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智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山西省政府參事、太原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雙控” 內涵的轉變既是長期深度減碳的戰略需求,也是保能源安全、經濟穩定的現實需要。我國能源結構將因碳排放的“雙控”舉措而改變,作為能源主體的煤炭,應樹立與多種能源長期共存或深度融合發展的戰略思想,有序替代、平穩過渡、多能互補。
關于碳排放責任的界定,應樹立“公平過渡”原則,充分考慮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條件、發展水平、人口、生產和消費等多因素的影響,科學制定和落實碳排放指標,促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雙碳”目標下,煤礦企業缺乏對碳達峰工作的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數據基礎欠缺,應立足行業特點,抓住未來10年左右(碳達峰前)的機遇期,提前進行產業結構布局優化,推進節能減碳。深入開展“碳科學”研究,充分發揮產學研用的優勢,開發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實現成本更低的CO2捕集、轉化和利用。
煤炭行業不會坐以待斃,要想這個行業的辦法,我們一定會奮起直追,清潔化、低碳化發展,我給出10個方面的建議。
1.把握碳中和機遇,推動煤炭產業升級碳中和。
2.煤炭與煤電協調發展,變輸煤為輸電。
3.煤炭與現代煤化工協調發展,煤炭低碳清潔高效利用。
4.煤炭能源與新能源耦合發展,實現優勢互補。
5.煤礦與工業園區一體化開發,實現高質量發展。
6.礦區的修復與生態要協調發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7.合理利用閑置的煤礦土地,握住機會來發展教育。
8.機械化與智能化開采,實現安全高效低碳發展。
9.構建煤炭開采生命周期的智能互聯網,實現數字賦能。
10.瓦斯資源化開發與能源化利用,推動瓦斯減排。

? 張小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山西省碳達峰碳中和產業創新聯合體專家委員會主任
“雙碳”問題的核心,是全人類共同應對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問題,對于我國來講,是有關堅定不移地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的問題,是促進能源領域減少化石能源使用、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類與社會和諧共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綠色轉型的問題,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問題,是黨中央國務院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的戰略思想。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全世界鄭重承諾,我國要力爭于2030年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山西作為化石能源大省,5年來習近平總書記3次親臨山西視察,先后對山西省能源革命綜合改革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做出了重要指示。全省上下在習近平總書記雙碳目標的號召下,自覺扛起能源革命轉型發展的政治責任,精準施策,靶向施治,扎實開展了一系列的行動部署。
科技作為推動能源革命,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手段,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山西省氣象局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山西分中心。并牽頭23家學會和企事業單位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同時山西省氣象局作為全國首個開展溫室氣體網絡化監測的氣象部門,擁有近10年長序列、高精度的溫室氣體監測站網絡數據,在碳源匯監測核查評估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大量的成果。
山西省科協在尚風綠谷隆重舉行科創中國·山西碳谷行動專家研討會和高峰論壇,希望能夠凝聚專家力量,統籌優勢資源,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助力山西全方位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相信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科協的指導下,通過大家的通力合作、協同攻關,一定能為全省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一定能為綠色山西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韓怡卓: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山西省低碳科技發展研究會會長
搞煤化工,實際上主要是為了替代石油產品,比如說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甲醇。未來煤化工如何降碳呢?雖然說煤化工行業的碳排放不是很多,不像火電,但是也有嚴重的碳排放。風電和光電為煤化工企業提供電力、動力,這樣清潔的綠電碳排量很低。另外,山西的焦化廠都做干熄焦,它的余熱發電也是一種綠色的電。最終煤電是要被淘汰掉,因為碳排放強度太高。
未來煤化工的低碳發展路線,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多輪互補、多輪驅動,然后低碳排放,甚至是不排碳,綠色高效。
另外一個資源,就是山西有非常好的煤層氣資源,煤層氣其實就是甲烷,它的氫含量是比較高的。還有一個就是山西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產基地,有大量的焦爐氣,當然現在焦爐氣去做甲醇、液化天然氣了,未來也可以和我們的煤化工結合起來提供氣。
還有核電。是科學院現在正在研發釷基熔鹽堆,大家可能對釷這個元素不太了解,它和放射性元素鈾都是一個系統的,這個資源在我們國家相對比較豐富,放射性元素其實我們國家不多,也是個貧鈾國家,要大量進口,如果西方國家因為碳排放碳中和的壓力重新再開啟核電的話,這個鈾的資源又成了短缺資源,就像我們現在使用對外依存一樣,我們的放射性核燃料的鈾礦對外依存度也很高。如何擺脫這種對外依存,實現能源安全呢?我們國家有很好的釷資源,那么第4代核電站核反應堆里面有一個方案就是高溫熔鹽堆,我們可以用釷作原料,通過鈾裂變的中子,去觸發、去攻擊釷,最后實現一個循環。
最終的煤化工發展是實現低碳排放,把煤作為一個資源來用,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燃料來用,這是未來煤化工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向,只有和其他的能源尤其是綠色能源結合起來,或者是不排碳的低碳能源結合起來,煤化工才能實現真正的低碳發展。

