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琰琰
關鍵詞:縣域;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話語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四級辦臺全覆蓋,四級辦臺為我國經濟發展與對外宣傳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縣級媒體在宣傳報道體系中的發展較為緩慢。融媒體時代,縣級媒體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使得縣域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何提升主持人的影響力、完善信息的傳播力,進而提高主持人的話語權顯得尤為重要。國內眾多學者對縣域主持人的話語權分析多從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技巧、縣級多元媒介應用等角度展開研究,本文立足于縣域媒體,試圖在民生服務類節目的研究范疇內,尋找主持人話語權構成的一般規律。特別說明的是主持人話語權中的語言表達技巧與媒介應用等方面,本文不作詳細探討。
主持人話語權構成要素
結合對縣域媒體的調研,筆者認為縣域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的話語權組成中,其核心要素包含形象塑造、專業素養、服務意識與融合思維等。
主持人的形象塑造
狹義的主持人形象是主持人的自身形象,泛指主持人具有的所有能夠喚起受眾一系列思想情感活動的有形因素與無形因素;而廣義的主持人形象不僅是自身形象,更是社會形象與媒介形象。在主持人的話語權構成中,主持人的良好形象能夠讓群眾產生信賴感,對于節目品牌的提升有著重大的價值。德國學者馬萊茨克在論述大眾傳播模式時曾說“接收者(受眾)心目中的媒介形象導致接收者對媒介內容的期望,因而認為這種形象對于接收者對內容的選擇,對內容的感受和反應方式都具有影響”。《小麗幫忙》是典型的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出鏡記者)執著于堅韌的媒介形象能夠迅速與觀眾產生共情,使得節目的收視率與影響力持續向好。其自身形象與其職業形象、媒介形象完美契合,在群眾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使得主持人的話語權能夠持久而有效。在縣域媒體民生服務類節目中,要注意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尤其在縣域面積不大、人口不多的情況下,主持人話語權的構建尤為重要。
主持人的專業素養
專業素養是多方面的,張頌老師曾經在總結播音員主持人能力的時候指出,主持人的語言能力應該包括洞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現力、鑒賞力、調控力.回饋力。筆者認為除了這種硬性技術性素養外,其他的素養同樣是主持人話語權的重要構成。
第一,作為縣域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縣域民生服務類主持人不僅要對國家的政策做到精準傳達,也需要對本地政策進行詳細解讀,對部分雜音進行精準校正,尤其在后疫情時代中的各種政策解讀與百姓情緒的疏解需要主持人在具體的節目中有具體的體現,這就需要主持人具備堅定的政治素養,要用好現有信息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本地故事。
第二,作為縣域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人才是媒體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此觀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同。欠發達地區很難招到高學歷、高水平的人才,一些縣級媒體以大專學歷者居多,本科以上學歷者較少。新媒體時代,新聞播報類的節目主持人在提詞器的助力下凸顯不出較大問題,對于縣域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要面對個人即時言論的切片化與無限放大化。人文素養薄弱很有可能造成短時失語的發生,輕則因用詞不當、發音不準而貽笑大方,重則審美失范與倫理失范,使得本地文化傳播受到影響,消解了作為縣域媒體的公信力。
第三,作為縣域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要具備社會生活百科知識。民生服務類節目種類繁多、服務多元,這就要求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具備多方面的知識。部分縣域開設了廣播熱線電話與電視問政,在具體節目中主持人會面臨政務與民生領域的知識考量,如醫療衛生、教育、稅務、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等,雖然主持人不必面面精通,但是對各領域至少要有一定的了解,使得主持人在現場不至于尷尬,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夠從容應對受眾對各類信息與服務的需求。在2003年,央視副臺長王庚年曾強調:“其實一個好主持人,往往是功夫在事外,學識和人品都很重要,專家型主持人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主持人同樣需要與時俱進。”如今,放眼望去,其論述在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中仍然適用,融媒體時代改變不了電視、廣播與新媒體節目的窄播化現狀,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就是行走的知識庫,對某一服務領域知識的深耕,會使得節目主持人更具有競爭力。
主持人的服務意識
主持人是連接媒介內容與受眾的橋梁,作為縣域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要具備服務意識。一是要為政府服務。對于政府的政策、法規及時做好傳達,例如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主持人要做好輿論引導,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堅守媒體是黨和人民“喉舌”的根本。二是要為百姓服務。民生服務類節目要發揮媒體監督作用,為百姓做實事。因此,節目主持人應該深入到受眾之中,了解他們需要什么,喜歡什么,關注什么,為受眾創作具有思想性、藝術性的高水平廣播電視節目。為百姓、政府勇敢發聲,只有這樣主持人的話語權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
主持人的融合思維
