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對外傳播好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有助于我們樹立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文章聚焦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通過考察印刷出版物、新聞網站和視頻宣傳片三種主流對外傳播途徑,從對外傳播學的角度提出提升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能力的策略:堅持適度異化為主的翻譯總策略、強調傳遞文化價值觀、搭建文化融通之橋、講好民族故事、深化傳播內容、增強受眾體驗和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關鍵詞]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優化對策;少數民族文化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特別是節日文化,是中國文化與其他國家文化交流互鑒的一張亮麗名片。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豐富多彩、內涵豐厚,其中,生活在貴州省東南部(即“黔東南”)的苗族一年四季節日不斷,如苗年節、吃新節、鼓藏節、姊妹節、游方節、祭橋節等。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節慶活動頻繁,節日文化氛圍濃郁,素有“百節之鄉”的美譽。有數據表明,一年之中參與人數在1萬人以上的黔東南苗族節慶活動多達49個,平均每月舉行節日慶祝活動4次以上[1]。多姿多彩的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作為重要的苗族文化遺存,不僅是苗族人民展示民族風采的大秀場,還是外界認識多彩貴州、發現魅力黔東南的一扇窗口。當前,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背景下,探索少數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的有效途徑,對外傳播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有助于我們樹立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文章從對外傳播學視角考察分析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提升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能力的對策與建議,以期對增強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對外傳播力有所啟發。
一、對外傳播學的基本理念
對外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我國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是一門融傳播學、新聞學、跨文化交際學等為一體的專門研究以外國人為傳播對象的新興學科[2-3]。與單純以影響受眾行為為目的的對外宣傳不同,對外傳播學認為,對外宣傳報道不只是單向地讓被傳遞的信息從信息源(source of information)抵達信息宿(target of information),而是一個以促進彼此溝通了解、增進友誼為目的的信息交流共享過程。換言之,對外傳播行為不是傳播者對受眾的“獨白”,而是二者之間的“對話”。事實上,對外傳播涉及“三跨”,即跨國界、跨文化和跨語言,這意味著對外傳播是一個牽涉國家關系、國家形象、不同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不同思維和語言習慣的復雜過程。因此,對外傳播學強調對外傳播行為必須遵循三個基本原則[2]:一是實事求是,即對外傳播要善于“讓事實說話”,以見微知著的方式講述故事,既傳播正能量,也適當客觀地提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二是有的放矢,即適應外國受眾的文化心理需求,使傳播內容和形式易于外國受眾接受,但絕不遷就和一味投其所好;三是通俗易懂,即在一定程度上照顧外國受眾的思維和語言習慣,以外國受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淺顯易懂的語言傳遞中國聲音。
圍繞對外傳播行為或過程的五個核心要素[4],即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和傳播效果,對外傳播學結合國際信息交流傳播的基本規律提出了對外傳播的基本方法或技巧,如內外有別、背景介紹、開門見山、解釋性翻譯、情感共鳴等,同時指出了對外傳播本質上是不同意識形態的交鋒,因此,以傳播思想價值觀為取向的文化對外傳播尤其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對外傳播學的基本理念與當前我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戰略相契合,有助于推動落實“講好中國故事”的總體要求—“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對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二、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特點及其對外傳播價值
苗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目前,我國境內的苗族人口約有1100萬人,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口約為210萬人,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地,也是苗族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少數民族自治州。由于受我國西南山區地理生境及苗族歷史遷徙等因素的影響,黔東南苗族文化具有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鮮明特點,是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生動體現。
