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特級教師,我們眼前一定會浮現出袁浩、薛法根、孫雙金等眾多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的形象,一定會想到他們高貴的品質、淵博的學識、高超的教學藝術,想到他們關愛學生的事跡,想到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他們是師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學的專家,是全社會敬仰的一群人,是全體教師學習的楷模,是許多年輕教師成長旅途中的燈塔。“成為他們”,是許多年輕教師一生的夢想和追求。
2021年12年9日,對于江蘇省的許多青年教師來說是個大喜的日子,是個值得慶賀的日子。江蘇省教育廳公布了第16批特級教師評選結果,公示名單中有一位宿遷市的年齡剛過40歲的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令人有些驚訝。但是,作為宿遷市小學語文學科教研員的我,卻沒有絲毫吃驚。王娟老師是宿遷市眾多優秀教師中的一位,我清楚她在成長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回顧王老師的教學歷程,我把她的成長歸納為兩個詞:追求與攀登。她始終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作為自己的榜樣,投身于教育教學研究,不斷地追求與攀登……
王娟老師,是非常普通的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說其普通,是因為她只是畢業于本地師范學校的中師生;說其普通,是因為她像大多數師范生一樣,畢業后分配到家鄉的一所小學任教;說其普通,是因為她和大家一樣,一直在基層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2008年,宿遷市政府為了拉動駱馬湖區域發展,成立了宿遷市湖濱新區,同時在遠離城區的駱馬湖畔新建了一所小學,取名為“宿遷市第一實驗小學”。說是實驗小學,其實就是在幾所村小的基礎上組建的一所農村學校。很幸運,經過區里層層選拔,王娟老師從一所鄉村小學進入第一實驗小學任教。
2010年的一天,我隨宿遷市教研室一行到第一實驗小學調研,學校推薦王老師上課。我記得,上課時王老師有些緊張,但是她謙虛好學,我說的每一句話她都很認真地記錄下來,課設計得可圈可點。在課后的交流中,我才知道王老師師范畢業后一直在距離中心城區十五公里左右的曉店鎮的林場村小擔任小學教師,從教七年中幾乎沒有外出聽過課,沒有接觸過任何專家學者,更沒有公開執教過一節示范課,每天按部就班地教書是王老師工作的全部內容。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也漸漸忘了那次聽課,覺得這只是一次普通的調研,也只是遇到一位非常普通的鄉村教師。
2011年的一次活動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那是湖濱新區的一次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基本功的選拔比賽,比賽項目很多,有粉筆字書寫、課文朗讀、現場演講等八個項目,比賽對教師的綜合素養要求比較高,要表現出色難度很大。現場演講時,王老師抽到的題目是:喝茶、 打牌、發呆。這個話題新穎,有創意,但是理解起來有難度,容易出現偏差。現場演講只有三分鐘的準備時間,對演講老師提出了一定的挑戰。結果,王老師以印第安人“走三天休息一天,讓靈魂跟上腳步”的故事作為開頭,圍繞“慢生活”的主題侃侃而談,繪聲繪色,深深打動了現場評委和觀摩教師,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評委們認為:這位教師是一位愛讀書的人,底蘊深厚。
在這次比賽中,王老師每個項目的表現都很出色,最后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被推薦參加市直比賽;在市直比賽中,她又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被推薦參加市級比賽;在市級比賽中,她仍然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躋身一等獎的行列。
三次比賽,三個第一,徹底改變了王老師給我的印象,有底蘊、肯吃苦、愛拼搏是我對王娟老師新的評價。比賽結束后,我們與她進行了交流,驚喜地發現,王老師雖是初出茅廬,但她對語文課改并不陌生,對語文教學有著自己的想法,對語文教學更廣闊的世界充滿好奇與向往。
如果說2011年參加宿遷市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是王娟老師的初露鋒芒,那么2012年參加江蘇省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暨優課評比就是大放異彩—— 一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登上省級比賽的舞臺,代表宿遷市參加省級優課評比活動。當時,王娟老師執教的是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她由作品到作者,再由作者到作品,教學過程行云流水,全程娓娓道來。最后,王老師關于整本書閱讀、系列閱讀的執教理念受到了與會專家和觀摩教師的好評,獲得了特等獎。

從此以后,王娟老師更加自信了,我也看到了王老師發展的潛質。2013年,我毫不猶豫地把參加“蘇教版全國第四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的任務交給她。接到任務后,她便投入緊張的選課、精心設計教學中去,反復試上,推敲課堂預設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句話。為了查明一個字的正確讀音,她跑遍了這座城市的所有書店;為了設計一個教學環節,她請教每一個可以請教的同事。嘗試“雷區”是她備課的出發點,大膽嘗試是她那次參加比賽最大的亮點。
當時,第一課時的課堂教學還是大家不敢輕易嘗試的“雷區”,特級教師也極少有這類公開課,都認為第一課時不易出彩,在內容上沒有深度、廣度,在形式上很難創新。王娟老師備課伊始,有兩個驚人的決定:一是上第一課時,二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抓學生讀書,扎扎實實讀好書,工工整整寫好字。堅決做到“書不讀好不開講”,為第二課時深入理解文本掃清障礙、打好基礎,做好充分準備。看到王老師態度這么堅定,我打消了顧慮,支持她的理念和做法。后來,在磨課中,我們發現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王老師的選擇遵從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和兒童的認知規律,遵循了小學生語文學習情感和認知的層遞性發展的規律。
循著這條原則,王老師一遍一遍試上,一遍一遍修改,一遍一遍重來,最后以總分第四的優異成績躋身“蘇教版第四屆全國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特等獎的行列,得到現場教育專家的肯定,為小學語文第一課時的閱讀教學樹立了一個范例。王老師的教學設計被不斷轉載,在以后的全省教研活動中,許多教師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設計都能見到當初王老師教學設計的影子。這次比賽,王老師已經實現了徹底的蛻變,比賽以后,她仍在不停琢磨,并在此基礎上提煉出自己的教學傾向——小學語文層遞性閱讀,進而走上了研究型教師的專業發展之路。
十年磨一劍,王娟老師從2011年參加宿遷市基本功比賽到2021年獲得“江蘇省特級教師”稱號,整整十年時間。十年,她從一位普通的鄉村教師成長為江蘇省特級教師;十年,她從一位特級教師的夢想者成為夢想的實現者;十年,她付出的是汗水,是心血,收獲的是喜悅,是成長。她有追求,有理想,像登山一樣一步一個臺階地努力攀登,最后登上山頂,欣賞山頂的無限風光。她成功的秘訣就是追求與攀登。我希望接下來的十年,王娟老師能以教育大家為榜樣,深耕教學,努力成長。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我也希望我們的年輕教師能像王娟老師一樣坐得住冷板凳,厚積薄發,奮力攀登,散發出自己教育智慧的光芒,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曹智勇,江蘇省特級教師、宿遷市教師發展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