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
文本內容往往包含很多核心元素,而這些元素往往又指向文章主旨。文本的關鍵詞,首段、尾段,各段的起句和尾句,以及文中的一些提示語、過渡句、特殊句式都是我們開啟文章的“密鑰”。閱讀教學時,教師圍繞這些關鍵處設計練習,對于學生理解文章旨意,感知人物形象大有裨益。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做的演講。當時正處在抗日戰爭戰略反攻階段,面對重重困難,毛澤東號召大家學習張思德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團結一致與日本侵略者斗爭。演講的主旨十分清晰,革命先烈的精神可歌可泣、可敬可佩。“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文章處處聚焦“為人民服務”這一中心論點。除了句子,文中還有很多指向明確的關鍵詞,“重于泰山、輕于鴻毛”是生死觀的體現,“堅持好的、改正錯的”是批評觀,“不怕犧牲、努力奮斗”是團結觀。教師可以此為抓手,引導學生結合書后閱讀鏈接進一步感知革命先烈形象,如此設計,練習才不會凌空蹈虛。
一篇文章就是一個獨立的體系,它的內部存在著特有的排列結構。在閱讀較長的文章,尤其是記敘類文章時,通過縮略故事內容,刪除閱讀枝蔓,對文本的結構形式多加關注,讓學生學會用鳥瞰的視角,形成結構化的思維模式,更易幫助學生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捕捉到本質內容。
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課文中,三篇篇幅較長的文章都被用不同的方式分成了幾個部分:《小英雄雨來(節選)》用序號劃分,《我家的男子漢》用小標題劃分,《蘆花鞋》用空行劃分,課后習題也都具有明顯的指向遞進。顯而易見,結構化的思維方式對這類文章的閱讀更有必要性也更具優越性。在本課練習設計中,筆者選取了《青銅葵花》中“撿銀杏”和“賣銀杏”的兩個片段,請學生用換小標題的方式進一步思考并內化選段內容,引導學生發現規律:通過結構化的思維,將復雜的人物關系與情節“化繁為簡”,能更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結構化的思維對于學生的寫作也有著建設性的意義。聚焦結構,關注不同文章的“編碼”,鼓勵學生進行架構性閱讀,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深入文本,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閱讀和寫作素養的雙向提升。
語文學習是有生命力的,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而且要特別注重對探究性問題的引導。給學生的思維留白,再通過關注語言的留白處,讓學生生發創造性思維。
如,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課文只到桑娜和丈夫收養了鄰居家的兩個孩子就戛然而止了。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文中主人公的性格展開合理想象,為桑娜一家今后的生活進行續編。
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以“成長”為主題的長文閱讀單元,我們需要站在整個單元的高度,設計扎實、有趣、有序的單元練習,讓閱讀、寫作、實踐有機整合,使單元整體運轉。結合單元主題與文本特點,筆者鼓勵學生創編自己的成長座右銘,創寫自己的成長故事。除此之外,還鼓勵學生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制成電子相冊并分享。讓語文回歸生活,讓生活激蕩思維,這樣的練習對學生來說更有意義。
推進學生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必須強調作業設計的開放性和多元性。讓思維在練習中更加靈活,引導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自主實踐,讓積累、運用、思考、探索互通,方可助力學生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文字的應用是語文學習的本然。筆者認為,言語運用應指向學生的語感、語言積累和表達三個維度。語文課程應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而指向語言文字運用實踐的練習必須兼顧口頭和書面兩種形式。
教學一年級下冊《操場上》一課,我們可以用“下課了,操場上小朋友們有的在 ,有的在 ,有的在 ,還有的在 ……他們 !”的句式啟發學生練說。還可以鼓勵學生進一步感知形聲字的構字特點,用提手旁的字把新兒歌補充完整:“值日生,打掃忙。( )水( )地( )桌子,教室里面亮堂堂。”
總而言之,練習是為學生學習賦能的絕佳途徑。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轉變機械、枯燥的練習形式,聚焦課文訓練點,借書后習題對練習進行優化和創新,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用更好的“向外拓展”促使學生更好地“向內認知”。※
[本文系江蘇省“十三五”規劃課題青年專項“‘文本雙加工理論觀照下優化兒童閱讀策略的實踐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C-c/2018/02/15]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