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關鍵詞:融媒體;廣播新聞;主持人;信息;搜集
我國廣播行業起步較晚,20世紀30年代末廣播是大眾主要的信息接收途徑,甚至直接沖擊了報紙新聞行業,造成報紙銷量大幅度下降。以當時的背景來看,廣播為新媒體。但現如今,網絡迅速發展,廣播從新媒體逐漸變為傳統媒體。為了使傳統媒體可以適應時代,需要對傳統媒體進行創新和優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也就是大力發展融媒體,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優勢互補。在融媒體的環境下,廣播新聞主持人的工作模式和理念需要創新和改進,尤其在信息搜集與處理方面,應該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作用,同時也要保持傳統媒體的嚴謹性和權威性,從而確保廣播新聞節目的質量。
融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的信息核查
核查作用
所謂信息核查,就是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在信息發布之前,審核信息真實性的行為。信息核查不僅是對內容的校對,也是對真實程度的判斷,其主要目的就是識別和篩除不實信息,避免虛假信息、錯誤信息的傳播,保障新聞真實可靠。為了精準識別不實信息,應該先分析出現不實信息的原因,從根本原因入手,確保不實信息被徹底清理。造成信息失實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信息生產速度加快、社交媒體成為主要信息員、審核制度沒有嚴格落實、主持人素質低下等等。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全面確保核查的有效性。因為核查工作可以對比失實信息和不確定信息,保障播出信息全部都為真實信息,這樣才能滿足受眾需求。
從國家政策的角度來看,新聞從業者也要保障信息的真實性,杜絕傳播虛假、歪曲的信息,促進積極正確的社會輿論引導,主流媒體要承擔社會責任、輿論責任,所以必須要做好信息核查工作。從專業的角度來說,應該嚴格遵守新聞行業的規范要求,而保障信息的真實性就是行業的核心規范。
核查方法
要掌握正確的信息核查方法才能確保信息核查的有效性。在新媒體時代,信息檢索難度明顯下降,采用網絡搜索的方式可以獲取大量信息,根據信息傳播路徑追根溯源,如果沒有明確的消息源或消息源缺乏可信度,則可以將信息判定為失實或虛假信息。也可以采用多個消息源核查的方式,不要依據單一信源做出判斷。要時刻保持嚴謹的態度,不要一味依賴權威媒體,即使是權威媒體也可能出現失誤,所以要采用多信源核查的方式,要確保多個權威媒體已經確認消息真實性后再跟進。要核查信息,就必須要堅持批判性的思維,從客觀、科學的角度思考和分析,不實信息通常會通過流暢的行文來掩蓋,主持人應該深究背后的邏輯性,如果不符合客觀邏輯,則判斷信息為虛假或失實,同時結合其他判斷方式驗證分析。實地考察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但也要重視客觀性和全面性,要從不同角度分析和驗證,如果是轉載內容或新聞材料,一定要從源頭上進行核查,這樣才能保障真實性。
發展趨勢
在互聯網出現后,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大幅度提升,很多信息沒有經過核查就傳播出去,最后經常出現新聞“反轉”的情況,甚至一些權威媒體也難免受到影響。廣播新聞出現“反轉”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片面化傳播、自由化傳播等等。也就是說,新聞發布者受到認知水平的影響,做出了主觀推理和判斷,通過心理過濾將不符合主觀認知的素材篩掉,造成信息不夠全面,進而產生誤導。信息被模糊化處理后,報道會變得比較片面,進而產生極端輿論。信息傳播渠道不斷豐富,信息傳播內容也日益增加,網絡傳播更加自由和開放,所以各類信息泛濫,很難保障真實性。在多種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由于外部信息環境愈加復雜,所以信息核查的作用進一步凸顯。主持人應該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嚴格遵守職業規范和要求,全面落實信息核查工作。
融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的信息加工
加工原則