王浩: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及水資源學專家、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
實現碳中和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總體看,電力行業碳排放量較高,是落實碳減排目標任務的重要責任主體。那么面對國家提出的雙碳目標,電力行業減排壓力比較大,未來會面臨碳排放強度的相對約束、排放總量的絕對約束以及嚴峻的碳經濟的挑戰。所以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壓力,開始倒逼中國的經濟和能源結構調整,甚至可能帶來前所未有的顛覆性沖擊。
風電、光伏發電有隨機性、間歇性、不可儲存性這些特征。直接接入電網,會對電網安全穩定造成影響。可是水電能源,有調節速度快、能源可存儲等優點。風電、光伏發電接入到梯級水電站,打捆送入電網,有利于平抑風光發電的波動性,加強電網的穩定運行,以實現大規模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
我國“十四五”末,新能源裝機預計將達到水電裝機的規模,并形成多座千萬千瓦級、多能互補清潔能源示范基地。這既是我國為世界能源轉型和發展貢獻的中國智慧和創新模式,同時也代表未來我國水電發展和能源系統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
中國科協在第23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首次發布了10個對產業發展有引領作用的產業技術問題。其中一個就是如何利用“風光水”能加快實現碳中和目標,如何突破優化“風光水”能互補開發的技術。要充分利用好不同類型的儲能方式,進一步提升互補系統電力外送的質量。把風光這些所謂的垃圾電,經過互補后變成優質電,促進能源結構調整,讓清潔能源達到更好的利用效果。

武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
礦業工程活動,應該說在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福祉的改善方面貢獻非常之大。尤其是對于一些西部的省份,無論是我國的西北或者西南一些省份。各省的工業生產總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GDP當中礦業工程活動的貢獻,應該平均在60%甚至在70%左右。所以說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社會經濟所取得的巨大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福祉的巨大的改善,應該說礦業工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山西省作為中國重要的煤炭能源生產基地,應該說無論在全國的煤炭儲量、煤炭產量方面都是實實在在、地地道道。山西省能源工業的發展,為我們國家社會經濟的進步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山西省經過40年的開發,由于煤炭資源在開發過程當中,所產生的一些礦山環境的問題也是非常突出的。
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出路,就是走綠色礦山建設和綠色礦業發展之路。對所有煤炭企業進行規范化的管理,依法依規辦礦,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先決條件。在滿足這些前提條件情況下,我們要走煤炭資源開發過程當中的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的道路。如果能夠這樣來進行建設,我們很多的礦山企業就可以在為國家產生巨大能源財富的同時,對節能減排、對生態保護、對低碳綠色的發展僅會產生一些非常有限的負面影響,這樣就解決了我們綠色礦業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尖銳矛盾。

李培仁:中國氣象局二級正研級高工、山西省碳達峰碳中和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秘書長、山西省氣象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溫室氣體使得自工業文明以來,地球氣候發生了異常的增溫,這個增溫,科學界已經公認了,是毋庸置疑的。氣候增溫以后,氣候異常事件非常多。災害性的天氣對我們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很大影響,這是現在人類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
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就上升到一個國際政治問題,有兩個國際組織,一個是國際氣象組織,一個是國際環境組織。這兩個組織把前面科學家研究的一些數據向聯合國提交,聯合國收到提交以后就召集聯合國大會。在1988年的時候成立了一個政府間應對氣候專門委員會。
從1988年開始到1992年的時候就有一些國際的協定了。1992年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是《京都議定書》,2007年是《印度尼西亞的巴黎路線圖》,2009年是《根本哈根協議》,2010年是《坎昆協議》,2015年是《巴黎協定》,2018年是《巴黎協定的實施細則》,2021年又有《哥拉斯哥系統協議》。
碳中和全球行動,就是我們的發展、GDP的增長不依賴于碳排放的增加。有一些是硬性的約束,比如歐洲一些國家,碳中和達不到,就要負有法律責任。有一些國家是軟性的約束,我們國家屬于軟性約束,但是我們是負責任的一個大國。我們軟性約束相當于他們的硬性約束。如果我們中國不做出這樣的剛性的約束的話,那么全球的碳中和就是一句空話。

孟新利:尚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尚風綠谷是山西省重點工程,也是山西首個碳中和環保科技園。園區對標國際標準,在規劃設計、項目建設、運營三個階段,從零碳建筑、零碳能源、零碳制造、零廢棄、零碳交通、碳匯景觀、零碳管理、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等八個方面進行碳足跡核算,最終實現碳中和。
我們目前主要是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助力科創中國雙創基地建設。為專家智庫、院士創新中心提供全方位的軟硬件支持,研究“雙碳”領域重大理論、方法、標準,研發重大綠色低碳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從技術人才、資金支持、市場推廣、創業輔導,打造四位一體的綠色低碳技術高速孵化引擎,推動山西的高碳行業和企業進行綠色轉型。
第二件事是打造科創中國近零碳樣板間。這個近零碳樣板間用八個廢舊集裝箱改造而成。全面展示基于雙碳背景下的近零碳生活實踐,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建成后將免費對社會公眾開放,大家可以網上報名入住一晚,體驗綠色零碳生活。
1.近零碳樣板間充分利用自然界的陽光、水和空氣,采用風光互補+儲能的電力供應系統,提供綠色的日常用電和石墨烯地暖供暖。
2.利用空氣和地下水的聯動來實現室內的通風、制冷,將室外空氣抽入地下,隨時保持室內空氣純凈,不需要空調亦能保持室內舒適。
3.屋頂噴涂了氣凝膠隔熱層,并采用粉煤灰泡沫陶瓷保溫板,通過對太陽光的遮擋和保溫隔熱,用來給室內空氣降溫、均衡濕度。
4.太陽能熱水系統可以提供24小時熱水。
5.室內裝潢材料采用電廠固體廢棄物粉煤灰制作的碳基裝飾板,廢物循環利用。
6.生活產生的垃圾廢棄物,經過分類投入智能垃圾箱,回收利用。
7.近零碳樣板間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統,對各種能耗進行動態智能管理,實現綠色低碳。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