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恒兵 申一青
[摘要]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嫻熟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全面分析抗戰形勢,準確實施正確戰略指導,精心設計籌劃抗戰全局,科學預見抗戰未來走向,集中表現出統攬抗戰全局的總體性視野、設計把控抗戰各階段的全程性視野和科學預見抗戰未來趨勢的前瞻性視野,彰顯了無與倫比的戰略判斷、戰略設計、戰略預見的領導藝術。學習領會毛澤東的高超戰略智慧和宏闊戰略視野,對我們有效應對民族復興新征程上的風險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論持久戰》;? 戰略智慧;? 抗日戰爭;? 領導藝術
[中圖分類號] A841.2?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2)10-0024-04
“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1毛澤東的著作《論持久戰》,就是抗日戰爭中,準確判斷戰略形勢、科學進行戰略布勢、提前預見戰略趨勢的經典之作。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把這部著作列為毛澤東思想體系中關于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部分的代表作之一。重溫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深刻領會和把握毛澤東的戰略智慧,對于我們提升戰略思維能力,有效應對民族復興新征程上的風險挑戰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統攬抗戰全局的總體性戰略視野
馬克思主義認為,全局規定局部,局部構成全局。全局和局部的辯證關系深刻反映了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要求我們在展開戰略判斷、制定軍事戰略、實施戰略指導時,首先要對全局了然于胸,做到統攬全局、把握總體。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指揮全局的人,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面。”2“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子的。”3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以統攬全局的總體性視野審視和把握抗戰整體形勢和發展態勢,科學分析并制定持久戰戰略,并通過對局部戰爭制勝與抗戰全局制勝之間辯證關系的分析,創造性地提高游擊戰的戰略地位,充分彰顯了統攬全局的總體性視野在戰略指導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有兩種論調對中國的抗戰產生著極大危害。一是“中國必亡論”,一是“中國速勝論”。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對這兩種論調進行了直擊思想根源的批判和分析,“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是一切錯誤觀點的認識論上的根源。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無根據地純主觀地說一頓;或者只是根據問題的一側面、一時候的表現,也同樣主觀地把它夸大起來,當作全體看”。4任何一個復雜的事物都是由多種因素、方面和關系構成的整體。正確認識抗日戰爭,就必須把握和研究抗日戰爭的全部敵我因素,研究和把握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中介,即這個事物對其他事物的多種多樣的關系的全部總和。
克敵制勝,戰略先行。制定正確的戰略,實施正確的戰略指導,是取得戰爭勝利的保證。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在總體把握持久戰中敵我力量對比和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制定了以游擊戰和運動戰轉換抗戰全局的戰略方針,指導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在全面抗戰的過程中,亡國論者和速勝論者都認識不到游擊戰、運動戰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亡國論者是實際的放棄任何形式的抵抗。速勝論者則是“政治上軍事上的近視眼”,1他們往往因一時一地的勝利沖昏頭腦,忘記敵強我弱這個客觀矛盾,一味地將勝利的希望寄托于硬碰硬的陣地戰,看不到甚至輕視游擊戰、運動戰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全局和局部相互依存、互相制約。局部依賴于全局,全局統攝和規定著局部。全局和局部的辯證關系決定了戰爭全局的勝利離不開局部戰爭的勝利,而局部戰爭的地位只有置于全局之中才能獲得準確的界定。抗日戰爭的總體態勢就在于,敵強我弱,敵是強勢,我是劣勢,從而抗戰必將是長期的、殘酷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奪取主動,“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們許多的局部優勢和局部主動地位,去剝奪敵人的許多局部優勢和局部主動地位,把他們拋入劣勢和被動。把這些局部的東西集合起來,就成了我們的戰略優勢和戰略主動”。2具體到戰略和戰斗方針而言,毛澤東認為,就是要采取戰略上的內線的持久的防御戰和戰役戰斗上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正是通過整體把握抗日戰爭的全局,毛澤東大膽地將游擊戰上升到戰略高度,引領戰爭態勢逐漸朝著利我的方向發展,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設計把控抗戰階段的全程性戰略思維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3每一個事物都會由于內外因素的綜合作用而體現為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設計和把控事物變化發展的整個過程,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創造條件引導事物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毛澤東指出:“戰略指導者當其處在一個戰略階段時,應該計算到往后多數階段,至少也應計算到下一個階段。盡管往后變化難測,愈遠看愈渺茫,然而大體的計算是可能的,估計前途的遠景是必要的……貫通全戰略階段乃至幾個戰略階段的、大體上想通了的、一個長時期的方針,是絕不可少的”,否則,“我們就只能跟著戰爭打圈子,讓戰爭把自己束縛起來,而不能將其放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加之以調節整理,造出為戰爭所必需的條件,引導戰爭向我們所要求的方向走去,爭取戰爭的勝利”。4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不僅通盤分析了抗戰全局的全要素,而且以此為前提前瞻性設計抗戰的全過程,實現了對抗日戰爭的精準戰略指導,彰顯了毛澤東把控抗戰各階段的全過程視野。