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玲玉
夢想是蘇翊鳴腳下的一塊滑雪板,踩著它,風馳電掣,無所畏懼,在追夢的道路上自由徜徉;夢想是王大中常說的一句“跳起來摘果子”,為了它,披荊斬棘,一路向前,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遠;夢想是陳冬心中的那顆明星,追隨它,厚積薄發,愈挫愈勇,在航天任務的執行上出色發揮。
對你而言,夢想意味著什么呢?
蘇翊鳴:
志存高遠 勇敢追夢
◎陳 風
2008年,一個4歲的吉林男孩站在了比自己高出一截的雪板上,愛上了滑雪……14年后,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賽場上,黑衣少年,踏板而行,風馳電掣,飛騰翻轉,摘金奪銀,光榮綻放。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雪飛天”、河北張家口云頂滑雪公園坡面障礙技巧賽道“雪長城”共同閃亮著他的名字——蘇翊鳴。
機遇,為青春插上夢想的翅膀
2015年7月31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第128屆國際奧委會全體會議上,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第24屆冬奧會舉辦權。11歲的少年很想代表中國參加冬奧會,站上“家門口”的冬奧賽場上為祖國和自己爭取榮譽。他的大膽想法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目標明確后,他便放下其他事情,把全部課余時間都投入到滑雪中,從此走上了專業運動員不斷追求突破極限的道路。如今,回想當年的決定,他說:“那時我只是一個單板愛好者,離世界頂級運動員差距真是太大了!現在想起來,這個夢想確實有些大膽。”但是,“年輕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目標,付出最大的努力去追求夢想”。面對偉大時代賦予的機遇,蘇翊鳴沒有錯過。
榮譽,歸于偉大的祖國
摘金奪銀,實現了為國家爭取榮譽的愿望后,蘇翊鳴激動不已,情不自禁寫信給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是匯報自己的成績,更是感謝總書記曾經對他和隊友的囑托。他清楚記得,習近平總書記在冬奧備戰階段來到他們的訓練地點,“他叮囑我們的話,我一直銘記在心。”收到總書記的回信后,他更加感動:“沒有祖國,就不會有今天的我,如果不是祖國強大,我國冰雪運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跨越式發展。也正是有了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相信未來會涌現出更多的年輕人為國爭光。”“我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繼續為國爭光,取得最好的成績,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如果你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付出自己的一切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總有一天會達到。”這是蘇翊鳴的生活信條。目前,他還是一名高中生,在滑雪運動之外,還有很多人生理想和目標等著他去實現。北京冬奧會結束后,蘇翊鳴熱情參與公益活動:吉林暴發疫情,他以個人名義向吉林捐贈1萬件防護服;冰雪項目國家隊公益服務計劃,他積極參與;在“雙奧石景山冰雪向未來”群眾性冰雪活動中,他和隊友們一起講述冬奧故事、與青少年互動;在北京冬奧公園“中國冰雪冠軍林”里,他種下國槐和白皮松。他說:“我希望讓大家看到我積極、陽光的一面,看到我對于夢想的追求,去感召更多的青少年一起追求夢想,發揮出我們的動力和靈感。”
(選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2022年第5期,有刪改)
◆解讀
夢想是蘇翊鳴心中的一粒種子,自從扎進心靈的沃土后,便汲取營養,努力生長。他以夢為馬,腳踏實地,用自己的努力讓夢想的光芒照進現實。他是新時代青年的代表,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核能專家王大中:科研就是要“跳起來摘果子”
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大中榮獲本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55年,讀完清華大學機械系大二課程的王大中轉入了工程物理系的核反應堆專業第一個班。從此,他與核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8年,王大中剛畢業就參加了2兆瓦屏蔽試驗反應堆的籌建,他決心“用我們的雙手開創祖國原子能事業的春天”。幾年后,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3.5歲的年輕人建成了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和建造的核反應堆。
