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利
患病就醫,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與醫院打交道的過程中,患者及家屬如何判斷自己的知情權有沒有遭受侵害,患者知情權包括哪些方面,一旦出現糾紛又該怎樣正確維權呢?接下來,我們通過幾個案例來稍作了解。
案例:馬某因聲音嘶啞入院診療,醫院讓其住院并進行了手術治療。7天后,馬某覺得病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有點加重。又經過了一個月的繼續治療,療效仍不明顯。對此,醫院再次組織專家會診,認為患者聲音嘶啞系慢性肥厚性喉炎所致,又重新制定了治療方案。事后,馬某以醫院侵犯了患者知情權、醫療行為存在過錯為由訴至法院,要求醫方承擔賠償責任。法院判決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說法:知情權作為患者的一項基本權利,是指患者有知悉自己的病情、治療措施、醫療風險、醫療費用,以及醫方基本情況、技術水平的權利。我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條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具體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并取得其明確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并取得其明確同意。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具體說來,患者的知情權包括三項基本內容:一是真實病情了解權,即患者有權了解自身所患疾病的真實情況和發展趨勢;二是治療措施知悉權,即患者為了避免或降低就醫風險,有權選擇醫方擬將采取的治療方案和治療措施;三是醫療費用知曉權,即患者有權掌握自己就醫應當承擔的各種醫療費用的數額、用途和支出進度等。
患者知情權的實現,必須依賴于醫方的告知。該告知義務包括:病情告知方面,如實告知患者所患疾病的名稱、現狀、程度、趨勢和可能發生的危害健康的后果等診斷結論,但是出于防止病情急劇惡化、避免對患者可能或必然造成不利后果的善意考慮,也可對患者本人延遲告知。治療告知方面,如實告知患者對其所患疾病將采取的治療方案和治療措施,以及為避免危險所采取的預防措施。采取手術治療時,應當由患者或其家屬簽字同意。風險告知方面,如實告知治療措施可能或必然產生的危險,或因患者體質特異可能發生的過敏、排異、惡化和并發癥等其他損害結果。本案中,醫患雙方的爭執點在于,醫院的告知內容僅有對手術成功的預測,而沒有告知手術可能出現的不良風險,告知內容不完整,故承擔了相應的賠償責任。
案例:李先生因突發冠心病而入院搶救。醫院實施手術時,在沒有征求患者本人及家屬任何意見的情況下,在心臟搭橋手術中直接使用了價格更高的進口支架。李先生身體恢復后,雙方為支付醫療費打起了官司。最終,法院判定醫院方需承擔部分責任。
說法:根據規定,醫療機構在提供醫療服務時,必須公開醫療服務、常用藥品和主要醫用耗材的價格及其在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的報銷比例等內容。同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還可以依法向醫療衛生服務單位申請獲取涉及其自身利益的相關信息。所以,除醫療機構有義務主動公開藥品價格外,患者也有權主動詢問相關信息,醫療機構須如實告知。本案中,醫院在為患者李某實施手術治療時,直接為其使用了進口支架。當然,醫院的初衷是善意的,是為了保證手術質量。但醫院的行為無形中侵犯了患者的選擇權,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雙方發生爭議時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編輯|溫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