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張嗣苗,女,安徽六安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 摘要 ]
鄉村振興的實施是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契機,也是補齊社會主義新現代化強國短板的重大戰略。鄉村旅游是以農業為基礎而開展的旅游服務業,對于鄉村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承都具有積極作用。本文立足于鄉村振興的研究背景下,闡述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總結實現鄉村旅游的路徑,提出從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公共參與的角度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 關鍵詞 ]
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0.001
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打響新時代實現農村改革的重要一槍,黨中央全力統籌和規劃鄉村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加快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構建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的農村發展新格局。鄉村旅游作為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起點。
1? ? 鄉村旅游的內涵及歷史概述
1.1? 鄉村旅游的內涵概述
鄉村旅游作為實現“三農”發展的新的方式,在我國正處于初始發展階段。當前,對于鄉村旅游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認識,但基本的認識不夠深刻,處于狹窄的理解中,多數人認為的鄉村旅游就是農業旅游和農業觀光,這對于我們深入理解鄉村旅游有約束作用,影響我們對鄉村旅游內涵的深入判斷。
所謂“鄉村旅游”最早開始也叫做“農業旅游”,但是隨著經濟和人們生活方式的發展,“鄉村旅游”已經不再局限于“農業旅游”這一單一的概念。農業資源是鄉村旅游的基礎性發展因素,鄉村旅游是以農業資源為基本點,鄉村文化、民風民俗為價值內涵,以農民日常開展的一種新型的生態與人文相結合的旅游方式,游客能夠在其中通過度假、療養、修學、科普、美食、娛樂等各種方式愉悅身心。
1.2? 鄉村旅游的發展歷史脈絡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同農村空間緊密相連,與農民群眾密切聯系,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核支撐。鄉村旅游的興起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的歐洲,當時歐洲的工業化快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例如城市空氣污染、污水污染,城市的居民羨慕農村寧靜而美好的生活,鄉村旅游作為滿足人們田園生活的旅游方式應運而生。在20世紀80年代,人們環保意識覺醒,開始不斷關注生態文明,“綠色運動”的發展也努力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德國、奧地利、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使鄉村旅游成為旅游者的重要選擇,形成旅游規模發展的態勢。20世紀90年代,世界旅游組織和其他國家的一些組織將鄉村旅游作為生態發展的重要措施大力推動,提出鄉村旅游與人文、自然、環境相結合,在發展中國家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中國的鄉村旅游發展態勢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鄉村旅游也逐步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嶄露頭角,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鄉村旅游在市場需求上呈現逐漸加大的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生態環境”為主題的生態旅游勃然興起,采摘園、農家樂等方式成為生態旅游的重要載體,也帶來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鄉村旅游成為大眾觀光旅行的重要選擇之一,滿足人們對于享受農家樂趣、追求自然寧靜、調節身心的重要需要。
2? ? 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鄉村旅游的邏輯
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重要戰略舉措,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旅游兩者之間相互支撐、相互融合,推動鄉村治理、鄉村產業、鄉村經濟的轉型升級。鄉村振興的目的是推動鄉村形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格局,推動鄉村的政治、經濟、民俗文化等上一個新的臺階。鄉村旅游具有實現農業與產業融合發展、生態良好發展、民俗文化推陳出新的重要作用,助力鄉村振興。
