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采妮
關鍵詞:vlog;新聞報道;主流媒體
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傳統主流媒體的轉型無疑需要提高其競爭力,在邁克爾·波特提出的“企業競爭力三大一般性戰略”中,制定“差異化戰略”來實現價值轉化的關鍵是在于如何凝聚受眾的有效注意力,而內容、形式與渠道是創新化路徑的著眼點。
vlog即視頻博客,是以視頻為載體的記錄新形式,指創作者以第一人稱自述角度對真實生活經歷進行個性化拍攝和剪輯,制成帶有濃烈個人色彩的紀錄短片。從2019年的兩會開始,很多家媒體都開始嘗試將vlog形式運用于新聞報道。在同年的11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也推出了《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vlog,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康輝作為第一季的主播開始了對國家領導人的外交故事的報道,截止到2022年,這個系列的vlog已經更新到了第三季。
本文以“vlog+時政”這一新興的新聞報道形式為研究對象,探究主流媒體對vlog的應用及其存在的挑戰和問題,推進主流媒體政務報道方式的創新,為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提出幾點建議。
“vlog+時政”新聞報道形式的特征
敘事視角:第一人稱視角的互動
“vlog+時政”的新聞報道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敘事視角。不管是主播還是記者,他們作為主角在鏡頭面前為觀眾進行現場記錄與解讀,不同于傳統的報道方式一一以第三視角進行客觀記錄,以“我”為視角所產生的現場感,能引發更多的情感共鳴,觀眾在觀看vlog時,可以隨著記者的視角進入新聞報道的現場空間,擺脫時空的限制,制造出一種虛擬的“在場感”。例如《中國日報》推出的《小姐姐兩會初體驗》,記錄了初次與會的記者小彭對服裝的糾結、采訪前的緊張等真實的現場情況,透過鏡頭仿佛可以跨越時空親歷全國兩會。在《康輝的第二支vlog:抵達雅典下飛機后的第一件事做的啥》的一開始,康輝就向鏡頭提出“vlog這次的發音對了嗎?”的問題,這種親近自然的語氣,就讓觀眾產生了與主播交流的對話感。
另一方面,主播的個人特質也帶來了不同的敘事表達效果。比如《中國日報》的記者小彭以“嚴謹但不失輕松”的敘事風格而收獲大量的關注。央視主持人剛強第一次拍攝vlog時在鏡頭面前表現出的手忙腳亂、康輝在鏡頭前指導他調整鏡頭高度所說的“拾高點,這樣顯臉小”,反而為嚴肅的新聞報道帶來了獨特的敘事風格。
敘事策略:聚焦臺前與幕后
以往的時政視頻新聞總是給人以“正襟危坐”式播報的印象,觀眾所能看到的內容是經媒體精心選擇的,而vlog式的新聞報道則更多地進行著“幕后觀察”。時政類主題事件與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較為遙遠,很少有民眾能抵達新聞現場去了解這些新聞事件,因此觀眾不可避免地會和這類新聞產生距離感,而“vlog+時政”的報道形式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實現了受眾的替代性滿足。
在2019年兩會中,記者使用vlog記錄了兩會報道臺前幕后的故事,包括記者的前期準備、加班日常、會場實況、報道過程、采訪記錄、后期編輯等,使觀眾更全面地了解此次兩會的議題以及記者的工作。例如《凌晨五點,我在人民大會堂外參加了一場“短跑比賽”》真實記錄了兩會首日記者們為搶占絕佳報道位置和報道時機凌晨狂奔排隊搶新聞實況,《大國外交最前線》則展示了新聞記者們排隊做核酸檢測、在機場媒體區搶占新聞報道的有利位置、在賓館搭建簡易工作室工作等幕后的情景。
敘事語言:通俗與專業的交織
兩會報道、大國外交無疑是嚴肅的,在傳統的視頻新聞報道中,出鏡記者與新聞主播常常是以不茍言笑、一本正經的形象出現,而vlog這一短視頻形式的出現與興起,則以個性化、趣味化的新聞報道方式呈現,嚴肅與趣味的結合、通俗與專業的交織,能夠調動起觀眾觀看的好奇心,提升參與感。
