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園 孫修純 楊汪銀 方志軍
【摘 要】目的:分析中醫專碩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提高其創新能力。方法:首先從三方面夯實理論基礎,推陳出新:一是規培單位優化培訓結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二是導師組織專科學習,引導學生深入專科領域;三是學生積極交流主動學習,善于總結與思考。其次要重視實驗研究,從實驗走向臨床。再者需要個性化培養,激發新思路。最后要多學科互動合作,交叉學習。結果:中醫專碩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不足,與學校、規培單位、導師及學生本人都有相應的關系。結論:結合以上方法,中醫專碩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將有新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 中醫專碩;研究生;科研創新
【中圖分類號】R197.323.6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22)01-0112-04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Ability for Maste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duate Students
LI Qinyuan1SUN Xiuchun1YANG Wangyin1FANG Zhijun
1.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
2.Jiangsu Provinc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Method Firstly, consolidat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and bring forth the new: First, the training unit optimizes the training structure,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Second, the tutor organizes specialist learning and guides students to go deep into the specialist field; Third, students actively communicate and learn actively, and are good at summarizing And thinking.?Secondl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move from experiment to clinical.?Furthermore, individualized training is needed to inspire new ideas.?Finally, multi-disciplinary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cross-learning are necessary.?Results Insuffici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of Chinese medicine, which has a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schools, training units, tuto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Conclusion Combining the above methods, there will be new development space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TCM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ostgraduate;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自從“雙軌合一”的培養方案實行以來,中醫專碩研究生忙于臨床輪轉與畢業課題,無暇顧及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更無力迸發創新的火花。即使在臨床中有所感悟,也未必有精力和能力將其轉化為科研成果。當今社會缺少的不是“四證合一”的中醫專碩研究畢業生,而是既有嫻熟解決臨床問題能力又能帶動科研創新的高質量人才。面對如今兩難的境地,如何提高中醫專碩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已是刻不容緩。
1 中醫專碩研究生培養現狀
1.1 以臨床為主,科研為輔 近年來,國家為了加強醫學專碩研究生臨床實踐能力,遂發布了《關于實施卓越醫學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提出了醫學專碩研究生培養與住培醫師輪轉培養二合一的方案,即“雙軌合一”的培養方案。此方案的推行雖加強了中醫專碩研究生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也節省了培養中醫專碩研究生的時間成本,緩解了醫務人員需求上漲的趨勢。但也導致中醫專碩研究生三年臨床輪轉期間以臨床技能培訓、病歷書寫培訓及教學查房等實操培訓為主,科研能力培訓寥寥無幾。以筆者為例,臨床技能2年間培訓重復多次,而科研能力方面來說只有論文書寫培訓及倫理普及培訓兩方面的內容,甚至從未進過實驗室,也未做過動物實驗。由此可見,中醫專碩科研能力培養方面,目前來說還是極度匱乏的。
1.2 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 從“雙軌合一”培養方案實行以來,中醫專碩研究生只有1周理論課,而臨床輪轉卻不得少于33個月。由于中醫專碩研究生與普通醫學專碩研究生相比,給人的普遍印象為中醫專碩研究生只會埋頭苦學晦澀難懂的中醫理論而臨床技能操作與實踐能力遠不及普通醫學專碩研究生。這一根深蒂固的理念也造成規培單位尤為注重加強中醫專碩研究生臨床實踐技能培訓。無論是體格檢查較為簡單易學的操作還是四大穿刺稍微復雜的操作,都會重復培訓,而原本中醫需要不斷鞏固的理論知識卻被拋卻腦后,再也無暇拾起。甚至在臨床科室輪轉時,帶教老師更注重的是研究生有沒有給病人查體而對中醫辨證草草了之。反復不斷的臨床實踐技能培訓,的確可以加強中醫專碩研究生臨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由于中醫專碩研究生的特殊性,按照普通醫學專碩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不利于中醫專碩研究生的進一步發展。只注重實踐,而忽視理論,這讓中醫專碩研究生很難把以前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將其融會貫通。反而讓本就晦澀難懂的中醫理論更加捉摸不定,也會增加中醫專碩研究生對中醫學認知的挫敗感。
