特色鮮明、系統完善的中國文化戰略傳播體系,通過中國文化的感召力、中國話語的說服力和中國形象的親和力三者合力提升對外漢語傳播的效力。
(一)中國文化主流精神:把握對外漢語傳播的內容
如何在幅員遼闊、文明多樣的歐亞大陸上增進互聯互通,“一帶一路”倡議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一帶一路是中國就發展與穩定提出的最具啟發性的倡議之一”[6],其對增強區域一體化、抗衡去全球化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其是中國文化主流精神的現代傳承與激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性,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標志。”[7]中國文化主流精神蘊含在中華文明的語言與文字中。例如,解釋事物發展關系的“理氣思想”,闡釋自然環境與人類生存空間關系的“天人合一”思想,解決社會問題的“中庸”思想和尋找生存秩序根本遵循的“生生”框架,均是中國文化主流精神的集中體現,其滲透于社會各個領域,并發揮指導性作用。“一帶一路”助力對外漢語傳播,需要明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的特點,挖掘蘊含在漢語與漢字中的中國文化主流思想根源因素,并正確地把握漢語的表達方式和漢字的書寫方式,才能更好地完成對外漢語傳播的使命。
(二)教學、教材與教師:關注對外漢語傳播的主體
目前,對外漢語傳播的力量主要寄寓在對外漢語的教育過程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之將興、必將重師而貴傅”[8],教育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其在對外漢語傳播中發揮設施聯通、政策溝通、文化融通的作用。為此,對外漢語傳播應借力“一帶一路”,發揮教育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第一,為了進一步增強對外漢語教育對“一帶一路”發展的貢獻力,2016年,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對對外漢語師資、教材與教學課堂等關鍵環節做出具體性、可行性的規范設計,有效發揮了對外漢語傳播的樞紐作用。對外漢語教師是對外漢語傳播的重要橋梁,其代表中國教師的形象,成為中國教育乃至中國文化的符號,對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共融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對外漢語傳播要選拔和培育熱心弘揚中國文化,熱愛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具有良好職業操守的教師來承擔這一使命。第二,教材是實現對外漢語教育的依據和內容,直接關涉外國漢語學習者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印象和看法。第三,承擔教學功能的對外漢語教學課堂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漢語學習者了解中國的重要媒介,課堂學習內容的滲透性與討論方式的合理性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他們對中國文化理解與認同的程度。因此,對外漢語的傳播過程必須關注對外漢語教育的主體要素。
(三)文化認同感:聚焦對外漢語傳播的受眾
對外漢語傳播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認識,這符合唯物辯證法的一般原則。具體而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的認識需要經過從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的過程,才能形成相對全面和立體的判斷。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的判斷需要在實踐的檢驗中不斷發展。國際傳播規律要求對外漢語傳播必須引發國際受眾的情感共鳴。由于各自文明存在巨大差異,中國要想打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藩籬進而使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形成認同,需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自2014年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9]以來,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一起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而在世界范圍內開辦的孔子學院就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其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的同時,也為不同國家、地區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對話的空間與平臺。對外漢語傳播需要通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之間充分協商、討論、交流、碰撞,才能構建包容的文化互構方式,形成共享的價值觀和“一帶一路”共同的文化意識。
三、對外漢語傳播的實踐路徑
當前,我國對外漢語傳播存在傳播內容零散化、傳播媒介滯后化、受眾認同度較低等問題。因此,積極借鑒國外先進傳播模式,融合創新自身傳播模式,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多方位協同提升傳播效力,是新時代賦予對外漢語傳播的新使命。
(一)豐富對外漢語傳播的內容系統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首先,對外漢語傳播的策略應當在合作、包容、開放的思想框架中展開,我們需要把握其對歷史、現在、未來的重要性,重思歷史的經驗成就,面向未來的理想狀態,尋找現在的差距,以適配的策略實踐強化合作開放思想理念,通過彰顯特色、切中肯綮、通俗易懂的內容和方法來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其次,對外漢語傳播將中國文化主流精神作為傳播內容,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融入和貫穿對外漢語傳播的理念和過程,積極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新時代中國的文化積淀。例如,以稱呼、問候等形式反映中國的風俗習慣,以歷史文化典故反映中國文化的道德倫理觀念,以漢字的書寫特點反映中國的思維方式等。
最后,對外漢語傳播借力“一帶一路”,加強多國文化合作,促進多元文化的深入交流。堅定不移地踐行文化“走出去”路線,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準確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的內在邏輯,將其融入對外漢語傳播的文化合作發展的方方面面,這不僅要加強文化交流領域內的政策、法律體系建設,為文化交流提供剛性保障,還要發展文化產業,擴大對外文化貿易,為文化交流提供柔性保障。
