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寶月瓶以明月之盈虧,被賦予圓滿、和諧的寓意,為清代宮廷常見的陳設瓷。乾隆時期,青花寶月瓶承前朝之余緒,器型、紋飾、工藝及審美意境都達至爐火純青的程度,是清高宗慕古情懷的時代產物,也是帝王藝術趣味的完美體現。
關鍵詞:寶月瓶;乾隆;青花瓷;避暑山莊博物館
清代帝王有意識地將自己塑造成漢文化的代表,具有“正朔”的合法繼承性[1]。乾隆帝于治國理政之余,選擇文人角色,他常言:“朕自幼讀書宮中,講誦二十年,未嘗少輟,實一書生也。”[2]其博古好雅,精于古物鑒藏,《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圖》(圖1)描繪的便是他身著漢裝,一腿半趺坐床榻,執筆沉思的情景,周圍陳列有瓷器、青銅器、玉器等各類古物珍玩,右側圓桌擺放著青花寶月瓶,極盡文人風骨。
一、器型
寶月瓶,又稱抱月瓶、扁瓶、扁壺,為中國傳統名瓷之一。這類瓷瓶具有小口、短頸、雙耳、圓腹等特點,因狀似滿月,故得“寶月”之雅譽。
其器型來源一說可上溯至戰國時期的扁壺,以青銅器為主,常作酒具或水具。宋元時期,西夏地區流行陶制扁壺(即“馬掛瓶”),其形制擷取自皮囊壺,口肩連接處有貫耳可穿繩,縛于馬鞍兩側,頗具民族特色。到元代,扁壺仍作實用器,景德鎮窯、龍泉窯和磁州窯等皆有燒造,形制相異。至明永宣時期,朝廷與海外商貿往來興盛,江西御窯廠創燒了許多仿中西亞風格的瓷器,如雙耳扁瓶、天球瓶、長頸方口折壺等[3],蔚然大觀。其中雙耳綬帶扁瓶堪稱典范之作,以麻倉御土為胎、蘇麻離青為飾,紋樣簡約,玲瓏卻盡顯大器風范,屬常見的陳設用瓷。實用性至觀賞性的功能轉換,也體現了扁瓶美感的升華。
到了清代,雍正帝“參古今之式,運以新意”,追摹永宣窯扁瓶,精品迭出。這一時期,文獻資料始見“寶月瓶”之名,后雖諭旨“寶月瓶不必燒造” ①,但當時的瓶式卻不失溫潤典雅、端莊秀逸。乾隆年間,寶月瓶得以復燒,并集歷朝之大成,盛極一時。嘉慶元年(1796)承德避暑山莊的《陳設檔》,多有“獅子園處東稍間,設青花瓷寶月瓶一件(紫檀木座)”[4](P81)“曠觀置青花白地寶月瓶一件(紫檀座)”[4](P137)等記述,可見青花寶月瓶漸成宮室苑囿必不可少的陳設器,帝王萬機余暇,時時賞玩。
二、慕古
清高宗深耕于漢文化,崇尚古制,堅持“仿舊須宗雅則”,研燒清宮舊藏的前朝名品,其時恰逢唐英督理陶務,苦心孤詣,使這一時期的御窯仿瓷臻至頂峰。邵蟄民在《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里贊道:“清瓷至乾隆而極盛,器式之多亦莫倫比。”
清代宮廷工藝制作要嚴格遵守規則和典范,乾隆帝對官窯制瓷亦是精益求精。其監管力度可見乾隆十三年(1748)的一個事件,據《活計檔》記載,僅因唐英呈進舊樣瓷器,就責問“為何不照所發新樣燒造進呈?”并諭令此次瓷器錢糧不準報銷,著其賠補。[5](第16冊,P177)除嚴格管理外,乾隆帝往往親自下旨督定,如乾隆二年(1737)十月,就特意吩咐“再將小些寶月瓶、馬掛瓶各樣釉水花樣燒造”[6],乾隆帝摹古之細膩,可見一斑。《活計檔》還有這樣一則記載,乾隆七年(1742)六月十四日,奉旨:“今年瓷器甚屬平常……嗣后燒造磁器或畫樣內或窯上樣內,揀選好樣式燒造送來,其平常樣式不必燒造。”[5](第11冊,P139)因此,乾隆帝自身的審美情趣對御瓷風格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乾隆朝寶月瓶正是慕古熱潮的產物,具體表現有兩種形式:其一為青花仿古。據記載,明代永樂、宣德兩朝采用“蘇麻離青”料燒制,濃淡暈散,翠色欲滴,并含有滲青鐵銹斑點,深入胎骨。乾隆時期的青花多以“仿宣”為宗,但當時官窯青花料出自“浙江紹興、金華二府所屬諸山”,提煉純凈,不再泛出金屬氧化物的結晶,因而特意由工匠點染線條紋理,使之達到宣德青花沉淀的效果。以承德市避暑山莊博物館所藏“青花三多紋寶月瓶”(圖2)為例,此瓶雙唇口,粗頸,頸肩飾對稱綬帶耳,扁圓腹,平砂底。通體以青花繪就,折枝桃、石榴、佛手等色重處,可見筆觸點染所致的黑疵斑痕,色調濃艷略有暈散,系乾隆朝青花御瓷少有之雋品。
