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開展‘深度學習研究 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2022年4月15日,“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研究基地(北京市大興區)啟動暨培訓會”在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大興分校)舉行。本次活動共分為“項目啟動”“通識培訓”“各學科培訓”3個部分,在學科培訓活動中,體育與健康學科培訓分為“計劃交流”“專題講座”“案例分享與解讀”3個部分。為更好地呈現本次活動的理論與實踐操作方法,本刊本期特邀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陳雁飛教授、潘建芬教授分別從不同角度結合案例呈現“深度學習”的基本特征、要素等內容,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李明新從“深度學習”的意義和實施策略角度等呈現了實施路徑,及2所學校的體育教師呈現“深度學習”的實踐案例。以期更好地為讀者提供“深度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參考,助力高中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體育與健康課程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素養導向學習目標的引領下,聚焦引領性學習主題,循序漸進地開展以全部身心投入的挑戰性、探究性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運動項目完整學習、學練賽一體化的視角,習得結構化的核心知識與技能,形成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思路和方法,提升運動表現、自我學練與健康管理能力,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內化為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社會責任,成為會學習、能比賽、善合作、守規則、能擔當的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體育學習具備什么特征才可以稱為深度學習”是擬定體育深度學習策略和判別深度學習是否發生時應思考的基本問題。體育與健康深度學習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追求,是學生主動參與、全身心投入、獲得健康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具有5個基本特征(圖1),充分體現了教學過程應該關注的核心要素,突出體育與健康學科特性,即學生學習體現體育與健康學科特性的深度學習的過程,突出學生深度學習的結果是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實現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
一、全身心投入的活動與體驗
全身心投入的活動與體驗是指學習活動中學生表現出來的情感體驗,是學生能夠在活動與體驗中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身心緊張的狀態超過其他實踐活動,這種緊張的狀態在運動競賽上表現得更加鮮明強烈,在體育比賽成敗的關鍵時刻,情緒的適度緊張能使神經中樞不斷地積蓄力量,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以取得最佳的體育運動效果。“活動”是指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活動,而非簡單的肢體活動。“體驗”是指學生作為個體全身心投入活動時的內在體驗,既包含學生對所學學科內容的感知和理解,也包含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情感反應。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挑戰性的學習活動中,通過與他人展開積極的合作與溝通探索、發現、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合作在學習中的意義與價值、體會合理的思想方法、體會學習活動的意義,感受個人在學習活動中的成長,獲得挑戰成功的成就感。體育深度學習的“深”,在較大意義上表現在肌肉運動和運動技能背后的強烈的多維體驗,以及由這種復雜的多維體驗引發的身心成熟與發展這一價值之上。沒有這種身體、心理與社會的多維體驗,沒有伴隨著多維體驗的運動磨煉過程,就難以形成以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主體的學科核心素養。體育深度學習中,學生一定具有強烈的參與意愿,表現出較高程度的學習活動與體驗,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積極進行教師安排的各種身體練習,并在身體練習中產生強烈的身體、情感、社會等多維體驗。學生的高度投入是體育深度學習的重要條件,而多維體驗則是體育學習進入深度的必然反映。
這一特征強調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活動,讓學習真正發生。通過與他人展開積極的合作與溝通探索、發現、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合作在學習中的意義與價值、體會合理的學習方法、體會學習活動的意義,感受個人在學習活動中的成長,獲得挑戰成功的成就感。
