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靜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自201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生態廊道建設的意見》出臺以來,湖南省生態廊道建設已初顯成效。本文對歐美生態廊道建設案例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總結,以期為湖南省生態廊道建設提供有益啟示。
生態廊道發展歷程
在世界范圍內,生態廊道的規劃與建設呈現3條主線:以強調休閑游憩功能為主的新加坡等亞洲生態廊道;以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為主的歐洲生態廊道;以強調多重功能兼備為主的美國生態廊道。本文主要關注起步較早的歐美生態廊道建設。
美國生態廊道建設以1867年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設計的波士頓公園系統為開端,經歷了從微觀設計到宏觀戰略規劃,從服務審美休憩到發揮生態功能的過程,分為5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以都市區的公園、河流、海岸、森林等為載體,強調生態廊道的游憩功能。
第二階段從20世紀初到二戰之前,區域協調發展思想被引進生態廊道規劃實踐中。
第三階段從1960到1970年代,受環境保護思想的影響,開創性地將廊道建設發展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四階段是1980年代,城市地區休閑需求日益增長,開放空間卻加速流失,美國戶外運動主任委員會倡導建立生活型的國家綠道系統,為都市區提供游憩區域。
第五階段從1990年代至今。以“斑塊-廊道”為基本模式的景觀生態原理被應用到生態廊道的規劃中,生態廊道規劃在科學與美學上均得到較大幅度提升。
歐洲生態廊道建設稍晚于美國,其規劃建設的思想與實踐開始于20世紀早期的城市綠帶建設,共有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20到1930年代,隨著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張,城市綠帶的規劃開始考慮自然保護功能,其連續性、連接度、長寬比等形態指標得到重視。
第二階段是1940到1960年代,隨著戰后城市重建,綠帶建設逐漸被具有生態保護兼游憩和經濟生產功能的生態廊道取代。
第三階段是1970年代后,該階段都市區生態廊道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跨城市、跨地區甚至跨國家的生態廊道迅速發展,生態廊道成為城市游憩廊道、社區隔離地帶的功能綜合體,在自然保護、城市發展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歐美生態廊道的發展歷程表明,生態廊道是從綠道和廊道的規劃建設中逐步發展而來的。近年來,生態廊道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極大的拓展。202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的《通過生態網絡和生態廊道加強保護區連通指南》中,將生態廊道定義為“為保持或恢復有效的生態連通性,長期治理和管理、明確界定的地理空間”。至此,生態廊道具有了更為明確的通用術語。
歐美生態廊道建設的先進做法
高度關注生態廊道建設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效用。生態廊道建設規劃前期,采用生態監測和評估程序等手段鎖定目標物種。例如美國懷俄明州西南部紅色沙漠到懷俄明州黑尾鹿廊道建設初期,通過長期監測繪制廊道地圖確定黑尾鹿十大威脅,并發現蹄類動物長途遷徙的瓶頸,據此關鍵信息,通過土地購買等措施確保了關鍵節點的永久連通性;羅馬尼亞生境和物種生態廊道建設通過基于現場信息建模和經驗驗證建立模型確保其連通性,提升了棕熊等野生動物的遺傳多樣性,有效保障了野生動物長期遺傳生存能力。
打破行政管控邊界構建大尺度生態廊道。從區域生態學出發,建設流域、洲際以及國家層面的大型生態廊道,大幅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如英格蘭生態廊道涵蓋超過1699.72萬公頃的土地,協調了6個州的生態系統,將多個自然保護、休閑運動、歷史與文化資源等區域有機地結合起來;北阿巴拉契亞-阿卡迪亞森林景觀生態廊道涵蓋了美國5個州和加拿大3個省的山地生態系統,兩國通過保持聯系倡議成功打破州界和國界,強化區域性生態系統的連通性和完整性,大幅提升了區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積極采取多種措施緩解交通網絡對野生動物遷徙的影響。交通網絡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問題備受全球關注。歐美生態廊道建設采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在規劃階段就將交通規劃與自然資源規劃充分結合,避免線性工程建設導致的生境破碎與隔離。例如,澳大利亞大東部山脈生態保護網絡中,大量生物多樣性熱點保存在農業、采礦、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土地上,新南威爾士州和澳大利亞政府通過大東部山脈倡議在道路規劃階段就避免了對大東部山脈連通性的威脅;二是對已建公路采用野生動物地下通道、生態管道、屏障籬墻、聲音設備、汽車紅外傳感器、創建新的生境等多種措施緩解不良影響。佛羅里達南部大柏樹國家保護區采用警示牌、反射鏡、夜間限速以及關鍵路段的24條功能性地下通道等措施,有效減少了機動車與美洲豹的相撞事件。