作為黔東南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呈現風情濃郁、內容豐富和形式各異的苗族文化特點。一方面,黔東南苗族是傳統節日數量最多的貴州世居少數民族,其節慶活動舉辦的頻次遠高于其他少數民族。據統計,黔東南苗族節慶活動共49個,有187個節慶點,其中5萬人以上的節慶點有11個,10萬人以上的節慶點2個[1]。每逢節日,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苗族同胞匯集在一起與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共同唱歌跳舞,盡享節日的快樂與美好。節慶期間,黔東南處處讓人感受到濃烈友好的苗族文化風情。另一方面,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包含了苗族服飾、歌舞、飲食、民間娛樂活動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加之“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山地文化現象,更增添了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多樣性。以黔東南苗族婦女的節日裝束百褶裙為例,即使來自同一座大山,傍水而居的苗族婦女穿沒過膝蓋的長裙,而住在高坡上的苗族婦女穿長度只及膝蓋以上的短裙,服飾上的差異是苗族同胞與大自然融洽相處的表現。此外,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種類豐富,按性質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5]:
農業生產性節日(如吃新節),祭祀性節日(如鼓藏節)和社交娛樂性節日(如姊妹節)。但是受山區地理生境影響,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慶祝形式各異,有些節日在節慶活動地點與時間上不盡相同,比如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吃新節”,劍河苗寨為農歷一月中旬舉行,而凱里、臺江、雷山、榕江等其余各地苗寨一般在農歷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開展[6]。
苗族傳統節日文化是苗族族群的歷史記憶,蘊藏著苗族同胞的民族性格、思想情感、審美情趣和價值理念等豐富內容,是人們全面了解和探究苗族人民生活經驗智慧及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強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不但有利于增強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推動貴州文旅經濟發展,而且有利于促進人們對原生態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認知與保護。
三、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現狀及問題
為了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后,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狀況,筆者對以英文為語言媒介的印刷出版物、新聞網站和視頻宣傳片三種對外傳播途徑進行調查,結果概述如下。
(一)印刷出版物
在網絡興起之前,印刷出版物一直是我國最主要的信息傳播形式。經過對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對外公開出版發行的英文或中英文書籍及畫報進行搜索與查詢,筆者發現自20世紀90年代起,以英文為語言媒介對外傳播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出版物數量雖然不斷增長,但是總量不足。筆者查詢到的相關圖書有《美麗富饒的黔東南(Beautiful Richly-endowed Southeast Guizhou)》《貴州民族風情辭典(漢英對照)》《貴州旅游(英漢雙語版)》《我們貴州(Our Guizhou)》《貴州民族村寨旅游指南(英漢對照)》《黔東南旅游(中英文本)》《中國西部—貴州(英文版)》《黔東南迷人的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中國貴州黔東南少數民族節慶與服飾》《苗族姊妹節(中英文對照)》《苗疆圣地 和美雷山 養心家園(中英文對照 彩印畫冊)》和Guizhou Tourism,共12本,其中時間最早的圖書出版于1991年,時間最近的圖書出版于2020年,而且以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為專題的僅1本,其余11本只是部分內容涉及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同時絕大多數圖書為中英文雙語版。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讀物中由省政府新聞辦、翻譯工作者協會和圖書編輯委員會等官方編著的占75%。這從側面表明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力度仍須加強。
(二)新聞網站
當前,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主要通過互聯網以新聞報道的形式開展。筆者對我國相關英語新聞網站進行廣泛查詢與搜索,包括:中國日報網(www.chinadaily.com.cn),人民網英文版(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home.shtml),新華網英文版(http://www.chinaview.cn/),中國國際電視臺(https://www.cgtn.com/),中國網英文版(http://www.china.org.cn/english/index.htm),環球時報(https://www.globaltimes.cn/)及貴州英文網(http://www.eguizhou.gov.cn)等,其中除了貴州英文網,其余均為國家級媒體英文網站。通過在以上網站搜索并分析相關內容,筆者發現所有網站都對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旅游經濟方面作過專題報道,但專門針對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報道的數量較少。以最資深、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對外傳播主流媒體“中國日報網(www.chinadaily.com.cn)”為例,2003年12月至2021年8月,其對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的專題報道總共只有23次,如“Miao ethnic group celebrates ‘San Yue San festival in SW Chinas Guizhou”。同時,語篇分析顯示,這些英文專題報道大多內宣話語痕跡明顯。
(三)視頻宣傳片
