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麗
【摘? 要】古代六藝中的“御”指駕車的技術,也包含對某一問題在運籌、駕馭、領導等方面的綜合運用。與STEM教育的理念相比,兩者都有重實踐、多學科融合的教育概念。筆者以校本課程“車工坊”為例,闡述了學校對“御”文化的思考,創生出“車工坊”學習項目;在實踐中借助評價行動促進“車工坊”項目的持續發展;最終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衍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成長。
【關鍵詞】“御”文化;STEM教育;“車工坊”項目
學宮之畔,百年夫小。夫子廟小學始終堅守孔子教育思想的傳承,形成了以“親仁、尚禮、志學、善藝”為重點的育人表達,從“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的角度,將古代“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的“御”加以提煉,嘗試與STEM教育理念相融合,踐行具有文化傳統特色的創新素質教育實踐,為小學孔子教育思想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營養。
一、“御”于思:思考創生 “車工坊”學習項目
“御”在典籍中多指駕馭馬車,引申指駕馭馬車的人,也泛指駕馭一切。古代六藝中的“御”指駕車的技術。在趙襄王向王子期學駕車,齊國大將軍田忌與齊威王進行賽馬反敗為勝的兩則故事中,都說明了“御”之術不僅要掌握駕車的技術,更是要學會技術與實際問題在實踐中的運籌與駕馭。與STEM教育的理念相比較,STEM教育具有跨學科融合,讓學生學會如何把所學習的知識和真實需要解決的問題發生關聯,學會知識遷移、應用轉化。兩種教育都有注重實踐、提倡融合多種學科和能力的教育概念。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御”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駕馭,從馬車到今天的汽車,車在不斷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車的發展軌跡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文化與歷史。立足六藝中“御”的教育內容,學校以“車”為載體,建設了科技教育特色項目:“E時代”車工坊創客中心。剛起步的車工坊創客中心,僅僅是開展學生車模活動的陣地,如何豐富車工坊創客中心的內容成為學校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在對前期工作的總結與反思中,學校體會到,用課程文化引領特色發展,項目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于是,學校以“車”為載體,開發1—6年級“車工坊”樂創課程,并將其納入學校校本課程體系。課程以“快樂教育、全面發展”為理念,以培養“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目標,以汽車模型為載體,以創意智造為內涵,圍繞車文化、車智造、車生活三個板塊,設計開發出具有跨學科特色的系列學習主題與學習任務。
(一)車文化
學校將認識車標、車牌中的漢字、汽車剪貼畫、汽車簡筆畫、汽車英語、汽車歷史、汽車工廠等豐富多彩的內容納入課程設計,讓學生從歷史、文學、藝術、影視等多領域感受汽車文化的內涵,提高了課程內容的人文底蘊、審美情趣,培養了學生創意表達能力和正確價值取向。
學校依托“車文化”打造物型課程空間,在原有的“E時代”車工坊創客中心,增加了汽車文化走廊、模擬駕駛體驗中心、模型制作工坊、智能創意中心、室外遙控賽場等場地。課余,學生漫步在汽車文化走廊,他們可以從汽車公司到車標與名車、從汽車時尚到汽車與社會、從汽車的基本結構到汽車的基本使用等文化知識中,了解汽車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良好學習環境的創設與課程內容的匹配,推進了“御”文化與STEM教育模式的融合。
(二)車智造
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是“御”文化的育人目標,也是“車工坊”樂創課程的目標。“車智造”在課程設置中更是課程的核心板塊。依托“E時代 ”車工坊創客中心,結合項目式的STEM課程理念,學校從科學探究和工程實踐兩方面入手,有機整合多個學科,促使學生關注并解決實際問題,形成勤于思、敏于行、樂于新的品質。例如,“汽車的現在與未來”這一主題,以汽車為創新載體,結合現代科技背景,從硬件環境、普及性科創課程、社團活動、創客師資、創客文化等方面來全面推進校園創新教育,培養小學生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合作溝通能力以及終身發展能力。
為實現學生的創意物化成果,車工坊創客中心配備3D打印機、切割機、曲線鋸以及汽車工程專業的手動工具,可同時滿足20人的金木工作業需求;配備電腦、傳感器、舵機等智能開源硬件,可滿足40人的智能物聯課程教學需求;配備師生操作臺,滿足人人動手實操的教學需求。課程從低年級的無動力創意小車,到中年級各種動力形式的小車設計加工,再到高年級人工智能小車的設計、編程的學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模型制作工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歷團隊合作、互動交流、動手實踐、親歷探究的過程,進一步了解科學知識,體會科學奧妙。小創客們利用各種工具及材料,設計、加工自己的創客作品,在思與行中領悟“工匠”精神。通過“車智造”板塊的學習,激發了學生“樂于新”熱情,提升了以“制造、智造、創新”為核心理念的創客教育的實效性。
(三)車生活
車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人們也賦予車更多的生活內涵,形成人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情趣。樂創課程“車生活”板塊從車輛模型引申到真實的汽車,還原學生真實的生活。課程以交通規則我知道、認識交通圖、生活中的汽車為主要內容,讓學生在模擬駕車的過程中了解交通規則、認識交通行車標志,體驗駕駛的樂趣,幫助他們從小建立交通安全意識,懂得珍愛自己的生命。課程充分利用創客中心的設施設備,直觀真車結構,認識汽車重要的零部件,感受真實的汽車工程,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拓展了學生綜合實踐視野。課程還切合綠色環保等熱點話題,通過汽車污染、我的低碳足跡、環境保護我能行等學習內容,讓學生學會綠色出行,節省能源,懂得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二、“御”于行:評價行動促進“車工坊”項目的持續發展
