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芮

“政策+市場+青年群體”將新能源汽車推上了時代的浪尖,該領域的互聯網屬性深得青年群體青睞,他們不止于只當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更樂于加入造車新勢力一道實現彎道超車。
需要更多復合型“汽車人”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根基,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人才需求與日俱增,據教育部預測,到202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缺口將超過103萬人。當然,缺人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全球化現況,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公布的培養未來汽車人力資源的項目計劃,其將爭取到2030年輸出3萬名未來汽車專業人才的項目計劃取得成功,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升級轉型。
目前,幾乎所有涉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企業都在擴充團隊規模,這背后是市場與資本的關注。今年上半年,國內獲得大額融資的企業有三分之二來自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芯片、生物醫藥、碳中和這五個硬技術產業——隨著產業規模的持續發展,以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硬技術產業并不缺乏資金,但人才缺口較大。
汽車產業的人才需求結構正在發生重要改變,這是業界人士的深切感受,過去汽車產業的人才需求多集中在工程、機械、材料等方面,而現在軟件類、算法類、光學類等技術人才的需求極大,其中相當部分人才流入新能源汽車領域。新能源汽車是汽車、互聯網、信息通訊等行業跨界融合的產物,所需人才多是復合型人才,而并非單一的專業型人才。但目前汽車相關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新發展理念并不完全適應;互聯網、信息通訊背景人才和傳統汽車行業在思維方式、研發流程、工作語言上還存在較大不同……這些因素都影響著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人才重塑進度。正如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李建秋所指出的,“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人才結構存在嚴重問題,IT背景的人才不懂車輛的系統工程,車輛專業人才難以融通電子信息和計算機科學,而智能網聯人才需要這些知識的深度融合。”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新設了“智能車輛工程”專業,國內高校陸續開設并調整車輛工程專業和課程體系,探索相宜的培養方案。重慶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教授郭鋼認為,隨著軟件定義汽車潮流的到來,軟件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中占比和價值越來越大,跨界融合型軟件人才將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我們極為需要跨界融合的人才,不是傳統車企的,也不是傳統IT的人才。現在的關鍵是,沒有哪個高校是按這種模式在培養人才,都是單一學科,搞軟件的不懂汽車,搞汽車的不懂軟件。”
有觀點指出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緊缺呈現結構性緊缺,一是地域性緊缺,二是崗位性緊缺。新能源汽車企業在三電人才領域最為缺乏的是中高端人才,尤其集中在電池電芯及BMS研發、電池制造工藝工程師等方面。而在新能源汽車維修人才領域,電池檢測及維護技工、充電樁故障維修技工、大數據分析工程師等都存在較為嚴重的短缺情況。面對越來越深入的電動化與智能化,新能源汽車維修人員需要具備機械維修、電子維修,信息系統維護檢修,以及高級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系統檢修等多重復合型能力。對此廣汽埃安人力資源經理李金星分析,“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對高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研發人才和技能人才是支撐‘制造轉向‘智造的兩大重要人才基礎,技能人才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競爭力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蓄水池”與“磨刀石”
快速發展的市場是人才的“蓄水池”更是“磨刀石”。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人才來源包括相關高校、互聯網企業、傳統燃油汽車制造廠商以及智能硬件企業。無論是學校培養而來還是產業鏈融通互濟而來,建立完備人才梯隊保障人才供給的關鍵都是順應產業發展趨勢,完善薪資、技研、生產等配套,在市場浪潮中錘煉提升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知識結構、實操能力,以此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更好搶抓市場風口。哈爾濱理工大學教授、精進電動創始人蔡蔚點出了解決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困局的核心問題,“引進人才和新人入局,如何始終保持人才知識和研發產品領先是行業的挑戰。首先要找到人;第二是留住人;第三是用好人;第四是打造人才自由創新的環境,使之開發出有行業競爭力的產品。”
《2021年新能源汽車人才啟示錄》的數據顯示,上海、北京和深圳是新能源汽車人才最為密集之地,占比分別達12.1%、11.1%和8.1%,上海也是新能源汽車高端人才最為富集之地,上述地區都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達之地。其他區域和城市也在人才引育上發力,新近發布的《廣州市支持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穩鏈補鏈強鏈若干措施的通知》在提到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時強調,“充分發揮廣州市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人才聯合會等社會組織的人才、技術、項目、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作用。鼓勵符合條件的高校加強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學院、汽車相關學科專業建設。”
“高薪搶人”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常態,只因目前市場上的優質新能源“汽車人”實在有限,但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長遠來看弊大于利。汽車人才研究會理事長朱明榮認為,“過多采用高薪的策略來解決人才緊缺問題,可能會導致人才惡性競爭的負面效果。人才競爭不是‘互挖墻角,而應該是人才發展的競爭、人才作用發揮的競爭、人才生態網絡鏈條的競爭、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競爭以及一流人才價值創造能級和影響的競爭。”威馬汽車CEO沈暉在談及“汽車行業都在搶什么人”時也表示,汽車行業面臨的人才緊缺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整體“人才池”不足的問題,“高薪搶人只是左右互博。最根本的辦法是從人才培養入手,擴大基數,革新基礎科學。而汽車行業在對人才的需求上,主要集中在智能美學、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三電領域。對應的專業缺口是造型設計、車輛工程、軟件開發、數學算法、芯片設計與開發、自動化控制,自動駕駛、視覺感知等。”
與此同時,人才領域的行業標準建設加速。汽車人才研究會正聯合國內主要的整車企業共同開展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汽車行業評價規范建設工作,旨在建立汽車行業技能人才統一的行業標準,實現技能人才在企業間互認、在地域間互認,從而有助于技能人才的使用、培養、流動與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