以《大國外交最前線》中《康輝的vlog》為例,在每期vlog的開頭,康輝首先是播報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接著再以參與者、目擊者的身份進行新聞事件的報道。每期vlog的內容中康輝都會對專業名詞進行準確且通俗的解釋,比如短短四句話就對“比雷埃夫斯港”的重要地位作出了解釋。但同時,他在表達中又不失風趣,比如他吐槽自己作為自拍新手的經驗太欠缺了。這種通俗與專業的語言表達讓主播與觀眾產生了良好的互動,觀眾們紛紛在視頻下留言“催更啦”“請保持這個更新速度”等。
“vlog+時政”新聞報道形式的優勢
vlog作為一種新的短視頻形式,以其個性化、平等化互動等特征成為新聞報道中的一大亮點,比如中國日報的《小姐姐兩會初體驗》、央視的《大國外交最前線》等優秀的vlog作品都獲得了很高的觀香量和點贊數,相比其他形式的短視頻新聞報道,“vlog+時政”作為一個新穎的報道方式具有獨特的優勢。
切入生活場景,增加新聞可接受性
在“兩會報道”中,主流媒體利用vlog形式中的生活化場景來吸引受眾了解和觀看新聞?!皟蓵蟮馈弊鳛橹卮笳沃黝}報道,話語敘事在以往都是十分嚴肅的,而vlog將“日?!弊鳛榍腥朦c之一,對“兩會”這一主題的硬新聞實現了“軟著陸”,增加了受眾對嚴肅時政新聞的可接受性,比如在中國日報的《小姐姐兩會初體驗》的第一集中,記者小彭展現了自己在出發之前如何選擇著裝的場景,以“我穿什么才能看起來不像是第一次報道兩會?”的提問展開了敘事,并且在提問中有和受眾進行互動,受眾更加有代入感和新鮮感,因此會更加容易接受接下來的新聞報道內容。而一些輕松、接地氣的議題,如《大國外交最前線》中《剛強的vlog》中一起去“胞波”家走親戚、帶你看希臘總統衛隊士兵的特色服裝等,則會激發受眾對未知場景的新奇感和注意力,吸引觀眾觀看接下來的內容。
展現幕后場景,實現觀眾代替性滿足
在視頻新聞報道中,觀眾通??吹降氖怯浾?、主播們穿戴整齊、一切準備就緒的畫面,而vlog中所呈現的幕后場景,能滿足受眾對記者、主播等工作者的好奇心,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和傳播效果。例如在全國兩會報道中,多家媒體通過vlog來展示記者的前期準備、加班日常、后期編輯等過程,不僅使觀眾了解到新聞報道的各個流程,而且還對記者、主播工作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縮短了觀眾與新聞現場、記者、主播的心理距離,更加有臨場體驗感和代替性滿足感?!洞髧饨蛔钋熬€》的系列vlog更是將國家領導人的外交故事以一種“接地氣”的方式呈現了出來,將通俗的表達與專業的詞匯交織起來,將宏大的報道主題切入到日常生活敘事里,通過鏡頭的真實感和親歷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制作多元化,滿足受眾審美需求
在以往的視頻新聞報道中,從新聞報道的畫面到新聞語言的運用,都呈現出較強的統一性和規范性。而vlog通常都不是簡單的視頻拼接,一個好的“vlog+時政”新聞作品會考慮色彩、音樂、音效的配合和協調,視頻敘事的完整度和有趣性等多個方面,比如在中國日報的《小姐姐兩會初體驗》中,視頻中使用了不同的貼紙來裝飾畫面,使用可愛、簡潔的音效來帶動氛圍,用動畫來過渡場景,使整個vlog看起來生動且有趣,最重要的是也完整呈現了新聞內容。而《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vlog在保證時政新聞報道的嚴肅性和專業性的前提下,運用剪輯、配樂等方式將新聞以通俗易懂、簡潔生動的形式呈現出來,一改以往刻板的報道方式,并且在3至4分鐘的有限時間內呈現了豐富的內容。
“vlog+時政”新聞報道形式的改進建議
隨著時代的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手段、業態、體制、機制。“vlog+時政”作為適應移動化、社交化和可視化的傳播趨勢的新穎新聞報道方式,打破了傳統嚴肅的敘述,以更加年輕化的語態,帶給用戶身臨其境般的沉浸式體驗,但是作為發展時間較短的一種新聞報道方式,目前還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從2019年的“兩會vlog報道”開始,盡管有例如《中國日報》、環球網、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創作出來的優秀“vlog+時政”新聞作品,但是也有部分主流媒體混淆了vlog新聞與普通短視頻新聞,將資訊類新聞以圖片拼接的方式帶上“vlog”的標簽進行發布,實際上完全不具備vlog的“我”的個人視角。