新聞加工應該在保持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進行,要遵循保持并尊重事實真相的原則,節目主持人在加工信息時,為了增強節目效果可能需要修飾或添加,尤其在直播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口誤、傳播錯誤的情況。所以,信息加工對主持人的專業素養、職業道德有很高的要求。廣播與報紙和電視不同,廣播不僅有聲音傳播的特點,也有線性傳播的特點。受到這兩個特征的影響,廣播往往會轉瞬即逝,所以會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敘事,采用單線的敘事方式,沒有圖像和文字的輔助,所以對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有很高的要求,在信息加工時應該多加注意。此外,信息加工還要堅持有序化、節目化的原則。對信息進行合理分析,集中內容相似、格式相同的信息,然后采用有效的區隔手段。要有條理地梳理信息,確保新聞信息具有秩序性,同時信息之間也有關聯性。通常,根據先后順序,可以將信息劃分為要聞、社會、國際等多個種類。根據內容重要程度、內容長短進行排列,也可以按照節目模塊分類。為保證節目效果,需要適當增加或刪減信息,也可以進行順序調整。內容上,要強化處理核心內容,突出節目中的關鍵信息。在結構上,可以采用順序敘事的方式,明確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基本環節
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要明確具體的加工環節。首先,整理已核實信息,然后有序地處理信息,包括根據信息類型排序、根據重要程度排序、根據板塊調整內容三個步驟。然后采取節目化的制作方式,明確重點與核心,采用單線敘事或者順序敘事的方式,將復雜的信息內容簡化。明確總主題,然后從微觀上入手,對主題內容進行細化。最后,檢驗信息飽和度,如果信息飽和,則可以傳播,否則需要繼續搜索信息完善內容。
時代特征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形式碎片化的特征較為明顯。廣播節目本身就采用大量短句,采取單線敘事的方式和口語化的表達,所以也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點。此外,受到各種原因的影響,信息碎片化的特征愈加明顯,其中互聯網的影響最強。形式碎片化是信息碎片化的主要表現,應該避免內容碎片化,將零碎的信息整合,同時詳細記錄事件發展脈絡,要進行適當的延伸和補充。例如,每天早上播出的《新聞縱橫》中,節目采用專題形式呈現,利用廣告間隔節目板塊,每個模塊15分鐘,2個模塊為一則新聞,每期節目有4則社會新聞。雖然一則新聞被劃分在兩個模塊中,但依舊會深度追蹤和報道,根據某個現象、問題進行延伸討論,追擊新聞事件真相與背景,探索解決問題的對策等。30分鐘的節目版面可以梳理事件始末,將整件事情完整地呈現出來。所以,即使信息碎片化,但也要通過有效的整合手段保障新聞節目的完整性。
融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的信息傳播
傳播渠道
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主要通過廣播頻率傳播信息,同時也會利用其他媒體渠道。現如今,廣播媒體采用跨平臺的布局方式,促進廣播和電視媒體的合并,并且積極開展兩微一端,緊跟融媒體、全媒體時代的發展腳步。所謂兩微一端就是微信、微博和APP客戶端。廣播媒體通過公眾號獲取聽眾反饋,同時也可以在公眾號中推送新聞消息和節目預告。廣播頻率不同,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布局也有所不同。例如,一些廣播電臺中的廣播節目創立微信公眾號后,會設置“節目直播”“交通服務”等功能頁面,可以通過公眾號收聽指定廣播頻率的節目,也可以在平臺中做出評論反饋;微博則可以更加便捷地發布信息,以“短消息”為主,所以主要以轉發資訊、節目宣傳、節目預告等信息為主。微博可以補充和跟進廣播音頻,增加圖片、文字等傳播元素,消除傳統廣播節目信息形式單一的弊端;APP的功能更加豐富,可以更加便捷地收聽節目直播或回放,也可以進行留言討論,同時提供音樂、有聲小說等內容,增加活動頁面、推薦功能等等,可以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也有助于主持人獲取受眾反饋信息,了解節目的發展方向。
基本環節