如,在接力賽跑、籃球、足球、排球比賽等活動中,學生不僅通過比賽產生與速度、距離、方位、平衡等運動知覺有關的身體體驗,還能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產生由競賽勝負引發的喜悅、興奮、沮喪、焦慮等強烈情感體驗,更因為競賽活動中的角色擔當、合作競爭、規則限制、觀眾傾向等因素產生復雜的社會性體驗。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提出一些與學習內容有關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對有難度的教學內容產生興趣。這一特征強調學生作為體育與健康學習主體的主動活動,讓學習真正發生,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判定是否發生體育教育教學。強調體育教師要努力設計出“讓學生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價值觀全面參與、全身心投入的活動”。
二、項目完整學習的聯想與結構
項目完整學習的聯想與結構是指體育教師將教學重心放在對實戰比賽、球場意識、角色分工、規則裁判、觀賞評價等完整體驗中。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將重心放在單一技術學練上,對技術組合學練與實踐不夠重視,對競賽類的相互配合等團隊合作學習方面關注度不高,導致高中的學習是從項目中剝離出來的碎片化知識、割裂化技能,低級重復、淺嘗輒止,而非完整的項目內容,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的深度有限。因此,課堂教學中,應開展按技能訓練的規律進行自發、自愿和自主的活動,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聯想與結構作為學習方式的樣態,要處理的是外在知識與學生經驗之間的轉化問題。通過以往的經驗參與當下的學習,又要將當下的學習內容與已有的經驗建立起結構性關聯,從而使知識轉化為與學生個體相關聯的、能夠操作和思考的內容(對象)。同時,需要并發展學生的記憶、理解、關聯能力以及系統化的思維與結構能力,使學生能根據當前的學習活動調動、激活以往的知識經驗,以融會貫通的方式對學習內容進行組織,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讓知識內化,真正地為我所用,而不是死記知識。這個特征強調教師應對學習內容整體規劃和設計,不是讓學生簡單掌握孤立的知識點或記憶更多的事實性知識,而是要求學生全面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
如,在太極拳八法五步模塊教學中,創設聯想氛圍,提供聯想的時間、空間和條件(語境、氣氛、音樂等),讓學生在樁功、實戰等學習中發揮想象力。如,在綜合情境中探尋太極組合技術的實踐一課中,在松靜樁、抱球渾圓樁練習中,想象自己立于山巔之上,視野開闊,與天地融為一體,一身浩然正氣;想象雙掌按氣球,球隨自然呼吸鼓動,手臂隨之開合,達到“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氣到勁到”的境界。在防身自衛應用中,根據教學案例,設身處地想象當自己面臨險境,冷靜沉穩、臨危不亂地化解險情,避免侵害;想象當面對身高、體重、力量均優于自己的對手時,如何才能引進落空、借力打力、以弱勝強。在放松環節,想象自己立于山巔,汲取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養吾浩然正氣。
三、基于運動表現的本質與變式
運動表現是指學生在參與某項運動的具體身體素質的集合展現。如,學生在跑5km時,所用的時間、起跑時的加速、途中跑的技術、勻速跑、快到終點的沖刺等,都是學生在跑5km時的運動表現;學生在踢球時,踢球的技術、過人、轉身、短距離沖刺、與對手的身體接觸、大力傳球以及球的落點、射門等,都是學生在踢球時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自下而上可以分為5層,即運動表現的金字塔。第1層是核心控制和靈活性、穩定性,人體動作由四肢完成,而核心控制是動作的基礎,是有效傳遞能量到四肢的關鍵,而靈活性和穩定性是指關節功能,每個關節是動作的最小單位,不同關節在整體運動中有不同功能,才能形成動作完成的關鍵——動力鏈。第2層是動作模式,可分為先天動作模式和反射動作模式。先天運動模式是遺傳的、在中樞神經系統中預先編程的,如新生兒一出生就會哭;反射運動模式是由刺激引起的,運動強度與刺激強度呈密切關系,往往通過反復練習實現,如,學會走路,學會投籃動作等。第3層是體能,是指人的機體或機體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縮和舒張)時克服內外阻力的能力。體能是人體進行體育運動的基本素質之一,是獲得運動技能和取得優異運動成績的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其他身體素質的重要因素。第4層是專項運動技能,是指具體的運動項目所需要的技戰術需求和體能儲備,如,在籃球場上的運球、過人、擺脫、切入等需要較快反應速度、加速度、橫向移動能力,防守、對抗需要力量、爆發力、敏捷等,突破、快攻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無氧能力、對抗力量;籃下拼搶需要學生具有垂直彈跳能力、較強的判斷力和核心抗旋力量等,所有的技戰術、意圖,都需要學生擁有在體能基礎之上的執行力。第5層是運動表現,優秀的運動表現不僅能讓學生輕松面對運動場,鑄就健康的體魄,還能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當學生面對困難時依然充滿斗志,自強無畏。