其二則是器型仿古,即在明代寶月瓶的基礎上,結合具有時代特征的耳樣、紋飾或工藝,突破仿制的藩籬,巧思新穎。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青花纏枝蓮紋如意耳寶月瓶”(圖3),蒜頭口,短頸,口肩相交處置對稱如意耳,扁圓腹,腹壁兩側各凸飾一鼓釘,長方形圈足,底施白釉,內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青花寶月瓶融入雅致柔斂之如意耳式,可溯至明永樂瓷。相較清宮舊藏的“明永樂如意耳扁瓶”,其形、紋追逼前朝,且胎質的細膩感、釉面的瑩潤度要稍勝永樂器,工藝精湛,體現了乾隆朝制瓷匠師卓絕的藝術造詣。
作為慕古情懷的載體,乾隆仿瓷還存在器底署明朝年款的現象,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和“大明嘉靖年制”等。據《活計檔》載,乾隆十三年(1748)四月初三日,“太監胡世杰交嘉窯青花白地小瓶一件,傳旨:照此瓶做木樣一件,發往江西照樣燒造嘉窯款二件,其余燒造乾隆款。”[5](第16冊,P170)這未嘗不是乾隆帝對前朝舊制的探索與崇仰。
三、出新
乾隆時期,寶月瓶的燒制初衷雖是摹仿,卻不拘泥于故有程式,屢有創新。較之永宣兩朝的多段橫接法,乾隆年造寶月瓶,采用前后豎接的方式,腹部不再鼓圓,底足增高,側觀更似扁壺,宛若天成。
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所藏“青花八寶紋寶月瓶”(圖4)是官窯扁瓶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為唇口,直頸,頸肩附變形雙螭耳,扁圓腹,腹兩面中心有圓狀凸起,橢圓形圈足,底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此式寶月瓶多見青花例,乃借鑒永宣韻致稍加化裁而成,在清檔中被稱為“馬掛瓶”,頗得乾隆帝青睞,曾多次諭旨唐英為之燒制。《活計檔》有載,乾隆三年(1738)六月二十五日,乾隆帝旨令景德鎮御窯廠仿燒大批名窯古瓷,其中“宣窯青花放大馬掛瓶”[5](第8冊,P281)應即指此一品種。往后檔案尚有乾隆十七年(1752)十一月的“青花白地馬掛瓶一件”[5](第18冊,P710)和乾隆三十三年(1768)七月的“青花白地馬掛瓶一件”[5](第31冊,P713)等燒造記錄,多次燒制足見乾隆帝對此式樣的鐘愛。
除白地青花外,乾隆朝還盛行綠地青花、黃地青花、青花釉里紅等品種的寶月瓶,將傳統工藝提高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青花釉里紅云龍紋寶月瓶”② (圖5),直口,短頸,頸肩處附綬帶雙耳,扁圓腹,橢圓形圈足,器身前后均飾立龍海水紋,主輔分明,以青花繪祥云和浪濤,以釉里紅繪正面立龍戲珠,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瓶紋飾恢宏雄渾,尤見紅龍雄碩遒勁,踏浪千里,威儀橫貫,似在宣告海內之地,帝德無遠弗屆。這件寶月瓶與乾隆七年(1742)四月唐英奏折所指的“青云白地釉里紅龍馬掛瓶”[5](第11冊,P74)相似,或為貢御之作。寶月瓶將釉里紅和青花納于一身,相映成趣,首見乾隆朝,乾隆四年(1739)曾明確提出“花紋清真,釉水肥潤,顏色鮮明”的燒制要求,唐英秉承御旨敬謹燒造,到乾隆七年(1742)燒造此式樣時不見類似叮囑,可知此時的青花釉里紅寶月瓶已頗合圣意。