媒體融合的本質在于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主持人面對媒體融合要在節目內容、主持風格、表達方式上做出全面轉變,要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中靈活切換以適應不同受眾對于信息接收渠道與接收時間的需求。縣域媒體面對本域有限受眾,能否針對自身實際情況,利用融媒體特性進行有效傳播成為考驗媒體從業人員的關鍵。央視的《主播說聯播》能夠利用主持人的強大影響力,在短視頻領域產生巨大影響,縣域媒體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也能打造自己的人設,在傳統媒體光環的加持下,利用新媒體短、平、快、靈的特點,對信息進行二次傳播,使信息傳達率更高。在新媒體的傳播環境中,部分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展現節目開播前的日常、采訪中的花絮等也有助于拉近與受眾的距離。節目主持人與受眾互動性越高,受眾越愿意提供更多的新聞線索,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的話語權構成也就更完備。
話語權提高策略
自我與他者身份認同
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要以自我身份認同為基礎,才能做到受眾對主持人的社會身份認同(他者認同)。一方面,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在資源有限與媒體融合的雙重壓力下,每期節目中遇到的可能是鄰里間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有可能面臨群眾現實問題無法解決的無奈。在新媒體語境沖擊下,一些主持人為了追求新媒體的流量,很可能在融媒體語境下“語言失范”與“價值失衡”,引發主持人對自我身份的焦慮而失去從事主持工作的熱情,因此主持人的自我身份認同尤為重要。另一方面,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將媒體進行個人化與擬人化的處理,使得媒介傳播的內容具備一定的溫度,信息傳遞中主持人了解一線的民生百態,才能使傳播的影響力提高,因此受眾對主持人的身份認同(他者認同)同樣重要。只有心向人民,堅定地同人民站在一起,為百姓發聲,才不會使主持人的身份迷失,才會更好地為黨、為國家和為人民服務。
緊跟時代的意見性表達
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不是播報機器,也不是傳聲筒。播音員傳遞的是“他”人的信息,而主持人則需要傳達出自己的意見與觀點。很多研究者囿于狹義的新聞評論,認為主持人觀點的傳播僅僅存在于新聞評論性節目中,而廣義的意見性信息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在媒介吸引力、影響力與品牌力等諸多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的意見性信息不僅僅是“新聞評論”,也可以是一句建議、一個微笑、一個手勢等等。在民生服務類節目中,把服務于百姓作為核心宗旨,主持人要為普通民眾給出意見性的訊息,為百姓排憂解難并提供具體的幫助與指導。媒介融合使主持人能夠實現多元化表達,在信息怎樣傳播、怎樣及時處理受眾信息反饋,對于提高主持人的話語權有著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意見性表達中,需要緊跟時代要求,緊緊圍繞新時代賦予主持人“牢記社會責任,展現使命擔當”的獨特內涵,進行恰當的意見性表達.進而提高主持人的話語權。
地域特色堅守與突破
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在服務于受眾的的同時,需要思考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是否符合當地的文化習俗與習慣。我國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同縣域多元化的發展方式為民生服務類節目的選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東北,主持人的一口“大碴子味”就會讓人捧腹;在西北,一口陜北方言就能讓人想到羊肉泡饃;在東南,閩南語能夠讓人想到海洋文化作用下閩南人拼搏奮斗的精神。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不僅在口語表達上要貼近百姓,在內容構建中也要與本地縣域用戶進行連接。與本地人民群眾失去連接,本質上是因為縣級媒體缺乏本地意識和本地思維:內容缺乏本土元素,失去本地特色;推廣沒有面向本地用戶,忽視本地位置;信息服務缺乏本地關懷,脫離本地受眾。主持人的一期民生服務類節目在互聯網的加持下,也許會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不錯的點擊與反饋,這是民生服務類節目地域特色突破的一種體現,然而民生服務類節目真正服務于本地受眾,其與本地用戶的連結度是縣域媒體生存的關鍵。主持人需要注意縣域媒體宣傳中的廣大農村受眾與用戶,他們在黑板報、涂刷標語、公共區域LED、電視、廣播、手機等媒介的共同作用下才能真正接受縣域特色內容傳播,形成特色信息到達,完成地域特色的堅守。這需要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在內的廣大媒介從業人員共同建設,才能形成主持人話語權特色。
人才體系建設
從整體布局來說,縣域媒體想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從民生服務類節目的局部講,主持人的隊伍的建設也至關重要。在實地調研中發現,一些縣級媒體的主持人綜合水平一般,表現在業務內容不熟練,融合觀念滯后等。一方面,在現有資金、技術條件下,合理的資源配置可以彌補資金和技術的不足,人才引進成為備縣級媒體的關鍵。對引進人才的尊重并求有所用,能夠短期內增加縣級媒體的競爭力,外化在主持人身上,可以充分發揮主持人的主觀能動性,創作出具有本地影響力的民生服務類節目。另一方面,縣級媒體可以對內挖潛,充分利用好省、市媒體培訓資源,對相關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利用節省下來的資源傾斜于內部技術、內容的創新,這些舉措對于提高縣級媒體的爭力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久的制度支持,也只有真正重視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的培養,才能在根本上解決主持人話語權提高的難題。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人才培養不是僅靠本地媒體的一己之力就能完成,更需要全社會的支持,需要廣大院校在人才培養中的嚴進嚴出,需要主持人具備持久向上的熱情,各方面綜合發力才能培養出群眾需要的優秀主持人。
縣域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的話語權構成是多層次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三農”工作重心從脫貧攻堅轉移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上來,對于縣域民生服務類節目主持人來說可以大有所為。作為主持人要緊跟時代的要求與步伐,用好話語權優勢,助力“打通縣域輿論宣傳最后一公里”,提高基層治理水平,為實現鄉村振興與民族復興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