“跳起來摘果子”是王大中從事科研時常說的一句話。他解釋說,伸手就摘得到的果子,早就讓人家摘走了,跳起來也摘不到的果子,只能爛在樹上。“跳起來摘得著”是一個適度的高標準,而跳是不斷增高的,達到一個高度,又瞄向新的高度。
王大中在他的學術生涯也不斷“跳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他在高溫氣冷堆的研究開發中,提出一種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的新概念,主持領導“863”高技術計劃重點項目——10兆瓦高溫氣冷堆研究發展工作,并在我國初步建成高溫堆研究基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又開創了我國核能供熱研究新領域,主持研究、設計、建造、運行成功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殼式核供熱堆,并領導了利用核供熱堆進行熱電聯供、空調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
“老一輩科學家解決了我國有沒有核科學的問題。今后,我們要解決的是核能將如何解決我國能源矛盾的問題。”王大中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選自“光明網”2021年11月3日)
◆解讀
“跳起來摘果子”需要持之以恒的勇氣,需要堅持不懈的毅力,需要一點一滴的努力。
在追夢路上,王大中用嚴謹治學的態度、知難而進的精神扛起了中國核科學的一面大旗。
陳冬:首個擔任指令長的第二批航天員
1978年,洛陽銅加工廠的一個職工家里再添新丁。因為出生在冬天,父母就給這個男孩起了個直白的名字——陳冬。打小,陳冬就喜歡看《上甘嶺》《地道戰》等戰爭影片。“每每看到電影里軍人手握鋼槍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的場面,心里就特別崇拜他們。”他說,從軍報國的夢想種子,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在心田播種。
1997年高考季,陳冬填報的志愿只有一個,那就是長春飛行學院。成績喜人,他如愿穿上了帥氣的空軍藍軍裝,成為一名飛行學員,可興奮的感覺還沒持續多久,就被深深的挫折感替代。
剛入學時,陳冬的身體有些虛胖,單杠雙杠和1500米跑的成績還不能達標。學校規定,任何一項不過關就要被淘汰。陳冬說,他絕不會放棄駕駛戰機飛向藍天的夢想。每次早操,他都要比別人多跑一圈,腿上再綁上沙袋。晚上熄燈后,他還要單獨加練俯臥撐和仰臥起坐……3個月里,陳冬瘦了10多斤,各項成績不光達標,還都達到了優秀。
1999年4月,他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這一年,他成功駕駛教練機飛上了藍天。那個時候,陳冬還不知道,已經有一群飛行員前輩秘密集結,正在以超人的毅力進行各種訓練,目標直指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
2008年,神舟七號飛向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把中國人的第一行足跡印在了浩瀚太空。五星紅旗舞動太空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了陳冬的腦海里。
第二年,陳冬正帶領飛行大隊在西北某地參加演習。演習間隙,團長給他打電話,說部隊正在進行第二批航天員選拔體檢,由于你們還在執行任務,上級決定你們不參加選拔。放下電話,陳冬望著天空發呆許久。那一刻,天空是藍色的,他的內心卻是灰色的。演習結束,本以為錯過一次人生重要機會的陳冬回到部隊,發現機遇之門再次打開——參加補檢。
2010年5月,陳冬正式加入中國航天員大隊,奔向更加寥廓的宇宙。
……歷經艱辛終淬火成鋼。2016年6月,陳冬入選神舟十一號航天員乘組,成功拿到進入太空的“入場券”。10月17日,陳冬開始了自己的首次飛天之旅。第一次看到太空的風光,他情不自禁地說出了夢想成真的感受:“爽!”
(選自“新華社”2022年6月4日,有刪改)
◆解讀
一個夢想,讓他每晚多跑多練,一堅持就是三個月;一份執著,讓他不間斷地訓練,一堅持就是二十多年。這是陳冬對航天事業的熱愛,更是夢想帶來的力量!
征集令
夢想是高山上的流水,給沉寂的大自然帶來激情;夢想是美麗的畫卷,給平淡的生活帶來斑斕的色彩;夢想是茫茫大海上的燈塔,引導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向光而行,書寫生命的精彩。
閱讀上面的文字,請以“夢想”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作文請投至czb.zwzk@163.com,我們將擇優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