另一方面,“vlog+時政”形式的新聞報道能夠將宏大的新聞主題敘事切入到日常生活當中,用更加“接地氣”的方式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但“我”的視角的敘事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新聞事件的鏡頭展示選擇和解說也帶有主觀性,從傳播者的角度上看有可能會導致新聞細節的遺漏。同時,有趣性、非線性的剪輯方式,加之帶有裝飾的畫面、轉場等,可能會轉移受眾觀看新聞的注意力,可能會錯過新聞細節和新聞事件的全貌。而vlog凸顯的人格化傳播方式,將放大新聞報道者的個人魅力,讓觀眾的部分注意力轉移到新聞報道者本身,以娛樂化、觀察式的心態對新聞報道進行觀看。因此,“vlog+時政”作為一種積極嘗試,如何讓形式真正服務于內容,是時政新聞報道亟待解決的問題。
明確“vlog+時政”的本質特征
vlog并不完全等同于出鏡報道,這種報道形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需要具備vlogger從第一人稱自述角度所進行的帶有人格化的表達方式,而我國部分媒體將普通的出鏡報道、視頻新聞冠以“vlog”的標簽進行發布,在新聞報道的視角、敘事、制作等方面仍是套用普通視頻新聞的模版。我國的時政新聞的報道形式的改變,需要的不是簡單地換一個標簽或標題,而是要明確清楚地觸及“vlog+時政”報道的本質特征,從視頻策劃、視頻內容、視頻剪輯各個方面進行調整,真正地從“我”這個第一人稱視角出發,以“交流互動”為標準、“傳達信息”為目的進行新聞的報道與生產。
強化“以人為本”的受眾思維
在未來的“vlog+時政”新聞報道作品中,媒體應堅持“以人為本”的視角和人性化表達,在內容選擇上,代入受眾的位置,以受眾真正關切的、有懸念、有看點的單線索切入,使受眾在輕松的觀看氛圍中讀懂時政新聞,加深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在敘事上多與受眾進行互動和交流,可以通過提問、回答等方式,讓受眾具有代入感和沉浸式體驗;在視頻的制作上,媒體應多站在受眾的立場上,在保證新聞的專業性與正確性的前提下,讓視頻更加“接地氣”,例如增加生動的動畫、活潑的音頻效果,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時政新聞。
強凋“內容為王”的新聞報道
“vlog+時政”形式的新聞報道雖然在形式上進行了創新,但是新聞媒體在視頻新聞制作當中仍然應將新聞內容本身視為第一位,在新聞報道中要切忌其他元素過多地加入而削減新聞內容本身,新聞報道要在堅持以事實為根本的基礎上,拓展“vlog+時政”形式的個性化與趣味性。另一方面,在明確表達新聞主題的同時,新聞報道也要最大限度地把握住權威性和信息量,在“碎片化”的鏡頭呈現中,爭取在有限的敘述時間里傳達豐富的內容和有效的信息,切忌新聞報道的空泛化和“本末倒置”。
構建“社交化”的互動平臺
盡管很多主流媒體入駐了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將視頻新聞報道上傳到各個社交平臺,但他們與受眾的互動方式還僅僅停留在初始層面,陷入了只要有點贊、評論就實現了互動交流的思維中,對受眾的評論不給予回應,甚至是忽略。與觀眾真正的互動,不僅要求主播在新聞報道時,與觀眾進行“擬在場”的鏡頭互動,而且也需要新聞幕后工作者對評論、彈幕等數據進行整理分析,了解觀眾的真實想法,以便在下一次的新聞報道中作出回應。這種形式的實時互動與反饋,才能真正地體現“vlog+時政”這一新聞報道形式的優勢所在,進而促進觀眾更為積極主動的互動循環。
“vlog+時政”是時政新聞向短視頻市場深度發展的積極嘗試,也是媒體融合背景下主流媒體進行新聞生產的探索,這一新的新聞報道形式實現了視角的轉變、給硬新聞帶來了“軟著陸”的新的方式。新聞媒體都應高度重視這一形式帶來的新契機,在思維、形式、內容等方面進行改變,加快傳統新聞報道的轉型升級,而如何繼續發掘這一新的新聞報道形式的更多可能性,將成為數字化時代新聞生產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