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捷
摘要:全媒體不斷發展對主流媒體做好融媒體報道、把牢輿論方向、守好輿論陣地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貴州日報天眼新聞總編室承擔的重大主題宣傳報道任務和突發重大事件采訪報道為例,探析省級主流媒體如何在重要節點上把牢輿論方向、搶占輿論陣地,用豐富的形式、準確的視角,充分調度資源做好融媒體報道,發揮好黨媒高舉旗幟、引領方向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主流媒體 融媒產品 傳播力
新媒體發展至今,已經不能簡單地以媒體形式來概括,而是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是社會的基礎設施。[1]
黨的媒體如何正確認識其傳播特征、社會影響及發展模式,從而更好地運用新媒體服務中心工作、服務社會發展,成為一項全新課題。
天眼新聞客戶端是貴州日報報刊社、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下稱“報刊社、集團”)重點打造的移動新聞客戶端。為更好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結合貴州實際做好輿論宣傳工作,2021年5月,貴州日報報刊社、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在天眼新聞總編室組建成立了一只被稱為“天眼突擊隊”的采訪組,重點做好重大主題宣傳融媒體策劃報道和國內突發事件、社會熱點事件追蹤報道。
采訪組成立一年來,已形成了有熱必追、群策群力的選題策劃制度和全員在線、隨時突擊的采訪值班制度,完成了多次省內外突發重大新聞的現場報道和多項重大主題宣傳任務,多篇報道閱讀量超過百萬。一系列宣傳報道工作有力擴大了天眼新聞品牌的形象力傳播力,讓貴州黨媒在輿論戰線地位更加穩固、影響更加深遠。
一、發揮主流媒體的機制保障優勢
科學合理的機制設置是天眼新聞總編室采訪組“召必至,戰必勝”的根本保障,也體現了主流媒體在制度體系、隊伍體系等方面的先天優勢。
(一)系統的選題策劃制度
采訪組按月策劃、周策劃、日策劃、時策劃四級進行選題策劃,保證策劃不停、內容泉涌,既放眼長遠,更聚焦當下。如圍繞省第十三次黨代會,采訪組提前一個月開展選題策劃討論,形成了“捷報黨代會”“我與黨代表對話”等精品策劃,獨辟蹊徑講好黨代會故事。
(二)高效的突發應對機制
“你有10分鐘時間收拾行李,然后出發。”這句話已經成為采訪組工作的真實寫照,這也是“時策劃”制度的生動實踐。在2021年“7.20”河南特大暴雨災害、2021年10月遵義突發疫情等省內外突發重大事件中,天眼新聞總編室采訪組記者均連夜出發,多次成為唯一到達現場的貴州媒體,發出獨家“貴州聲音”。
(三)完整的融媒產品生產線
應對重大采訪報道任務時,天眼新聞總編室已經形成采訪組第一時間派記者“突擊”、其他人員后方支持、設計小組跟進融媒體產品制作、各平臺編輯隨時準備分發的機制,保證第一時間采寫、制作并全平臺發布,形成傳播聲勢,搶占輿論陣地。
二、生產符合時代特征的融媒產品
(一)搶抓現場獨家精品內容
在做好重大突發報道過程中,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并發出聲音至關重要,代表著一家媒體對重大新聞事件的覆蓋能力和反應能力,更能有效提升報道傳播力和品牌影響力。
在到達現場的同時,精準地將輿論引導功能與滿足受眾對信息的渴求有機結合更至關重要。
2021年10月遵義新冠疫情發生后,采訪組第一時間派出3人采訪團隊趕往遵義,其中2人有援鄂“戰疫”經驗。采訪組根據疫情發展情況,精準抓住“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貴州工作組”這一關鍵要素,精準研判時間節點,分別在遵義連續出現新增病例、決定啟動三輪區域全員核酸檢測時推出專訪《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貴州工作組:遵義新發病例均在可控范圍》,在三輪檢測結束并公布結果后第一時間再次對工作組進行專訪并推出《本次遵義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專訪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貴州工作組》稿件。
兩條獨家專訪,在最合適的時間,針對民眾最關心的問題,邀請最權威的專家解讀,在省內最權威的平臺發布,有效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作用,僅在“天眼新聞”客戶端就分別收獲391萬、184萬閱讀量,更被全網數十家媒體平臺轉載,成為遵義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最有力度的新聞報道,更及時為廣大群眾送上抗擊疫情的“定心丸”。