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視頻宣傳片已成為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對外傳播的一種常見形式。近年來,為了積極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促進貴州經濟發展,樹立多彩貴州形象,貴州各地政府宣傳部門錄制了文化、旅游等專題視頻宣傳片,但是面向世界以對外傳播為目的的宣傳片數量極少,對外傳播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的英文宣傳片更是寥寥無幾。筆者在互聯網上搜索,僅查詢到騰訊視頻上發布的貴州英文宣傳片《開放的中國—多彩貴州 風行天下》(An Open China:Colourful Guizhou, Global Vision)和優酷網上發布的黔東南雷山縣苗族文化英文宣傳片《千戶苗寨,悠然雷山》(Thousand-household Miao village, leisurely Leishan),共兩部內容穿插了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慶祝活動精彩片段的視頻宣傳片,其中雷山縣苗族文化英文宣傳片于2016年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上播放時獲得外國觀眾好評[7]。
總體來看,目前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的狀況是:官方仍是對外傳播的主體,但未形成以官方為主導、民間等多方齊參與的對外傳播格局;對外傳播內容不夠豐富,文化內涵解讀不足;雖然圖書、視頻宣傳片等多種傳播方式并存,但是并沒有形成專屬的對外傳播陣地;未建立對外傳播效果追蹤評價機制。
上述情況與特點說明,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綜合實力還較弱,尚未形成獨立的民族文化對外傳播體系。究其根源,筆者認為是對翻譯重視不足造成的。事實上,翻譯是文化對外傳播的基礎和核心,翻譯力量強弱關乎對外傳播全局。然而,從傳播與翻譯的角度來看,有關主體對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中翻譯的作用依舊認識模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譯什么?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包羅萬象,在以內容為王、技術賦能的全媒體傳播時代,翻譯傳播什么應預先做好頂層設計與安排。二是怎么譯?翻譯本身就是跨文化傳播的一部分,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術性,在翻譯中怎么取舍與權衡內容需要遵循相關規律,否則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三是誰來譯?譯者是否是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翻譯機構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譯者的身份性質等都會影響對外傳播效果。
四、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優化對策及建議
文化對外傳播是一項復雜的人類活動,涉及不同語言、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交鋒與交融,其傳播效果受到主客體性質、傳播內容及方式等多方面影響,其中翻譯是文化對外傳播重要的基礎性環節。因此,結合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力量不足、質量不高的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優化提升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能力。
(一)堅持適度異化為主的翻譯總策略
在翻譯總策略上,我們應堅持以異化為主,平衡歸化與異化的關系,突出中國表述及民族特色。歸化與異化是文化翻譯策略上的一對重要概念,在跨文化交際中,歸化側重文化求同,而異化則重在文化存異。歸化與異化兩種翻譯策略的選擇本質上反映的是譯者的不同文化立場[8]。從文化“走出去”的角度來看,異化翻譯策略的思想理念強調跨文化交際的文化獨立性,與當前我國“中學西傳”的現實需求相契合,有利于促進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而事實上,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常常更需要譯者靈活處理好異化與歸化的關系,以翻譯產生的實際效果作為權衡標準。例如,國家主流對外傳播媒體對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吃新節”的英譯有“New Grain Eating Festival”
“New-Rice-Tasting Festival”“Green Grain Festival”
“Chixin or Harvest Festival”及“Tasting Ripening
Grain Festival”等近十種,各種譯法均有一定的認知合理性,但從文化對外傳播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Chixin or Harvest Festival”符合求同釋異的基本原則,其既體現了異化“Chixin(吃新)”,又以“Harvest(豐收)”做了釋異(歸化)處理。近幾年,這種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做法已成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翻譯的一種流行趨勢。如清明節,以前通常被譯為“Tomb-Sweeping Day”或“Clear and Bright Day”,現在多譯成“Qingming Festival”或“Qingming Festival,or Tomb-Sweeping Day”。可見,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翻譯中求同存異、釋異的理念已成為共識。
(二)強調傳遞文化價值觀
展示中華文化多樣性,傳遞中國文化價值觀,是我們開展文化對外傳播的題中應有之義。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不僅要講述精彩的苗族歷史文化故事,展現黔東南苗族“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風情,還要分享與傳遞黔東南苗族寶貴的民族思想及經驗,如闡釋五彩斑斕的苗族服飾、可口的苗族美食以及依山傍水的吊腳樓民居等苗族人民生產生活中所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價值觀。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多樣性及其蘊藏的生態文明理念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代表著當今時代人類普遍的價值追求。
