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武 張春龍 劉美玲
南山國家公園作為南嶺山地區域特征的代表,涵蓋了我國中南部山地森林、濕地、草地三大典型生態系統。處于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中國南方山地生態系統的核心區域,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優先保護的生態區-長江流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關鍵地區。試點以來,南山國家公園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采取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方式,通過加強科研監測、生態修復項目建設、產業退出、生態移民搬遷、綜合環境治理、封禁管理等措施,大力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恢復,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地。
立體智能 實施科研監測
試點以來,主要采取遙感、視頻監控等多功能立體化監測手段,改變了試點前僅靠人工巡護監測的方式,實現了科研監測智能化、數據化和信息化,監測內容涵蓋所有主要保護對象及各領域各環節。
一是摸清本底資源。開展綜合科學考察,調查覆蓋全區域,建立了基礎數據庫,形成《湖南南山國家公園綜合科學考察報告》。2017年至2019年,進一步開展維管束植物、脊椎動物、候鳥3項專項調查,形成《南山國家公園植物多樣性研究》《脊椎動物資源調查報告》《南山國家公園鳥類遷徙通道調查報告》3個調查報告。對比2019~2020年間與2017年科學考察報告,記錄的物種增加了86種,新記錄數增加120個,發現1個新物種和3個疑似新種。
二是實施智慧公園項目建設。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涵蓋生態資源、氣象數據采集等25個子系統,集智能監測、大數據分析決策等多個功能于一體,實現了科研監測信息化管理。監測范圍實現核心保護區和主要保護對象的全覆蓋,一般控制區覆蓋60%以上面積。
三是建立自然資源基礎數據庫,實現資源分布一張圖、土地權屬、功能分區、基礎設施、古樹名木等各類數據展現,對森林資源、草地資源、濕地資源、水文資源等各類數據統計,小班區劃、公益林管理、天然林管理等各類林地管理數據導入導出。
四是建立監測信息平臺。監測并收集試點區地理空間數據以及動物、植物、氣象、環境、水文等各類生態因子和資源情況,并對森林、濕地草地等資源進行分析,全面展現國家公園生態資源和環境的現狀及變化趨勢。與中南林科大、邵陽學院共建了國家公園研究院,與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研站(點)8個。
五是科研監測成果顯著。發現了1100余株資源冷杉,將我國發現野生資源冷杉總數由原來不足600株擴大到1700余株;發現了大面積華南五針松天然群落。建立了資源冷杉人工培育實驗基地,已成功人工繁育資源冷杉2500株。自2020年1月1日以來,南山國家公園監測系統發現野生動物3936次,監測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4種,其中國家一級9種、二級55種。新監測野生動物10種,即華南湍蛙、斑腿樹蛙、松雀鷹、蛇雕、小(華南)缺齒鼴、普通 伏翼、隱紋花松鼠、鶚、黃胸鹀、白喉短翅鶇。新捕捉到林麝、小靈貓、白頸長尾稚、黃腹角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熊、勺雞、豹貓、白鷴、班林貍、紅腹錦雞、紅腹角雉、褐冠鵑隼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珍貴影像資料。發現全球新物種直顎突蛉蛾,新記錄小葉紅豆。截至目前,各科研院所針對南山國家公園發表學術論文成果30余篇。
多措并舉 強化管護力度
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專項行動。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開展各類專項保護行動,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的立案率、破案率達100%,有效保護了公園轄區內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
嚴格日常巡護。一是建立日常巡護機制。出臺《巡護管理制度》,按照“分片分區、包干定責、輪班值守”原則,建立了下屬事業單位職工+生態巡護員+綜合執法支隊+執法大隊四位一體巡護機制,并建立巡護登記臺賬,納入年度考核范疇。二是構建空地一體化巡護監管體系。利用生物監測站,重點區域安裝監控實行在線監視,無人機隊伍開展流動巡視作業,并輔以地面巡護巡查,從而構建了天上有無人機、山上有保護站、地面有監控、林中有巡護的四維立體巡護監管體系。
建立了野生動物致害生態補償機制,出臺《南山國家公園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致害補償辦法》,并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實施野生動物損害理賠,2020年度共受理野生動物毀壞農作物的報案371件,涉及320多戶村民,受損面積達33.67公頃,賠付24.75萬元。2021年度共受理野生動物毀壞農作物的報案300多件,涉及280多戶村民,受損面積達21.33公頃,造成損失多達23萬余元,賠付23.3萬元。
開展環境綜合治理。試點以來,在白云湖開展網箱養魚、船舶、餐飲、環境衛生、非法捕魚“五大攻堅戰”,共取締網箱597個,面積達24827平方米,清理369艘船舶上岸。整改16家餐飲店,環湖大道餐飲店全部拆除。組建了一支30人的環衛保潔隊伍,累計清理河道漂浮物和白色垃圾120余噸。拆除50個攔江大網和迷魂陣及網架,勸退垂釣者300人以上,電、毒、炸魚現象全面禁止,漁業生態環境好轉。
實行核心保護區封禁管理全覆蓋。發布《關于湖南南山國家公園十萬古田等核心保護區實行封禁管理的通告》,通過設卡設障、巡護巡查等措施,對核心保護區實行永久性封禁管理,嚴控車輛、行人進入,自然生態得到自然恢復,封禁效果明顯。
建立跨區域協管機制。與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簽訂《關于加強湘桂邊界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等9項合作內容,建立案件聯合查處等6項合作機制,有效維護了轄區邊界生物多樣性安全。
堅決有力 落實產業退出
一是產業項目管理本底清晰。經統計,試點區內擁有采礦權的礦山12座、小水電37座、風電2座、旅游景點經營項目3個、生產經營企業2家。二是禁止新增開發項目,并規范生產企業經營活動。會同城步縣政府出臺《行政授權過渡期聯合執法整治方案》,頒布《關于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通告》,提出“八條禁令”“七個一律”原則,全面禁止新增開發項目和經營企業。試點以來,未新增任何開發項目和經營活動。同時,以授權特許經營、合同管理、冠名方式,分別對湖南南山牧業有限公司、城步湘南山飲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經營企業予以規范管理。三是實施產業退出。出臺了《產業退出實施意見》,明確了采礦權、小水電、風電、旅游景點經營等四類產業項目退出的基本步驟。根據試點實施方案及《總體規劃》等相關要求,12座礦山、1座小水電、1座風電、3個旅游項目全部退出。四是實行生態移民搬遷,完成生態移民搬遷125戶522人。
加大投入 推進生態修復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采取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方式,通過產業退出、退牧退種還草還濕、生態移民、封禁管理等措施,大力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恢復。截至2021年底,中央、省財政已累計投入8.19億元支持南山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其中安排9768.6萬元,用于支持南山草甸生態系統保護修復I、Ⅱ期工程,朝陽坪水電站退出,南山生態移民安置點建設,規范南山奶業經營等項目。2022年,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爭取申報《南方丘陵山地帶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項目,將南山國家公園范圍內符合要求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退化人工林、退化草地7333.33公頃修復任務納入工程建設項目中。其中:城步南山牧場人工種草1249.46公頃,草地改良622.53公頃,禁牧圍欄31000米,投資金額758萬元。
通過采取一系列舉措,生態修復成效明顯,自然恢復面積819.13公頃,俢復濕地生態系統1100公頃、草甸生態系統4033公頃,南山國家公園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得到保護,自然植被覆蓋率從91%提高至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