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提出的持久戰戰略,既體現了毛澤東科學預見抗戰基本走向的前瞻性視野和卓越的戰略預見,也凸顯了毛澤東設計把控抗戰各階段的全程性視野和戰略指導藝術。毛澤東基于對敵我情況的全面掌握以及周密思索,制定了指導全面抗戰按照三個階段展開的戰略計劃,即“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1同時還科學制定了每個階段所應采取的戰略方針,并對各個階段由此及彼展開遞進作出了科學規劃。具體來說,第一個階段采取運動戰,并輔之以游擊戰和陣地戰。這個階段,我方在遭受頗大損失的同時,也會取得頗大的進步,這種進步為第二個階段繼續抗戰奠定基礎,而敵方在財政和經濟方面開始表現出困境,士氣也會開始頹靡。第二個階段主要采取游擊戰,并輔之以運動戰。這個階段將是最困難的時期。毛澤東強調,必須要“全體演員”共同努力,才能演出“最精彩的結幕”,并明確指出,“此時我們的任務,在于動員全國民眾,齊心一致,絕不動搖地堅持戰爭,把統一戰線擴大和鞏固起來,排除一切悲觀主義和妥協論,提倡艱苦斗爭,實行新的戰時政策”。不僅如此,毛澤東還強調,第二個階段的戰略相持必須為第三個階段的戰略反攻先行做好準備,包括“號召全國堅決地維持一個統一政府,反對分裂,有計劃地增強作戰技術,改造軍隊,動員全民,準備反攻”。2第三個階段主要采取運動戰,但陣地戰特別是陣地進攻將變得更加重要,而游擊戰則由第二個階段的主要形式變成運動戰和陣地戰的輔助形式。毛澤東強調,這個階段,不僅要依靠自己的已有力量和新生力量,而且還要努力爭取外援。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科學分析抗日戰爭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準確預見了抗日戰爭因雙方力量對比變化而經歷的相互聯系、前后相繼的三個階段,提出了在各個階段中國應采取的戰略戰術,為抗日戰爭指明了勝利的方向和道路。毛澤東指出:“盡管描畫的東西不能盡合將來的事實,而將為事實所校正,但是為著堅定地有目的地進行持久戰的戰略指導起見,描畫輪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3毛澤東《論持久戰》以全程性視野設計把控抗戰各階段,并最終指導抗戰走向勝利啟示我們,在當今世界新軍事變革加速推進的形勢下,必須瞄準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深刻研究論證,搞好前瞻設計,研究和制定一整套我軍建設的發展戰略和規劃計劃,形成科學的路線圖、施工圖,使得強軍征程始終在全程性科學把控中不斷向前推進。
科學預見抗戰走向的前瞻性戰略藝術
事物發展的構成表現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三個維度內在貫通,體現了事物發展過程的連續性特質。當前決定未來,未來引領當前。戰略指導要求著眼未來謀劃當下,體現的就是未來引領的重要性。從當下走向未來,既要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同時又離不開人的能動性創造,而創造須臾離不開思想的指引。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不僅通盤考量和準確把握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形勢,而且把中國抗日戰爭置于世界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對峙框架中分析,既準確得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的正確結論,又對包括中國抗日戰爭在內的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必然走向作出了長遠科學預見。這一科學預見不僅有力提振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士氣,而且為科學籌劃抗日戰爭的戰略指導提供了根本方向指引。
在革命戰爭年代,每當中國革命處在低谷,很多同志萌生悲觀失望的情緒時,毛澤東的目光總能穿透混亂的時局和歷史的迷霧,準確地預測和設計中國革命的未來,體現出氣勢恢宏、立意高遠的卓越戰略智慧。其中,《論持久戰》堪稱毛澤東戰略性前瞻的典范之作。面對“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詳盡而透徹地分析了貫穿中日雙方一切大小問題和一切作戰階段的全部基本要素,并對這些因素以及由它們交織而形成的態勢的變化進行前瞻性分析,得出中國抗日的歷程是艱難的、持久的,但結果一定是中國取得勝利的結論。在這一科學預見的指引下,毛澤東不僅將游擊戰和運動戰提升到戰略高度,而且指出了中國取得抗戰勝利的三個條件,即“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并特別強調,在這“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1“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后的勝利”。2
毛澤東卓越的戰略前瞻視野不僅體現在準確預見了抗日戰爭必然以中國勝利而告終上,而且體現在他遵循馬克思主義軍事與政治的辯證法上。毛澤東立足于宏闊的國際視野,將抗日戰爭放在中國革命乃至整個世界革命的進程中進行考量,對其未來走向展開了長程性預測,科學揭示了抗日戰爭與中國革命以及世界革命之間的關系。毛澤東認為,政治性是戰爭的本質屬性。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當政治發展無法前進,就會通過戰爭來清除障礙,因此“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3基于對戰爭與政治本質聯系的理解,毛澤東形象地把革命戰爭比喻為一種“抗毒素”,“它不但將排除敵人的毒焰,也將清洗自己的污濁”。4在毛澤東看來,凡是正義的革命戰爭都擁有改造事物或為改造事物開辟道路的偉力。中國抗日戰爭就是正義的革命戰爭,只要我們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就一定能把舊日本化為新日本,把舊中國化為新中國。同時,毛澤東對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功能進行了前瞻性的定位,強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結果“將不是資本主義的獲救,而是它的走向崩潰”,5從而“我們的抗日戰爭包含著為爭取永久和平而戰的性質”。6毛澤東不僅揭示了抗日戰爭對中國革命的意義,而且揭示了其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乃至整個人類進入和平時代的意義,從而有力促進了最廣泛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
毛澤東《論持久戰》對抗日戰爭的戰略分析和指導彰顯出了統攬抗戰全局的總體性視野、設計把控抗戰各階段的全程性視野和科學預見抗戰未來趨勢的前瞻性視野,準確揭示了抗日戰爭的特殊規律,科學規劃了抗日戰爭的展開過程,指明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未來走向,引領抗日戰爭最終取得偉大勝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許恒兵,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申一青,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 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