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為人父母,教育孩子永遠是一個大問題。為什么有的孩子自信陽光,有的孩子卻自卑怯懦?這除了天性的原因,很大限度上,是父母的無意識行為決定的。英國最近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孩子五歲之前,父母平均在社群媒體分享孩子的照片高達一千五百張。其實,這種現象在國內有個更熟悉、親切的說法——“曬娃”。
關于“曬娃”,人們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對我來說,我覺得自己從小受益于父母的“曬娃”。我很幸運,恰好有這么一對分享型父母,我覺得是父母的積極分享造就了我后來的自信。
從小,我的父母就是標準的分享型父母。雖然那個年代沒有互聯網,但我父母總不放過任何分享的機會,經常在大人們的聚會中,分享我成長過程中的各種“事跡”,譬如稱贊我多么努力念書,不用父母催促,自己找單字來背,自己練網球、學琴,自己創作投稿……再后來,每當有伯伯叔叔阿姨拜訪,我儼然是個“小明星”,大人一看到我就馬上靠過來問:“你爸爸常提到你!你一直這么努力奮斗嗎?改天安排你和我孩子談談,要他和你多學學!”
這樣子的對話,小時候給我頗多困擾:我的父母是不是太不懂得謙虛了?然而,我也發現每次有大人稱贊,我回家后對讀書的熱情就又更上一層。
但后來某次聚餐,發生了一件事。有一家人剛從外省過來,與我們一起吃飯,我爸爸又開始夸我:入選網球校隊,練球磨破了手仍努力不懈,后來榮登隊上發球王……
那位來自外省的爸爸則說:“唉,我家孩子每天懶洋洋地躺沙發上,叫都叫不動。這樣不努力,以后有什么前途?”那位爸爸越講越生氣,最后轉頭看著我,用一種絕望的口氣,仿佛在請求我:“請你有空好好開導這位小弟弟,不然,他真的沒救了!”
那句話一說完,也在現場的小弟弟臉上表情瞬間坍塌。當晚,無論我怎么找他說話,他都撇過頭去,不理我。
過了幾個月,聽我爸媽說,那個孩子開始拒絕去學校上課。他媽媽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只好將他送回老家,留了兩級,再重新高考。從此,我再也沒這一家人的消息。
后來我當了父母,才更了解我父母的“策略”。原來,在孩子的世界里,最好的贊美絕非在家里,而是在公共場合。而能在公開場合將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捧”成“小明星”的,只有孩子的父母!
盡管每個孩子在家時都是父母心中的寶。但一到了公眾場合,許多父母習慣貶抑自己的孩子,而去稱贊別人的孩子;形容自己孩子的凈是負面形容詞,甚至爆料孩子不堪的糗事。還有一種父母,對孩子的各種優秀表現絕口不提,自認為很謙虛、低調,卻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比較差,不值得被注意。
喜歡分享的父母,其實是在為孩子身上“打光”,不要小看這微小的光芒!雖然大家看看就忘了,但每一次的美言,每一次的稱贊,每一次從叔叔阿姨投來的注意目光,都會照進孩子心里。
編輯|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