1.3 以鞏固為主,創新為輔 醫院與學校都注重鞏固已學內容,在學校雖只有1周時間,但授課內容大多為名醫經驗學習、傷寒金匱等經典學習,鞏固中醫專碩研究生的中醫理論。而在醫院科室輪轉的33個月中,著重鞏固病歷書寫、病人問診、技能操作等臨床能力學習。此鞏固只是機械重復,非溫故知新,中醫學專碩研究生對此也由一開始的認真對待到后面逐漸松懈甚至敷衍了事。雖有大學生創新課題等創新項目,但申報準備時間卻只有幾天,在短短幾天內憑借自己所學與臨床所感去申報創新課題,可想而知落選是必然結果。
2 研創新能力不足的思考
2.1 缺乏系統的理論體系梳理 雖然現在的培養方案有一些理論知識的培訓,但都零碎雜亂,中醫專碩研究生對于課堂或臨床這些零碎理論知識的吸收大多是一過性的,很難串聯成整個體系。沒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堆積在一起猶如一盤散沙無法抓握,更不用提用其堆磚砌瓦雕梁畫棟。學校與規培單位可能都認為把學過的知識梳理串通形成體系是學生自己肯定知道并會做的一件事。其實不然,尤其是中醫專碩研究生在本科以接受中醫理論體系為主,而規培期間則以培訓零散瑣碎的西醫理論知識為主,兩者本就是不同體系,在缺乏引領的情況下,很容易迷失在中西醫理論知識的湍流漩渦中。
2.2 缺少導師聯動學生科研能力培訓 科研能力是當今社會高素質人才不可或缺的,學校與規培單位都很重視,但是如何去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很多人認為這是導師的事情。由于疫情或是就業壓力等種種問題,專碩研究生近年來人數突飛猛進,很多院校都開始擴招,這也導致導師壓力負荷過重,特別是中醫專碩研究生導師人數本就稀缺,且肩負臨床與教學的雙重重擔,即使有心要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也無力顧及每個學生的自身情況。亦或是有些中醫專碩研究生想要科研,但是卻無從下手,因為沒有人教導過他們如何著手科研。
2.3 忽視學生個性培養 每個學生都有其個性存在,不同學生都用相同的培養方案顯然不合適,不僅會壓抑其個性,還會將其普遍化,從而缺少創新的激情。現在實行的培養方案很少注重醫學生的個性培養,且醫院等級制度森嚴,上級醫師的命令必須執行,在某些臨床病例中,即使中醫專碩研究生有不同尋常的見解,也很少受到重視。導師在培養學生個性這方面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導師本應根據學生的特點給其適合的鍛煉與培養。但由于現學生與導師缺乏溝通,導師對于學生的訴求并不清楚,亦有導師怕厚此薄彼,有課題資源大家一起做,不給學生發揮想象與創造的空間,學生的個性也容易被忽略。
3 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方法
3.1 夯實理論基礎,推陳出新 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知識,中醫專碩研究生都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科研創新都是建立在已知理論基礎上,若無理論基礎奠基,何來創新之有。只有不斷地夯實理論基礎,中醫專碩研究生才能以此做好科研的基礎工作,并從不斷總結的已知理論中發現新問題,提出新看法。夯實理論基礎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規培單位優化培訓結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醫專碩研究生的臨床培訓主要由規培單位組織,雖然臨床操作是重中之重,但理論基礎也是榫卯之釘。規培單位除臨床技能培訓外可每周組織一次理論講座,系統的幫助研究生捋順中西醫理論之間的異同之處;每月組織一次月結試練,以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試練題中可出現開放式的問題,激發學生想象與創新的空間;規培單位委任帶教科室與帶教老師,定期給中醫專碩研究生組織本科室相關的理論學習,并督促學生閱讀文獻,引導學生了解與本科室相關的前沿訊息。
導師組織專科學習,引導學生深入專科領域。很多中醫專碩研究生對自己專科理論知識掌握不足,導師詢問對某病或某案例想法時,不知從何談起。故必須深入學習專科知識,對其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才會產生有意義的問題。有的中醫專碩研究生也會提出問題,但都是很基礎或是無價值的問題,本就忙碌的導師自然只會讓研究生自己查閱,還有可能責怪其不夠認真,打擊學生積極性,從而使學生怯于發問。導師可以每周組織一次小組學習,對本專科知識做一個深入開發,甚至每周留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亦可學習后讓學生提出問題或發表自己的見解,加深學生對本科室的了解與興趣,也為學生科研論文打好基礎。
學生積極交流主動學習,善于總結與思考。作為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但是要學會交流與溝通,知識是可以相互傳遞的。首先要習慣與導師溝通,要學會把自己的需求傳達給導師,因為導師是學生最強有力的后盾,會幫其度過瓶頸期,協助打開新思路。其次要善于與同學交流,互相分享最近所學,互幫互助,主動閱讀文獻并復習理論知識,特別是西醫理論知識。因為中醫專碩研究生的西醫基礎很薄弱,不能都依靠別人總結,要學會自己主動學習,整理與歸納。同時也要鞏固冗雜的中醫理論基礎,不然很容易出現呼之欲出卻呼不出的現象。中西醫的理論體系雖然大相徑庭,但是總有相通之處,所以中醫專碩研究生要善于總結思考,發現問題并學會通過交流去解決問題。這也是中醫專碩研究生的優勢所在。
3.2 重視實驗研究,從實驗走向臨床 很多中醫專碩研究生可能從來沒去過實驗室,對實驗研究幾乎一無所知。科研創新離不開實驗研究,培養中醫專碩研究生實驗研究能力也是為科研創新鋪路奠基。規培單位可以培訓中醫專碩研究生實驗研究方法,導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實驗室及經費,從基礎動物實驗開始,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及論文撰寫,逐步從動物實驗走向臨床實驗研究。若一開始就讓學生開始臨床科研,很多學生一頭霧水,被導師推著走,很難有自己的見解與思考。且沒有進行系統的實驗研究學習,中醫專碩研究生費時費力撰寫出的臨床科研報告可能質量參差不齊,大多數不符合標準要求,導師修改也更浪費精力。無論是對導師還是對學生都是雙重折磨。故從一開始就重視中醫專碩研究生的實驗能力培訓,讓學生對科研實驗減少無知的恐慌與迷茫,提升其臨床實驗能力,促進其臨床科研興趣。
3.3 個性化培養,激發新思路 在臨床輪轉中,筆者發現往往是那些個性化鮮明的學生,更容易得到帶教老師與導師的青睞,老師們也更喜歡向他們發出提問或聆聽他們的見解,甚至主動提點他們。由此可見個性化培養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有助于老師深入了解學生,適時為其指點迷津,激發新思路。個性化培養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如導師可以讓學生做每周匯報,匯報自己所學所想所思所行,從而感知學生的個性,并以此來作為分配任務的標準。這不僅增加學生對任務的興趣,還會促進其從任務中獲得靈感,提高其創新能力。如學校可以在每學期設置各種各樣的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相應的課程。赫爾巴特也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醫專碩研究生每學期除了臨床輪轉外,可以根據愛好學習相應的課程,深化此方面知識的學習理解,也會樂于和老師、同學交流討論,不同思想的碰撞更易摩擦出創新的火花。
