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紅
未來課堂學習的趨勢將是“提一個好的問題比一個完美的答案更重要”。在課堂上,讓每個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大膽提出問題。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對問題的主觀界定轉向關注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并賦予學生提問的能力,為數學課堂提供更多發現和探索的機會。那么,學生如何讓他們的問題更有價值呢?
一、開門見山,看課題提問
學生渴望通過這一節課學到什么知識,由學生自己決定,這樣以來,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起到了很大的調動作用。有些數學知識在課題上就很有意思,濃縮了整節課的精華,是本課的眼睛,課題就是設疑點。如新人教版的《真分數和假分數》《用字母表示數》《倒數》《圓》等,這些課題就是學生提問的興奮點。例如,聽課例《用字母表示數》時,課的開始顧老師就問學生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根據課題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字母怎么表示數呢?為什么用字母表示數呢?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數呢?字母能表示小數、分數嗎?用字母表示數有什么作用呢?一個字母只能表示一個數嗎?有那么多數,為什么還要用字母表示數?如果用字母表示數,它們相加、相乘怎么表示呢?在接下來的課堂中,老師引導學生思考,一步步解決心中疑問。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問,教師是站在學生的問題起點上展開教學的,抓住學生認知的困惑點、疑難處,敢于放大,有意曲折,促使學生通過研究、交流辨析及深刻的思考,實現對知識和技能的真正理解,實現對方法和思維的突破。
二、善用情境,激發提問
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形象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有觀察、思考、猜測的興趣。學生仔細觀察材料進行感知,教師及時啟發和引導,例如,觀察的結果是什么?你有什么疑問?等等,充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激發他們,在此基礎上,學生們通過理性的思考,結合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反復提問,發現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問題。除了使用課本材料外,我們還可以從現實生活中舉出學生感興趣的例子,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程序。比如一年級教“圖形識別”部分時,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不斷地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來呈現各種圖形,用不同的顏色增強學生的空間意識,然后讓多媒體模擬機器人說話:“嗨,我是你們的好朋友圖文知識博士,有什么不明白問題就來找我吧!”這時,可以看到學生們非常感興趣,在他們腦海出現了許多問題……
三、巧設對比,比中提問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只怕比貨”,可見“對比”是認識事物、比較真知的有效手段。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創造有效的對比情境,可以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探索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探索數學知識的本質。例如,在“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練習中,在概括了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規則后,提出以下問題:2★+4★=,200+400=,0.2+0.4=,2×95+4×95=,
+=,學生口答后,然后教師問:做完這一組題后你有什么問題想問的嗎?學生可能就會問:為什么每題的答案里都有6呢?答案中的6是怎么得到的呢?學生圍繞自己的問題展開討論研究,在對比觀察、交流匯報學習中學生發最后明白了不同內容背后的相同原理,即不同類型的加法有一個共同的計算原則:如果要加相同單位的數,單位不變,單位數相加。至此,不僅把書“讀薄”了,學習上的困難也迎刃而解。
四、學貴有疑,疑惑中提問
例如,聽課例“計算與除法”時,老師只給出了42÷3,不是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先列出豎式來,從他們列出的各種豎式中選出一個正確的,讓學生參考,并提出自己的疑問。看到列出的豎式,學生會對未知產生好奇然后提出以下一些問題:怎么是兩條線?商怎么來的?3后面的0呢?2個12是什么意思……這就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小棒分配與豎式書寫一一對應的過程中,學生對除法豎式有了新的認知,他們從具體抽象到符號,從疑惑到理解,直至掌握。這個過程與學生的認知特點相吻合,讓學生去思考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再解決自己的問題,把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出來,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心中的疑惑問題,有了一些成就感,這樣更能以飽滿的熱情學習數學知識,對未知領域充滿了強烈好奇心。
五、回味知識,在反思中提問
課堂實例、學習作業、習題和家庭作業的設置,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還達到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從單個案例中得出結論的目標。因此,要教會學生思考題目、概括方法,概括規則,掌握技能,掌握數學思維的方法。因此,這個問題的作用無疑會擴大。如,顧老師的一道練習設計:在一個邊長為12分米的方形鐵皮中,猜猜如何切割它,容積最大?全體師生一起觀察,然后匯報交流得到結果。接著把邊長的數據改為18分米,這時候怎么剪,容積最大?再次組織全班交流匯報結果。經過以上兩次的計算,然后再問:學到這里,你有什么問題嗎?這個時候,學生就會反思剛才兩次的活動,可能就會問:1.為什么剪去得多,容積卻比原來大?2.是不是剪得越多,容積會越大呢?什么時候容積最大?抓住看似矛盾的結論,學生的思考就會從謬誤一步步走向正確,從淺薄一步步走向深刻。
六、以生為主,在歸納總結中提問
在課堂教學結束前,會又出現一個高潮,那就是課堂總結,其目的是使學生最終將所學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轉化為自己的學習品質。如果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新知識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測試他人,可以增強成就感,激發學習熱情。例如,在“使用乘法公式求商”這節課的最后,我問:誰能問幾個問題來測試大家今天所學的知識?學生們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認真思考后,紛紛提出了許多問題。如下:(1)求商時,先要想什么呢?(2)用什么算法求商更好?(3)一個乘法公式可以得到多少個除法公式?既有助于鞏固知識、檢驗效果,又能讓學生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溫馨愉快的氛圍中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達到良好的“課結束,趣未了”的效果。
在數學教學中,把問題看作數學的靈魂,讓問題更好地促進思考。在學習、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各種自主提問的機會,讓學生有超越自我的感覺,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多一些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在碰撞中升華,在對抗中迸發智慧。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