乾隆一朝,寶月瓶的紋飾表現借鑒中國繪畫技巧,勾勒、平涂填色、皴擦點染等筆法靈活多變,線條細致舒雅,與瑩澈溫潤的釉面交相輝映,獨具情致。此時的青花紋飾題材廣泛,布局疏密相宜,層次清晰,以龍鳳、花鳥、枝果等為主,尚有庭院嬰戲、山水人物的式樣,可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因乾隆帝篤信藏傳佛教,還常見蓮瓣、蕉葉、忍冬和八吉祥等彰顯宗教色彩的紋飾。如圖4承德市避暑山莊博物館收藏的“青花八寶紋寶月瓶”,通體以青花為色,腹中央球形凸面飾放射式寶相花,外以八個寬體蓮瓣形開光,呈扇狀環繞,開光內繪主題紋飾“八吉祥”,頸、足部位則各有一周纏枝牽牛花紋。此器紋飾繁密精妙,筆法考究,是乾隆帝崇佛的歷史見證。
“八吉祥”通常指輪、螺、傘、蓋、花、罐、魚、腸,是藏傳佛教的吉祥法器。明清之際,“八吉祥”多為瓷器的主題紋飾,排列規范,常與蓮花相配,作折枝蓮或纏枝蓮托八吉祥的圖案。乾隆朝繼之,然紋飾的細節和布局卻是創新頗多,如由飄帶取代折枝蓮,呈二方連續狀將八種寶物相連。“八吉祥”作為青花寶月瓶的典型紋飾,古雅尤見新穎。
四、小結
在乾隆時期,宮廷仿古實質是貫徹帝王尊儒重道的意識,以文化藝術來維護自身的統治,具有明顯的政治教化意義[7]。“消沉火氣葆幽光,清供簮宜稱物芳”[8],白地青花瓷蘊含“清白”之意,兩色相兼表達儒道思想里含蓄內斂、清靜無為的文人精神。而青花寶月瓶作為文人雅趣之一,給人溫暖圓滿之感,彰顯了乾隆帝幽雅、清逸的生活美學。縱觀清宮舊藏乾隆朝寶月瓶,廣集良工巧匠之能事,承舊創新,富含卓絕的藝術創造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釋:
①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十五日,“圓明園來帖內稱司庫常保,首領薩木哈來說宮殿監副侍李英傳旨:著燒造瓷器處,嗣后寶月瓶不必燒造,欽此”。見參考文獻[5](第5冊):776.
②耿寶昌著.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33.
參考文獻:
[1]劉岳.玩物仍存師古情——乾隆時期宮廷工藝仿古風格的成因與特點之一[J].紫禁城,2006(02):42-47.
[2]江南通志,卷首四之一,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7冊)[Z].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3]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400.
[4]承德市文物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宮熱河檔案(第8冊)[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
[5]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傅振倫,甄勵.唐英瓷務年譜長編[J].景德鎮陶瓷,1982(02):19-66.
[7]周媛.清乾隆朝宮廷藝術仿古風氣對御瓷的影響[J].陶瓷學報,2017,38(04):591-594.
[8]故宮博物院.清高宗御制詩(第16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12.
作者簡介:
尤曉紅(1990—),女,漢族,江蘇蘇州人。承德市避暑山莊博物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清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