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文明源自培養,風尚需要引導。作為一部基礎性地方法規,《重慶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從維護公共秩序、講究公共衛生、提倡文明出行、倡導文明用餐、文明使用網絡、保障醫療秩序、促進誠實守信等14個方面作了重點規范,與垃圾分類、控煙養犬、噪聲防治等各領域法規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重慶深入開展文明建設的法治基礎。
近日,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就《重慶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的執行情況開展調研。“‘光盤行動、厲行節約‘禮讓行人、多等一秒……條例頒布實施一年多來,可見可感的變化正在大家身邊發生。”調研組成員表示。
讓文明化于心踐于行
在涪陵區高山灣交通樞紐站,調研組成員看到,乘客基本做到了舉止文明、衣著得體、不大聲喧嘩、不說粗言穢語,遵守不插隊、乘坐電梯先出后進等公共秩序。在候車月臺和車廂內等公共場所,乘客在收看收聽視頻音頻時絕大多數都佩戴了耳機,工作人員也正在對極個別外放手機聲音的乘客進行勸導。
“外側白色的是公筷,內側黑色是自用筷子。”食客用餐前,服務員都會再次溫馨提醒。在江北區北濱路各家餐廳,公筷公勺已成“標配”。餐廳的餐桌上和墻上還醒目地打出了“不剩飯,不剩菜”的公益廣告。
在告知來訪意圖,并得到餐廳負責人允許后,調研組成員穿上后廚工作服、帶著口罩走入廚房,發現環境整潔,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也符合分類投放標準。“服務員會根據顧客人數,建議點菜量,避免浪費,并且還特設了‘光盤獎回饋食客。”餐廳負責人介紹。
走進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河鎮大林村,隨處可見“勤勞 簡樸 樂觀 和睦”等宣傳文明行為的標語。隨調研組采訪的記者了解到,大林村在貫徹落實條例過程中,充分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作用,以環境整治為突破口,以家風建設為著力點,以民俗文化為支撐點,不斷提升群眾文明素養。在該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專設黨員服務崗、人大代表聯絡站,把“我為民 我行動”寫在墻上,落到行動中。據統計,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已成功創建市級及以上文明單位46個、文明村鎮21個、文明校園7所、文明家庭4戶,縣級文明單位239個、文明村鎮109個、文明家庭100戶。
在渝北區政務大廳,調研組成員看到,文明服務規范、服務承諾、辦事流程和指南上墻;志愿服務站點能夠提供優質、熱情的服務;在顯著位置公布了投訴電話、郵箱、投訴處理流程,并形成了高效的投訴處理機制。“政務窗口是城市形象窗口,工作人員必需履行文明服務要求,力求讓市民滿意,刷亮文明窗口。”渝北區政務大廳負責人表示。
市民文明素養不斷提升
“從這一年多的實踐看,很多方面有了明顯改善,最突出的是健康文明,比如公筷公勺和光盤行動等深入人心。還有些見效較快,比如交通文明,斑馬線前人和車禮尚往來,司機會主動停車,行人也會加快步伐。”市委宣傳部文明協調處處長秦后彬認為,重慶市民的文明觀念和行為模式正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
記者采訪發現,文明駕車、禮讓行人,也正在成為許多車主的共識。“以前我是怕監控設備拍到受罰,到了路口會特別注意,讓行人先走。后來慢慢養成了習慣,當我成為頭車,會主動等一等;有時碰到前車讓行,也不會著急地按喇叭。”每天開車上班的范女士告訴記者。
“重慶車多、人多,道路復雜,把禮讓斑馬線納入法治軌道很有必要。”車主李先生認為條例施行后,除了私家車主之外,公交車和出租車駕駛員也改變了很多陋習。與此同時, 行人配合度也有所提升,遇到車輛讓行的情況基本都會快速通過,司機和行人互相有了默契。
“文明的成長和成熟,離不開規則和制度的支撐。”秦后彬覺得,之所以不文明行為治理成效顯著,因為全市各部門打出了“組合拳”。
秦后彬說,促進文明行為養成,需要“軟”引導,更需要“硬”約束。條例作為我市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第一部法規,正確處理了下位法與上位法的關系,把握好了法治與道德的平衡點,聚焦我市創建文明城市工作中的痛點難點堵點,堅持社會有共識、立法有依據、實踐有作用的立法導向,以法律的“硬制度”促進了文明習慣的“軟著陸”。
加強執法,讓條例落地走心
“每一個人都是城市治理和文明創建的付出者、受益者。只有形成利益共同體,才能更好地激發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發努力。”重慶市人大社會委委員彭學平認為,相關職能部門要通過執行法規構建協調順暢的監管機制,發揮法規引領推動作用,促進文明創建主體的轉變,實現從“管理”到“治理”,最終實現立法與文明創建、社會共治相互銜接、相得益彰。
“發揮國家工作人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群體的引領示范作用,帶頭遵守條例;加強對中小學生、幼兒的宣傳、引導,從小培養良好的文明習慣,由個人帶動家庭成為文明行為的踐行者、不良風氣的監督者,讓文明的種子扎根發芽。”市人大代表段治光建議。
針對還存在的不文明行為,調研組認為,相關部門必須繼續加大執法力度。“噪音擾民、亂寫亂畫,偶發的個案,其實很影響城市文明形象。”市人大代表張維淑認為,市民普遍反感厭惡的頑癥痼疾和陳規陋習需要依法治理,久久為功。另外,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網絡交往行為、文化旅游觀光、志愿公益活動等尤其需要進行規范。因此,發動社會力量、發動市民群眾進行共治,是其中重要一環。“只有市民把文明當成自己的事兒、當成責權利相統一的事兒,才能激發各方主人翁意識。”張維淑說。
參加調研的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鳴強調,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思想認識,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強化干部群眾文明行為意識;要進一步壓實部門和屬地責任,細化分解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完善工作機制;要將條例的貫徹落實作為一項常態工作,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查漏補缺,加大不文明行為整治力度;要進一步強化文明行為先進模范的示范帶動作用,努力營造全社會促進文明行為的良好氛圍,推進條例全面落實到位,進一步促進我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文明進步。
據了解,下一步,市人大社會委將繼續深入跟蹤條例的貫徹實施情況,進一步助力我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文明進步,讓文明規范和文明行為走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