STEM教育理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具體的教學任務,對學生的評價應當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全面、總結性的評價。實踐中學校發現,持續有效的實施與發展課程,一定要有有效的評價,恰當及時的評價可以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和課程的不斷優化。于是,學校針對車工坊樂創課程實施了名為“E足跡”的多元評價。E代表著“互聯網+”,足跡意蘊著學生一步一步實現自己駕馭未來的夢想。
(一)樂創微單:一步一個小腳印
樂創課程每一課都有一份評價微單——樂創微單。微單內有老師評語、為我點贊、評一評等評價欄目。老師評語是每一次活動課結束時給予學生的及時評價。評一評欄目從知識、能力、品格、思維等維度設計評價內容,以自己評、小組評、老師評的方式對活動過程給予星級評價。每一課的“樂創微單”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有一個反思與期待,它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就這樣一步一個小腳印,累積學生自己的探究歷程。
(二)樂創之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除了“樂創微單”這樣的及時評價,“孔子智慧獎章”“樂創之星”也等著學生去爭創。學校的“孔子智慧獎章”是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建立的教育評價體系,意義在于評價與課程相結合,讓學生客觀全面認識自我、發掘潛力建立自信、內化評價促進身心成長。獎章共有十枚,其中,面向勤思好問、熱愛科學、積極探究、樂于參加實踐活動的學生,授課教師可以及時頒發“敏于行”章,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在實踐活動中,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面向積極動腦、勤于思考、有創造發明或成果的學生,授課教師及時頒發“樂于新”章,鼓勵學生敢于實踐,樂于探索,不斷創新。在學校,常常能聽到學生說:“好開心,我今天又獲得了一枚徽章。”一枚徽章代表著一個小成就,徽章越多,收獲越多,爭創更高級別的“樂創之星”,成為學校最耀眼的科技小明星。
(三)“E足跡”成長袋
在學校,每個學生還有一本電子“E足跡”成長袋,學生在樂創課程中的每一點滴收獲都可以收入“E足跡”成長袋。或許是一張學習單,或許是一次科技比賽的證書,又或許是一個科技小發明,伙伴對自己的稱贊,家長、老師對自己的鼓勵……無數張圖片、無數次感言最終匯集成冊,猶如一個小水滴匯集成大海,學生在“御”文化車工坊樂創課程的海洋中快樂暢游。
三、“御”于新:創新思維在“車工坊”項目中衍生
STEM教育培養學生通過實踐去解決某種問題,學校基于這個目標,在實施“樂創課程”后,圍繞如何滿足學生個性需求,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尋找路徑。學校打破班級與年級界線,在小車手、小建筑師、模型智造、趣味編程等豐富多彩的科技社團中,讓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組成團隊,在專業教師指導下,通過專題項目學習,更進一步實踐與探究,完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創客作品。
在潛移默化的“御”文化氛圍熏陶中,省青少年科技創新一等獎小發明誕生了。學生徐天佑發現許多人在電腦關機后,經常忘記關掉接線板電源開關,接線板上連接的很多設備處于待機狀態,每天浪費的電真是不少,而在公司、機關單位情況更嚴重,因為辦公電腦配置的設備更多,這種浪費一年算下來,將是天文數字。于是他利用所學知識,在科學教師的指導下發明了一款產品,通過一個電子繼電器,利用電腦提供的USB口弱電輸出來控制電腦附屬設備的220 V交流電的開關,實現附屬設備隨電腦主機一鍵開機,一鍵關機,解決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電腦后忘記關接線板電源而產生的浪費電的問題。這項發明在各類公司、機關、企事業單位,存在很強的實用價值,有著廣泛的市場前景。徐天佑的設計,簡單且成本低廉,卻完善了使用者的生活方式。
“御”文化經過5年的實踐,課程走向成熟,活動走向豐富。學校每年都要舉辦“創意無極限”科技嘉年華活動。學校圍繞車,舉辦了創意輪胎設計大賽和創意環保車大賽,鼓勵學生運用生活中的廢棄物品,加工制作創意小車,利用廢棄的車輪胎設計各種創客作品。形象生動、造型各異的創意作品吸引了參加活動師生的關注,特別是創意環保車活動得到市教育局領導的肯定,并積極在全市推廣。活動中,學生們還利用廢棄車模型的零件,創編了具有故事情節的車元素科創浮雕作品,奇思妙想的創意讓人震撼。“科技嘉年華”活動已成為推動“E時代”車工坊創客中心形成區域輻射的媒介,讓創客中心成為了學生喜愛的科創實踐基地。
“御”文化車工坊項目,在課程引領下不斷生長,在多元評價中滋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綜合提高了學生應用以及實踐創新的能力。“御”文化在基于STEM教育的理念下,有效融合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學,利用多彩的內容、豐富的形式、個性的彰顯,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理解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學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愿新時代的小工匠們面向未來,駕馭
前行。
【參考文獻】
[1]王旭卿.面向STEM教育的創客教育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8):36-41.
[2]張思宇,朱成科.美國STEM教育及其對我國小學教育改革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7(5):57-59.
[3]張紅洋,楊艷妮.美國中小學STEM教育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啟示[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4(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