(二)做好直播報道精準發力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許多全新的媒介形式,并引導用戶形成全新的接受習慣。平臺和內容生產者則必須緊跟用戶習慣的變化調整內容生產、傳播方式及策略。
近年來,以互聯網直播、短視頻等為主要形式的網絡視聽產品對傳統新聞形態帶來巨大沖擊,在重大新聞報道前,網絡直播的視覺沖擊力和現場感染力遠勝傳統的圖文傳播。天眼新聞總編室采訪組也將視頻直播作為多次重大突發報道中的“利器”,并取得較好效果。
在遵義突發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采訪組記者堅持每天至少一場直播,10天共12場直播也讓天眼新聞成為當時唯一堅持每天以視頻直播形式呈現遵義市疫情防控工作,特別是中心城區三輪全員核酸檢測的媒體平臺。
其中,新聞發布會系列直播成為傳遞官方權威信息最快最全面的渠道。《直擊遵義老城核心區核酸檢測》等主題直播則全方位體現了遵義基層干部群眾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的風采,有力提振了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精氣神,成為遵義疫情防控中的重要輿論力量。在遵義紅花崗區老城街道進行的一場直播,因涉及遵義會議會址、紀念廣場等地標而得到廣泛關注,全網30余家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同步轉載,取得全網超過300萬觀看量。
(三)緊扣重大主題精巧設計
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2]
抓好重大時政報道節點,主動策劃制作精品內容,有力度、有廣度、有溫度地講好時代發展故事,是黨領導下的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時時需要鉆研的必修課。
采訪組成立以來,完成了省第十三次黨代會、2021年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等重大活動的開閉幕式直播,以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亞太經合組織數字減貧研討會等重大活動的現場報道。每到關鍵節點,必然發出精彩聲音。
1.直播中做好碎片化報道
在貴州省內重大會議開幕式直播中,天眼新聞往往是網絡圖文直播第一出口。在確保直播順利進行的同時,做好碎片化報道和配套融媒體產品是必然要求。
如在全省兩會開幕式直播時,天眼新聞第一時間結合《政府工作報告》推出圖解,用“一圖看懂”的形式讓文件可讀性更強,群眾更易入心入腦,更成為省內各地各級各類媒體平臺轉發的首選,讓兩會聲音實現擴面廣傳。
在2021年數博會開幕式上,采訪組巧用重要嘉賓金句制作海報,短時間內數十萬傳播量詮釋了貴州的新成就新風貌。
2.抓住機遇形成特色產品
采訪組多次利用“記者當代表”的重要契機進行獨家策劃,用更具親近感、更有新鮮感的形式生產特色產品,既吸引眼球,更拉近了天眼新聞與受眾的關系,提升了新聞產品的傳播力。
2022年4月,貴州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召開,筆者作為省級媒體唯一的基層代表參會。采訪組提前謀劃了“捷報黨代會”專題策劃,并分為“Vlog”和“代表夜話”兩個子欄目進行,“記者代表”主攻,視頻、包裝等團隊輔助,讓這組策劃順利實施。
在視頻流量紅利不斷凸顯,視頻產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的當下,媒體記者開設Vlog視頻報道專題已是常態。“黨代會捷報Vlog”即緊跟這一特點,圍繞“記者作為黨代表參會是什么體驗”展開,以新聞人和黨代表的雙重身份為受眾解讀黨代會的意義、內涵,展示黨代表在會議期間的日常場景,并通過Vlog這樣一種新聞專業化與互動感有機融合,沉浸式與好奇心有機共存的形式第一時間傳達黨代會好聲音。
“代表夜話”則每期設計一個主題,以黨代表采訪黨代表的形式呈現,更注重對會議精神的解讀和對代表責任的闡釋。如《黨代會捷報·代表夜話|黨代表心中的黨,是這樣……》邀請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傅小云和全國優秀基層黨支部書記袁琴,以基層黨員和戰斗堡壘的身份為我們講述他們心中的“黨”;《黨代會捷報·代表夜話|深夜懇談,為水城“山地文章”種下希望》則邀請六盤水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水城區委書記陳石與一位基層年輕科研骨干“夜談”,圍繞黨代會報告和地方發展實際,共商家鄉山地特色產業發展的未來。
兩個欄目一個生動活潑創造新意,一個緊扣中心挖掘內涵,抓住不可多得的機遇,用好獨一無二的視角,講出了別具一格的黨代會故事,成為主題宣傳報道中不可多得的亮點。
三、內外雙循環擴大傳播力
(一)對內為年輕記者創造成長空間