2.1? 實現農業與產業融合發展增加居民收入
農村的產業興旺主要是依托農業,以農業為發展的圓心出發,以點到面的向外擴散。我國經過多年的鄉村經濟的建設與發展,鄉村旅游從最初的農家樂體驗開拓發展為康養、度假、文創等形式,逐漸發展成為產業體系,豐富鄉村旅游的產品內容和形態,打破農村以農業為核心的單一的發展方式,鼓勵農民種植具有附加價值的農作物,為農民增加創收,逐漸縮小城鄉的收入差距。以云南普洱市為例,其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條件和農產品的生產條件。近年來,政府確定發展的新思路,在原有茶葉采摘、自然風光旅游的基礎上,推動農產品結構調整,培育獨特的云南普洱咖啡豆,更好地提高農民的經濟作物種植收入,實現增收。
2.2? 推動生態良好發展,建設美麗鄉村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改善民生。擁有美麗的鄉村面貌,良好的生產生存環境,才能更好地推動生產、生態、生活融合發展,“鄉村旅游作為一種重要的生態友好型產業,與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共同目標,二者在本質上是共生共榮、雙向互動的和諧統一關系。”[1]建設美麗鄉村,既能夠為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態體驗,也能夠創造良好的鄉村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間。
2.3? 促進民俗文化推陳出新,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鄉村的民俗文化是一個鄉村風土人情的重要價值體現,也是鄉村旅游的吸引亮點之一。鄉村居民將民俗文化融入到鄉村旅游產業中,實現將文化資源向物質資源的轉化,既能夠實現民風民俗的傳承,也能夠豐富民俗文化的內涵,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驅動民俗文化同鄉村經濟發展形成良性互動。例如四川綿竹年畫村,在鄉村旅游開發中,以年畫藝術作為發展新思路,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轉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陜西延安紅色文化基地也以紅色文化教育為出發點,在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從而賦予鄉村民俗文化文明新的生命力。
3? ? 我國鄉村旅游的現狀及問題
我國正處于鄉村旅游的初步發展階段,主要是以自然風景、農業生產、民俗文化作為依托和主要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鄉村旅游的需求呈現多樣性、多層次性。旅游者們對于鄉村旅游不再局限于簡單的吃喝玩樂,而是追求于視覺上的享受、實踐上的體驗、情感上的熏陶。因此,鄉村旅游的形式不斷地進行豐富和發展,從最初的農業觀光發展成為品嘗農家風味、體驗農家生活、參與體驗農作物生產、學習農村文化以及畜牧業經濟、養殖經濟。此外,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農家主體樂園,豐富了鄉村旅游的特色。雖然我國鄉村旅游當前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但是鄉村旅游面臨的問題也亟需解決。
3.1 鄉村旅游開發未形成體系化
當前,由于鄉村旅游的開發還處于分散、零碎的階段,鄉村旅游的經營規模大都比較小,多數是村民分散經營。很多鄉村旅游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環境臟亂差,沒有形成良好的、完善的鄉村旅游體系。有些鄉村旅游景點靠虛假的噱頭吸引人,但是對于交通、住宿、生態環境等問題不重視,甚至出現了一些混亂的局面。人為創造的設施也不夠全面,整體的景區建設較為雜亂,對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夠。鄉村旅游在整體規劃上還缺乏文化氣息,過于追求利益化。
3.2? 鄉村旅游的產品同質化嚴重
我國當前的鄉村旅游產品有的形式還是趨向于單一,主要是以觀光旅游、農家采摘,以農業為基礎的其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在旅游產品的設計與規劃中,農作物種植、農家的生活等富有參與感的活動成為主推的產品,但是在鄉村旅游產品的設計上深度和廣度都不太夠,創新的動力不足,旅游景區與景區之間的重復率太高。比如富有參與感的種植、采摘、垂釣等形式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展,直到今日還沒有創新性,產品的迭代更新太慢,各個鄉村旅游的景區內容重復太多,項目基本都是可復制性的,游客滿意度相對較低。
3.3? 鄉村旅游的衛生環境有待改善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鄉的差距逐漸縮小,基礎設施條件逐漸趨于一體化,但是城鄉的差別依然存在。在一些經濟不太發達的農村地區,人們的衛生意識也比較薄弱,很多鄉村旅游有景點垃圾遍地、廁所臭氣熏天等問題,導致很多鄉村旅游的游客有不好的印象和體驗。這樣既不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也不能夠為旅游者提供一個良好的鄉村旅游環境。有些發展比較完善的景區也出現衛生狀況不佳的問題,比如景區內的車輛、營業攤位擺放雜亂,建筑與建筑之間不協調,違章建筑隨地而起等問題,很多游客在游玩中的體驗感不夠好,影響旅游地區口碑形象的傳播。
3.4? 鄉村旅游利益分配不均擴大收入差距