3.4 多學科互動合作,交叉學習 在當今大數據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不同學科之間互動合作已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習,取長補短,讓學生更容易從中發現不同學科之間新的交叉點或是新的聯系。如學校可以開通不同學科的交流課程,讓學生們用自己已知的知識理論來相互學習解釋,從而發現已學知識的未知面。比如中醫專碩研究生學習方劑與中藥,了解其功效與方法,而信息技術學研究生用數據挖掘法發現在治療某一疾病所用的中藥中,有幾味藥與此疾病癥狀的加權值特別大。把兩者結合,就能更好解釋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會發現治療此病的新方劑。又如不同學科導師可以每月組織其學生學習交流互動會,互相學習,互相探討,不僅能加深師生情誼,還有利于創建濃厚的學術氛圍。多學科互動學習,會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從已知中發現未知。
4 總結
中醫專碩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不足,與學校、規培單位、導師及學生本人都有相應的關系。學校課程結構不完善、規培單位體系不健全、導師創新引導不足及學生古板不努力等諸多原因均會致研創新能力不足。科研創新能力需要以堅實的理論基礎打底,實驗研究能力做基,重視學生個性化培養并加深多學科合作學習能力。以上是筆者的粗識鄙見,由于每個學校每個地方的具體培訓方案并不一致,故以上見解并不能說明所有問題。當今社會極度注重個人的科研創新能力,如何提高中醫專碩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發揚中醫學的文化魅力,都需要集思廣益,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1]崔雯菁,余良,楊揚,等.人文視角下對“雙軌合一”研究生思想教育現狀的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0,12(13):1-8.
[2]樊國康,杜勇,游金輝,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的實踐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20,36(19):3161-3163.
[3]周紅宇,陳葉青,湯學宇,等.臨床醫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現代醫藥衛生,2020,36(20):3340-3342.
[4]劉蘭英,王和生,張聰,等.中醫師承教育在專業型針灸學碩士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初探[J].中國醫藥科學,2018,8(18):24-27.
[5]孫煒.醫學專業型碩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繼續醫學教育,2017,31(12):57-59.
[6]白菊,易小青,王劍利,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現狀與提升對策[J].基礎醫學教育,2020,22(8):608-611.
[7]趙微,劉念.創新性科研課題促進醫學專業本科生科研素質提升[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9):25-27.
[8]鄒宛均.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20.
[9]任旭,于倩,王康冉,等.基于角色理論的醫藥類研究生交互合作型師生關系研究[J].藥學教育,2020,36(3):71-78,83.
[10]徐宸楨,曾文慧,吳嘉雯,等.基于問卷調查的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與導師交流現狀及對策[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28(6):957-960.
[11]施恒亮.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類型分析及個性化培養策略[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80):177,179.
[12]何玥,陰赪宏,吳玉梅.基于臨床與科研相結合的醫學綜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探討[J].北京醫學,2016,38(11):1245-1246.
[13]程序.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育新機制下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7(12):164-167.
[14]劉煜,陳學慶,劉輝,等.優化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培養質量的對策及建議[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0,34(5):583-585.
[15]曾凌琳. “醫教協同”背景下的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培養現狀與問題研究[D].福州:福建醫科大學,2017.
[16]王小曉.轉化醫學發展背景下對臨床中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思考和建議[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1):15-17.
[17]安智,賀巧艷.實踐教學法在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中的實踐與探討——OSCE在研究生輪轉出科考核中的應用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20):148-149.
[18]高嬌,付玉榮,伊正君.醫學研究生個性化培養模式的構建及實踐[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28(6):972-975.
[19]吳賢文,向延鴻,李佑稷,等.基于學科交叉融合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協同培養模式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39(10):146-148,194.
[20]劉慧,馬東慎.淺談臨床專業學術型醫學碩士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27):79-82.
(收稿日期:2021-05-07 編輯:徐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