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也要做好信息搜集和處理的工作,確保新聞節目的質量。首先,在新聞直播之前要準備好新聞稿;其次,在新聞直播的過程中,不僅要播出信息,也要同步接收信息,將信息進行分類,可以劃分為緊急信息和待處理信息。采用多信源核實的方式對緊急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實,確認信息的真實性后將信息播出,形成良好的信息接收與播出循環;最后,在節目直播結束后,對待處理信息進行處理,獲取對應的信息反饋。主持人應該將已經處理的信息用到新聞節目中,實現信息傳播的良性循環。
渠道拓展
在融媒體環境下,主持人不僅要在廣播電臺中傳播信息,也可以通過其他媒體傳播信息。現如今,很多地區的廣播電臺都采用“廣播+”的概念,將廣播媒體作為核心渠道,同時配合網絡、電視等輔助傳播渠道。社交媒體、APP等互聯網平臺渠道成為比較常用的輔助傳播渠道,有效擴大了聽眾收聽廣播、獲取信息的渠道,拓寬了信息傳播的范圍。主持人可以通過一次生產、多文本呈現和多渠道分發的方式提升信息傳播效率。網絡發展速度較快,主持人應該根據融媒體的特點和要求,開辟更多二次傳播渠道,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傳播模式,使新聞傳播效果進一步增強。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各個渠道的用戶群體不同,所以多渠道引流可以促進用戶群體裂變,使主持人有更廣泛的影響力。
融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的信息反饋
反饋信息類型
反饋信息有多種類型,主要包括意見反饋、事實反饋和糾偏反饋。意見反饋即在節目收聽的過程中,聽眾會對節目產生正面或負面的感受,將這些感受傳達給新聞節目主持人,展現聽眾的意見和態度。處理普通受眾的意見反饋外,還會接到領導、編輯、監聽人員等專業人士的監聽意見反饋;事實反饋就是在節目收聽的過程中,補充、延伸主持人沒有闡述報道的信息。以交通廣播為例,主持人會與聽眾互動,在保持行車安全的基礎上,獲取聽眾現場反饋的道路信息,通過打電話、微信公眾號等渠道進行反饋;糾偏反饋就是對錯誤信息進行糾正、指出,提出修改意見,將節目偏差內容糾正,可以保障節目的質量。獲得糾偏反饋信息后,應該先查閱相關資料,確定糾偏反饋意見是否準確,經過確認后盡快糾正節目內容,避免誤導聽眾。
反饋環節
信息反饋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主持人優化節目質量。在實際反饋的過程中,首先要收集反饋信息,然后對信息進行種類劃分。通常分為意見反饋、事實反饋和糾偏反饋三類。意見反饋主要是用戶提出的意見,應該批判性地接受和總結,綜合實踐經驗采取有效的優化創新手段;事實反饋和糾偏反饋需要迅速處理,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實,可以采用多信源核實和認知基模檢驗的方式,確認信息屬實后播出信息,否則將信息棄除。
作用強化
主持人搜集和處理信息的過程,從本質上看就是呈現新聞事實的過程。從社會公眾的角度來說,主持人扮演著“代言人”的角色。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節目主持人是傳播信息、生產新聞的主要群體。在融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出現使每個用戶都可以傳遞信息,受眾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制作者和傳播者,新聞生產權有一部分到了受眾的手中。受眾可以利用新媒體向主持人傳遞信息,分別是敘事信息和評論信息。前者是提供新聞線索、闡述所見所聞;后者是表達觀點意見,期望通過主持人表達訴求、維護權益、捍衛公平。這是一個反向數據信息的過程,在新媒體時代到來之前已經存在這種機制,主要通過書信、電話等形式來完成,但需要消耗很多時間和精力,所以反饋效果并不明顯,但已經形成了信息反饋機制的雛形。在新媒體出現后,提供了渠道、平臺等方面的便利條件,使反饋效果增強,促進主持人和受眾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機制,為主持人搜集和處理信息提供了更多依據和幫助。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必須要做好信息搜集和處理工作。首先,要核查信息,保障信息的合理性;其次,要加工信息,使信息符合節目播出需求;再次,將信息傳播出去,發揮廣播新聞的作用;最后,獲取信息反饋,促進節目的優化與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