當前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檔口,但存在明顯的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有些旅游景區經濟實力強、投資力度大,基礎設施完善,人流量比較多,發展得越來越好。但是相比較而言,有些景區想要借助鄉村旅游實現勞動力再就業、創收,卻因為設施、資金等問題發展緩慢,導致居民們的收入差距較大,利益分配不均衡等問題。另外,由于市場具有滯后性,人們的信息不夠及時、準確和對稱,導致鄉村旅游的建設出現盲目投資、盲目發展的局面,一些留在當地的居民不僅沒有增加收入,而且耗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4? ? 實現鄉村旅游優化發展的路徑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對于本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將鄉村旅游作為重要的鄉村振興舉措落實到鄉村的經濟建設中,立足于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的形式,科學地統籌與設計鄉村旅游,正確地處理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問題,圍繞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開展鄉村農業發展、增加居民的創收、改善鄉村的衛生環境、健全鄉村發展的政策體系以及完善鄉村旅游的設施建設。
4.1? 堅持黨委領導,科學制定鄉村旅游的頂層設計
鄉村振興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導向。想要把鄉村旅游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認識當前鄉村旅游的特點、掌握鄉村旅游的規律、實施科學地鄉村旅游戰略規劃至關重要。黨的領導是根本的、權威的,是推進鄉村旅游的整體發展根本保證。首先,堅持整體性發展。黨的頂層設計要從全局出發,加快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進農業現代化,做好“三農”重點領域工作,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其次,堅持系統性發展。黨中央在把握鄉村旅游的整體方向時,要推動規劃設計的系統性。在制定戰略計劃時候,要注意因地制宜,對于不同地域的鄉村旅游要給予發展的空間和余地,同時,對于頂層設計的落實要精細化。最后,堅持重點性發展。在解決“三農”工作時,要注意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在協調整體性發展的時候,要抓住關鍵因素,推動鄉村旅游的建設和發展,充分激發鄉村旅游發展的活力。
4.2? 堅持政府主導,推動鄉村地區產業優化發展
“政府主導旅游發展模式關鍵是要有效發揮政府在政策法規上的規范和指導作用”[2]。為了快速實現“增進民生福祉”“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標,政府應在政策法規的指導和實施中發揮重要作用。鄉村旅游要有政策支持,推動鄉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轉變,完善基礎設置,改進鄉村環境,從而解決發展困難等問題。當前,鄉村旅游在產業體系的形成中還處于薄弱的階段,主要是以服務業為核心,對于農產品深加工、文創產業發展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政府要做好宏觀調控、政策保證等,推動鄉村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品生產,將鄉村旅游融入到一二三產業中,解決鄉村旅游產品單一、活動同質化等頑固問題,吸引更多地新鮮血液注入到鄉村旅游。
4.3? 堅持公眾參與,發揮鄉村居民的主體作用
農民是農村經濟文化的創造者,是鄉村振興的起點和落腳點。黨和政府為實施農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全力支持和幫助,但農村居民是農村經濟最根本的建設者和利益相關者,鄉村旅游的發展不能失去鄉村居民這一根本的核心。因此,在鄉村旅游建設中要充分調動鄉村居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鄉村旅游建設發展階段要從鄉村居民的根本利益出發,重視群眾的訴求,增強當地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參與感。
5? ? 結語
新時代以來,我們深刻把握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實施鄉村旅游重要舉措,加快完善“三農”工作,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彌補現代化建設的薄弱環節,以期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許黎,曹詩圖,柳德才.鄉村旅游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7(06):21.
[2]徐艷晴.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模式再審視:基于文獻分析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13(12):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