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陸續提出了一系列區域重大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就是其中之一。長江經濟帶所涉空間極為廣闊,它跨越了11個省份,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1.4%,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了全國的40%。可以說,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國的高質量發展,國家經濟發展有賴于長江這條巨龍的騰飛。
盡管上上下下高度重視,近些年來也取得了不少成效和成果,但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著一些結構性約束。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不僅要凝心聚力、真抓實干,還要優化發展思路、創新方式。
長江經濟帶的主要特點不僅是地域廣闊、地位重要,還在于內部發展不平衡、保護和發展之間的矛盾尖銳。長江流域11個省份,分屬東中西三個發展地帶,涵蓋了最為發達和最不發達的地區。盡管都面對著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但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基本訴求迥然有別;生態環境問題多年積累、欠賬較多。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問題,既關系到與加快發展的權衡,又涉及到與相關地區的協調。
無論是強化環境保護,還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加快發展,都需要各個地方的積極主動工作,發揮自覺能動性。同時也要看到,長江經濟帶發展中一些深層問題,各地區很難獨善其身地得到解決。如何照顧不同地區的發展訴求,使地區的發展能量不至于在激烈的地區競爭中難以發揮?如何形成開放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要素在地區間的自由流動和適宜配置?如何實現標本兼治,全面形成生態環境的保護體系?解決這些決定發展、保護的深層問題的根本出路,還在于推動長江經濟帶各個地區的合作聯動,只有合作聯動才能推進長江經濟帶最終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涉及方方面面,長江經濟帶各區域、各省份的合作聯動也涉及方方面面,但推進合作聯動需要突出重點,且應形成強有力的保障機制。
推進重大戰略的協同聯動
長江經濟帶是一個戰略疊加的區域,除涉及滬蘇浙皖四省份的長江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涉及川渝的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之外,還有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之前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涉及長江經濟帶許多省份的發展戰略。過去一段時期,中央曾頒布了一些重大區域發展文件和規劃,也涉及長江經濟帶相關省份的部署安排,例如2020年5月中央下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2021年7月下發的《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等。這些戰略所涉及的重點地區不同,發展定位與要求也有差別,它們是各個地區行動的基本綱領和重要指南,影響重大。它們之間不能相互隔離、各自為戰,各個地方也不能僅從實施單一的戰略出發而各吹各調,否則就會因為戰略差別形成戰略分割,又因為戰略分割加劇長江經濟帶的不平衡不協調狀況,應當在推進全流域全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下對接聯通、協調實施。
在操作路徑上,可以采取一些具體措施:一是統籌各項重大戰略的基本要求,并結合長江經濟帶整體發展面對的重大任務,協調制定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年度工作實施方案;二是打通戰略實施區域間的隔阻,實現各重大戰略操作思路在地區間因地制宜地自主運用和相互借鑒,促進地區間的協調發展;三是鼓勵重大戰略實施的重點地區到其他地區聯合設立功能平臺,依此拓展自身發展的空間,同時帶動合作地區加快發展。
推進城市群、都市圈的協同聯動
城市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力量。而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既有利于城鎮化加快發展,也能夠有效抑制城市“攤大餅”式發展和城市病的滋生蔓延等問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特別強調,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長江經濟帶擁有長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及一批都市圈,各自實力雄厚,輻射功能強大,是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帶動力量與堅實支撐。但要發揮其特殊功效,這些城市群和都市圈必須協同聯動。如果各自唯我獨尊、各行其是,則無益于全局發展,還會帶來惡性競爭和資源的爭奪,正所謂其利也顯、其害也烈。城市群、都市圈對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應當把推動其協同聯動放在長江經濟帶發展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
在操作層面,可以采取這樣一些措施:一是推進制度性相互開放,借鑒國際通行的做法、優化營商環境和建立高標準的市場體系,促進各城市群、都市圈的全面開放,實現規劃、規則、規制的有機銜接;二是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配置、金融資本聚集等瓶頸環節和核心資源的合作與協調,合力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促進城市群、都市圈合理分工和協調發展;三是以各自的比較優勢為基礎,合作建設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物流中心和戰略試驗平臺,多點多面支撐區域流域協調發展。此外,為加強城市群、都市圈協同聯動,有必要在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之間建立起適宜的組織協調機制。
推動沿帶各地區重要領域的協同聯動
推進長江經濟帶各地區在重要領域的協同聯動,既是尊重現實基礎、基于各自比較優勢,優化區域分工的重要舉措,又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整體提升的有效途徑。應當從實際出發,視不同領域的性質或特點,進行一體、雙邊和多邊分類推進,形成聯動。
從全帶一體建設的角度看,長江經濟帶各省份間要在四個方面下功夫,一體確立行為標準、一體開展實質性建設。
一是推進新老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無論是6300公里的長江沿岸,還是205萬平方公里的區域空間,都應按照暢通、便捷、立體、智能、堅固的要求協同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關系到未來發展,無論發達地區還是相對欠發達地區,都應該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建設。
二是市場體系的對標對接。應以統一開放、公平公正、誠實信用為導向,建立高標準的市場經濟體系與規則,推動資源要素自主流動、優化配置,并持續推進營商環境的改善與優化。
三是生態環境聯保聯治。長江經濟帶是一個依水域相連的大生態系統,左右岸、干支流、上下游、陸水空緊密相接、無縫毗連,對其進行保護與治理必須聯動開展、聯手進行。近幾年,各相關區域在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主要還是單打獨斗,全線的聯動還比較少。地區各自為戰不僅影響治理效果,甚至可能導致勞而無功、勞民傷財,需要統一標準、統一行動、統一監管。
四是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這涉及長江經濟帶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體現建設成效的重要標志。公共服務的共建共享可以分領域分步驟進行,循序漸進,可以實行兩兩合作或多方合作推進;應該統一建立標準,并秉持開放包容的原則進行,特別是合力推進基礎制度的建設。
實現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實行產業體系的統籌構建和產業發展在地區間的合理分工。長江經濟帶發展當前面臨的一個較大的問題,就是產業的重復建設。產業發展直接決定著經濟發展,而地區間的競爭直接體現為產業的競爭,導致產業的同構或重復建設。不過,產業結構與各地的自然環境、發展基礎相關,很難實行全帶一體化建設,要按照上述四個方面搞產業體系的統籌和一體化建設是有難度的。但這絕不是說對此難有作為,只能聽之任之。為了避免產業間的惡性競爭,努力形成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的產業鏈,可以基于全局需要、考慮各地的發展實際,實行聯動協同。在這方面最重要的實施路徑,是立足于發揮各地比較優勢,進行合理分工,進一步增強各地產業發展與自身發展基礎和潛力的匹配度;同時通過區域聯動,以園區、產業集群等為載體,一道發展那些共同需要的新型產業和未來產業。
(編輯 尚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