(二)增強對外漢語傳播的主體力量
首先,對外漢語傳播以對外漢語教育為著力點,不斷擴大和發展對外漢語的相關事業。孔子學院是對外漢語傳播的重要平臺。“截至2019年6月,全球已有155個國家(地區)設立了530所孔子學院、1129個孔子課堂以及5000多個教學點”[10],這為對外漢語傳播筑牢了基礎。對外漢語傳播要進一步整合國內外資源,助力孔子學院建設,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漢語學習的實際需求出發,以政策優勢吸引優秀人才加入漢語教師隊伍或漢語志愿者隊伍。
其次,相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培養掌握多元文化知識的漢語教師隊伍。在頂層設計中,相關部門注重跨文化交往、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并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對外漢語教學的融合發展。在具體實踐中,“孔子學院的大多數中方漢語教師大體上能做到雙語教學,但是還不夠精通中國典籍文化,以及熟稔駐在國典籍文化”[11],因此相關部門可在漢語教師隊伍中加強熟知中國文化典籍、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訓。
最后,打造“漢語全球傳播”國家平臺,實現對外漢語傳播的內涵式發展。對外漢語傳播要不斷更新對外傳播的內容和媒介,巧妙融合中國自然、歷史、文化等知識于對外漢語傳播的內容中,并拓寬“漢語全球傳播”等國家發聲渠道,以充分發揮國內外平臺在資源、理念、技術等各個環節中的作用,實現漢語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本土傳播并向外擴散。
(三)強化對外漢語傳播的受眾認同
首先,通過對外漢語傳播來弘揚中國文化,需要相關單位和人員創作更多對外漢語的優秀作品。一些具有豐富對外出版經驗的出版單位應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策劃對外漢語的優質系列圖書,以宣傳中國文化。同時,這些出版單位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出版合作,需要充分考慮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開發富有“絲綢之路”特色的文化作品,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其次,發展對外漢語傳播的文化產業。對外漢語傳播者要樹立深厚的文化自信,打造中國文化品牌,輸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進而擴大中國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隨著國家相關部門日益重視與支持對外漢語傳播事業,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效能已經實現有效提升。對此,對外漢語傳播者要更進一步開發趣味性、故事性較強的數字配套產品,以更好地發揮對外漢語傳播應有的作用。
最后,對外漢語傳播者通過現代媒介的多種功能來創新文化傳播方式。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興盛不衰,是因為其自身的開放性特征,這種開放性應在媒體功能融合創新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即不斷地借鑒、吸收和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依托現代媒介功能開展線上與線下活動,增強受眾黏性,為對外漢語傳播媒介注入新的活力,促使對外漢語傳播模式實現數字化變革,以提升中國文化的感召力,強化外國受眾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四、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我國加強對外漢語傳播有利于拓展世界語言的豐富性,促進國際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頂層設計與戰略布局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擴大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基本視角。我們必須以中國文化的感召力、中國話語的說服力和中國形象的親和力的合力來構建特色鮮明、系統完善的中國戰略傳播體系。當前,我國對外漢語傳播還存在傳播內容零散化、傳播媒介滯后化和受眾認同度較低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對外漢語傳播應積極借鑒國外先進傳播模式,融合創新自身傳播模式,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多方位協同提升對外漢語傳播的效力。
[參考文獻]
[1]杜尚澤.習近平在黨的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
[2]孫英春.全球社會中的社會關系與社會交往: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問題視域”[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03):41-45.
[3]習近平.在俄羅斯“漢語年”開幕式上的致辭[N].人民日報,2010-03-25.
[4]湯一介.“拿來主義”與“送去主義”的雙向互動[J].東方文化,2001(03):23-31.
[5]阮靜.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傳播中國文化的基本原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06):244-248.
[6]柯慕賢.德駐華大使:中國要領導世界還需繼續開放[EB/OL].(2017-02-21)[2022-04-23].http://www.china.com.cn/news/world/2017-02/21/content_40329331.htm.
[7]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8]杜文軍,劉杜娟.教師自我教育的現實意義及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7(06):9-11.
[9]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10]張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對外漢語出版[J].出版廣角,2019(22):85-87.
[11]王怡仙.孔子學院如何講好中國故事[J].人民論壇,2018(25):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