建立監測評估體系確保生態廊道建設長久效益。通過長期監測,不斷強化對自然環境及其組成要素的科學認識,確保生態廊道建設效益。美國科學家在黃石公園育空地區山地生態系統廊道長期監測中,通過定期獲得的數據發現,已經開始分裂的灰熊和加拿大狼的數量和范圍都在增加,但山地馴鹿的數量持續減少,這不僅證實了生態廊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同時引發了人們對生態廊道打破自然隔離并產生負面影響的關注和警覺。西班牙瓜迪亞馬爾河流廊道建設后制定了動態協調監測程序,為扭轉多納納地區自然資源流失的趨勢提供了重大轉機,確保了整個流域生態效益的持續發揮。
充分發揮公眾力量參與生態廊道建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與多個國家都充分認識到公眾參與和非政府組織的支持是生態廊道建設成功實施的先決條件,生態廊道建設決策時將不同社會團體的意志和優先權考慮在內,可以促進科學和技術上的共識,有效避免實施階段的激烈對抗。意大利摩德納和博洛尼亞省南北方向的廊道建設過程中整合社會功能,吸引多個利益方參與其中,不僅獲得了更多支持,而且籌集到更多資金;美國北阿巴拉契亞-阿卡迪亞森林景觀生態廊道建設不僅積極促進社區參與,還鼓勵私人土地納入生態廊道建設,并在美國森林遺產計劃的資助下成立了公眾信托基金,確保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經驗啟示
強化目標物種關注度,提高生態廊道建設成效。根據《湖南省省級生態廊道建設總體規劃(2019~2023年)》,湖南省30條省級生態廊道主要依托高速鐵路、公路和水系等線性基礎工程,由于缺少動植物遺傳交流、恢復過程的連續數據,對動物遷徙地、物種繁衍及其面臨的威脅評估不夠,關鍵節點的設計針對目標物種的保護措施也有所欠缺,而且因缺少具體監測指標,后期效用評估也不能有效開展。據此,從湖南省生態廊道管理的長遠目標出發,要結合正在開展的湖南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資源調查,強化生態廊道建設的目標物種信息的獲取和管理,以提高生態廊道建設成效。
建立統一協調聯動機制,構建跨區域大型生態廊道。生態廊道建設是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長期性工程,不僅涉及國土、交通、水利、農業、旅游等多個部門,還存在跨省、跨地區的協調聯動工作。建議湖南省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形成以林業部門牽頭、其他相關部門參與的省、市、縣三級生態廊道建設管理機制,將生態廊道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形成規范化、標準化的監測和管理模式;同時,積極統籌協調跨地區及跨省份生態廊道建設工作,努力打破行政管控邊界,構建跨區域大型生態廊道,提升區域性生態系統的連通性和完整性。
建立監測和效益評估機制,切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建立有效的監測和效益評估機制,是確保生態廊道建設成果、切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有效途徑。目前,歐美通過對目標物種棲息地開展長期監測評估獲得的數據,精準定位生態廊道建設過程中需要修正的地方,確保對生態廊道建設結果的有效控制。湖南生態廊道建設應從多角度、多主體、多學科出發,建立全面的監測和效益評估機制,對社會、經濟和生態影響等方面定期進行監測與跟蹤評價,形成規范化、標準化的考核管理模式,通過動態管理確保生態廊道建設成效,切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
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提高公眾參與度。加大生態廊道建設宣傳力度,設置生態廊道建設主題宣傳月,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政策宣講和技術培訓活動,讓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了解和支持生態廊道建設的政策與要求。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則,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廊道建設,動員群眾參與生態廊道管護,依托生態廊道建設開展全民義務植樹、自然教育、自然研學等活動,進一步拓展、深化全民參與生態廊道建設的廣度和深度,形成公眾參與、支持生態廊道建設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