(三)搭建文化融通之橋
努力發掘跨文化交際的共情共鳴之處,搭建文化融通之橋,力爭實現求同釋異。人際交往貴在智者求同,跨文化交際也不例外。文化對外傳播的成功之道常常在于能否在不同文化交鋒中搭建起情意互通的橋梁。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除了善用文字、圖片與影像等手段給受眾造成感官上的沖擊,更重要的是利用好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近性(cultural proximity)讓外國受眾對接觸到的文化信息產生共情與共鳴。例如,我們翻譯傳播臺江縣苗族姊妹節時可與西方情人節(Valentines Day)相提并論,因為熟悉的事物及共同的體驗能引發人們的共情與共鳴。文以動人是文以化人的前提和基礎,文化對外傳播尤其如此。
(四)講好民族故事
讓故事說話,以故事為舟,講好苗族同胞的故事。從本質上講,文化傳播就是分享人類生活經驗,因此我們講述發生在人們身上的故事最能引人關注。古老的苗族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與歷史故事,比如黔東南苗族鼓藏節由來的傳說、苗族始祖蝴蝶媽媽的故事等。我們借助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平臺,對外講好黔東南苗族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及生活故事,既能滿足外國受眾的文化認知需求,又能巧妙傳遞苗族人民崇敬自然、崇拜祖先等民族文化價值觀,從而獲得“小故事、大切口”的文化敘事功效。
(五)深化傳播內容
分門別類地翻譯傳播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增強文化對外傳播的針對性。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苗族同胞的衣、食、住、娛等多個方面,加之現有海量的相關中文文獻資料為其對外傳播提供了豐富的基本素材。因此,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傳播對象分類施策,以傳統節日文化為主線,按服飾、飲食、音樂、舞蹈等板塊深化翻譯傳播內容,避免泛泛而談、淺嘗輒止式的一般性簡介,把講故事與講道理有機結合起來,加深外國受眾對苗族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六)增強受眾體驗
充分發揮全媒體時代網絡信息技術優勢,增強外國受眾文化接觸的切身體驗。在全媒體時代,開展對外傳播的信息技術手段力量更強大、前景更廣闊。對外傳播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不僅可以做到圖文聲情并茂,還可以通過網絡及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增強受眾與文化信息之間的交流互動,提升受眾的文化體驗,從而加強對外傳播效果。比如,我們可以應用相關技術制作互動感強的網絡游戲,或者錄制短視頻,借助抖音、快手、YouTube和Facebook等國內外社交媒體平臺廣泛傳播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
(七)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提升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實力,關鍵在于建立和培養一支自己的民族文化對外傳播人才隊伍。開展文化對外傳播,起步階段可與國內外有實力的媒體合作,但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終非長久之舉,我們只有創建自己的民族文化對外傳播人才隊伍,才能將對外傳播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手中。為此,我們可以在當地宣傳部門或者民宗委等的領導下,將外語、新聞傳播和民族文化三方的資源力量整合起來,充分利用當地院校及科研機構等平臺優勢,因地制宜,組建黔東南民族文化對外翻譯傳播人才團隊和專家智庫,并組織開展如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歌舞等一系列不同專題內容的黔東南民族文化翻譯與對外傳播實踐活動,將豐富多彩的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分門別類地翻譯并傳播出去。
五、結語
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大觀園里的一道亮麗風景,是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和中國形象親和力的優勢所在。黔東南民族文化資源得天獨厚,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們應倍加珍惜,合理利用。總之,持續加強黔東南苗族傳統節日文化對外傳播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文化發展與繁榮,豐富多彩貴州國際形象,講好文化多元的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黔東南州人民政府.黔東南州苗族傳統節日活動登記表[EB/OL].[2016-05-18](2022-05-11). http://www.qdn.gov.cn/zjqdn/jxqdn/lswh_5871586/bjzz_5871587/202110/t20211001_70690400.html.
[2]段連城.對外傳播學初探(漢英合編本)[M].北京:中國建設出版社,1988.
[3]沈蘇儒.對外報道教程[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
[4]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展江,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5]吳正光.貴州高原上的少數民族節日[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4(03):71-75.
[6]州民宗委.黔東南州少數民族節慶一覽表(2007)[EB/OL].[2017-07-27](2022-05-11). http://www.qdn.gov.cn/zjqdn/jxqdn/lswh_5871586/bjzz_5871587/202110/t20211001_70690405.html.
[7]粟向軍.近十年CNN報道中的貴州國際形象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1(09):41-43.
[8]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Routledge,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