這一特征主要是認知學習的結果和過程特征。學生基于對系統變異的學習材料的加工,把握學科本質(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過程),進而演化出更多變式,強調學生與學科內容的深度交互,是教學目標及單元主題的重要理論來源。因此,教師應抓住教學內容的關鍵特征,全面把握學科的知識的本質聯系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把握學科知識本質,舉一反三。
如,熱身活動時可組織以提高興奮性和機體動員為目的的競賽性游戲;技能學練中可組織以嘗試、體驗、鞏固、應用等為目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比賽;“課課練”可采用競爭形式進行體能鍛煉。以接力跑教學為例,教師先提問:“怎樣才能在接力區高速完成傳接棒”,學生帶著問題練習,學生相互討論,教師誘導歸納出以下幾點:一是熟練掌握傳接棒技術,只有掌握技術才能在快速跑動中完成傳接棒;二是接棒學生要充分發揮接力區的作用;三是接棒學生要根據傳棒學生的速度確定起跑的時機等。關鍵是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沒有競爭的身體運動,難以激勵學生的進取精神;沒有競賽中的規則約束和裁判執法,難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沒有集體競賽中的角色分工,難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促進健康生活的遷移與創造
健康行為方式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進行體育鍛煉,保持充足的體力和精力,合理的膳食平衡和睡眠等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為。因此,構建高效、高質的體育課堂,才會更好地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個性化、多元化、專項化發展。遷移與創造是指學生內化學習內容之后的外化表現及創造性表達,強調學習環境與氛圍的開放性,也是實踐模型中進階性任務、持續性評價的重要指標。它既可以表現為在熟悉或陌生情境中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也可以表現為運用所學設計和創造多種形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所學內容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一特征提醒教師應關注教學中正確的價值取向,關注教學的創造性和開放性,使學生實現知識的實踐轉化和綜合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在課堂中與生活中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責任感。
如,高中田徑教學模塊《以“累跑”馬拉松發展心肺耐力的中長跑練習》。本模塊涉及強調課內外一體,累計計算馬拉松的跑量,通過課上跑量任務完成和課外跑量挑戰累積而成,有效將學生體育課與課外鍛煉、體育課與家庭體育作業相結合,并引導學生完成寒暑假期間關于跑步的家庭作業,以此提升學生的身體運動能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圖2)。
五、體現社會責任的價值與評判
學生能量越足,身體就越健康,運動技能和技戰術表現得越突出,體育價值與評判效果越能體現體育核心素養。價值與評判,反映學生的價值立場與價值判斷,表現為學生對學習內容與學習過程的理解與反思,是深度學習教學目標的重要維度,是培養有社會責任感、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的重要活動路徑。學生成長的重要表現是能對周圍人物、活動、事件,以及自身經驗做出價值判斷,能與他們(教師、同學及其他人)進行有效溝通與合作,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發展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
這一特征強調體育教育教學要著眼學科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價值,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轉化,向學生提供具有典型意義的學習內容:一方面,彰顯體育的精神,挖掘運動項目文化特點,提煉運動項目獨特的精神實質,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另一方面,詮釋體育的生命能量,強調高中學生是生命賦能的頂峰期,滿足學生身體機能發育生長的需要,滿足學生情商智商動商“三商”的發展。
如,太極拳“八法五步”模塊,把學習內容與文化論壇、辯論賽、太極防身應用、合作創編比賽以及勁力挑戰、應用挑戰、對手挑戰、終極挑戰等真實情境相融合,體現了太極拳注重精神品質和生命賦能的價值與判斷能力的培養的特點,體現了太極拳養生、進退、剛柔、技擊、包容性等主題文化的價值與判斷能力的培養,真正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運用太極拳“八法五步”健身防身,體悟太極文化(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