對全媒體記者采訪模式效果的調查結果顯示,“一專多能,團隊協作,效果較好”的內容生產模式最受媒體人認可。[3]
為培養年輕記者的“一專多能”,引導大家在全面提升能力的同時充分發揮一技之長,采訪組積極鼓勵記者打造屬于自己的欄目。如“明明帶你玩”欄目突出蔣明鎦等年輕記者的文藝氣息和視頻創作靈氣,推出了《貴陽羊皮洞,圓你一場世外仙俠夢》《天上花海 牛羊漫步 這里不是童話世界是阿西里西》等系列以旅游為主題的短視頻,似一股清流沁人心脾。
在實際工作中,采訪組專題策劃多以“項目制”形式,由策劃發起人根據需求組建團隊執行并生產內容。在這一過程中,能有效培養發起人的溝通協調及統籌能力,同時在生產過程中組員各司其職、高效運轉,促進了策劃和生產機制的不斷優化,產出更多高質量作品。
(二)對外廣泛融合資源擴大圈層
一是充分利用天眼新聞總編室平臺,與新華網、人民網等央媒和騰訊、頭條、百度等商業平臺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確保采訪組生產的優質原創內容能迅速廣泛地傳播并產生熱度。目前,天眼新聞新華號、微博、頭條號、企鵝號、百家號等平臺傳播力均處于省內前列,成為優質內容傳播力的有力保障。
二是與兄弟省媒建立廣泛聯系,互通有無、互惠共贏。目前天眼新聞已與30余家省級黨媒客戶端建立有效機制,在視頻直播資源方面緊密聯動。如遵義突發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天眼新聞視頻直播每期均有十余家省級黨媒同步直播,最多時超過20家。該機制讓天眼新聞直播內容能夠廣泛擴展至全國各地,讓貴州好聲音傳遍四方。
四、融媒體隊伍建設的優化策略
在不斷進行有益探索的同時,天眼新聞總編室團隊在實際工作中也暴露出在綜合能力、專業素養、工作經驗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結合具體工作,特提出隊伍建設的優化策略。
(一)為年輕記者創造更多鍛煉機會
采訪組目前有記者10名,均為“90后”,其中一半從事新聞工作不足3年,應對突發、復雜采訪場景的經驗明顯不足,通常需要天眼新聞總編室主編及以上干部帶隊完成相應任務,對人力資源的配置造成一定壓力。從媒體行業整體來看,成熟記者逐漸轉向管理崗位或編輯崗位,年輕記者在大環境下缺乏突發事件采訪報道的鍛煉機會,多數媒體均在一定程度上面臨一線優秀記者“斷層”的現象。必須通過老帶新等方式,以大量的選題策劃等措施創造人才成長鍛煉的平臺和空間,促使大家時刻注意加強學習提升,盡快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融媒體記者。
(二)加強人才綜合能力建設
在任何時代,高素質的新聞人才都是媒體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在融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策劃、采寫、拍攝、剪輯等技能于一體的綜合性人才更為難能可貴,“一專多能”型人才在有效的機制支撐下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不斷組織學習、實戰演練,快速提升記者的綜合能力,以適應各種場合、狀況下的采訪任務,是整體提升團隊戰斗力,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由途徑。
(三)加強對年輕記者發揮才華的支持力度
年輕記者往往具備極大的發展潛力和獨特的創作思路,應當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在考核評價體系、上升渠道等方面予以傾斜,從技術、資源等方面充分提供土壤,鼓勵充分挖掘個人特色,結合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欄目,爭取培育出更多“名記者”“名編輯”“名專欄”,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年輕人才隊伍,為黨媒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注 釋:
[1] 胡鈺、王嘉婧.2021新媒體發展報告[G].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2:25.
[2] 習近平: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OL].新華網, [2013-08-20].
[3] 曾祥敏、劉日亮、楊麗萍.我國主流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進路[G].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2:14.
(作者單位:貴州日報報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