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校老師和學生作為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主體,對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針對如何激發老師和學生的主體活力和內驅力,助力高質量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問題,以新時代師生共創關系為研究對象,通過程序化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升級背景下高校師生共創的“金字塔”模式。從“道”的層面上,提出基于“需求+互補+共贏”三位一體的師生共創理念;從“術”的層面上,提出基于“技術+項目+公司”循序漸進的師生共創路徑;從“器”的層面上,提出基于“制度+硬件+軟件+資源”多元協同的師生共創保障體系。通過系統闡述師生共創的理念、路徑和保障,將傳統高校師生單向、線性和相對靜態的關系升級為閉環、共創和可持續的新型關系,助力師生成為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共建者、共商者和共享者,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版”的打造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雙創教育升級;師生共創;扎根理論;金字塔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22.04.018
隨著國辦發〔2015〕36號、國辦發〔2018〕32號和國辦發〔2021〕35號等政策文件的貫徹執行,“互聯網+”、“挑戰杯”和“創青春”等雙創競賽的深入推進以及“政產學研用”等資源的協同攻堅,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不斷深化發展。面對后疫情時代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的變革發展,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重構全球的科技版圖、供應鏈體系和價值分配格局。如何高質量、可持續地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版”,對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促進高質量就業創業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高校的使命愿景、治理體系、管理模式、保障機制等內部運營協同環境,還涉及到國家戰略、產業變革、企業發展、社會穩定等社會支持環境。國內外的學者主要從創新創業教育的生態打造[1-3]、體系構建[4-7]、實踐保障[8-10]、課程改革[11-12]和質量評價[13]等方面開展探索、研究和實踐,較少從激發高校師生主體活力,構建師生共創協同發展模式等方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研究。
根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發布的《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主要結果》,2021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12所,在校生4430萬人,專職教師188.52萬人。高校師生作為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主體,具有人員數量眾多、空間分布集聚、情感關系特殊等特點,對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進度、質量和成效具有重要影響。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徒如父子”等傳統的師生關系場景中,由于高校老師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資源結構和文化屬性等方面的優勢,老師和學生之間是單向、線性和相對靜態的關系,主要以課程、題目、考試和論文為載體,呈現如下現象:教師講課,學生聽課;教師出題,學生做題;教師出卷,學生答卷——這種關系導致學生學習的自驅力和就業創業的競爭力減弱,教師教學的吸引力和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降低,大幅降低了教師和學生響應國家產業發展需求和積極參與、貫徹和落實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主觀能動性,嚴重影響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版”的打造。
一、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師生關系是一種由教學關系、倫理關系、社會關系、心理關系等構成的立體的、動態的人際關系[14],也是高校管理體系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全面認識和把握新時代高校師生關系的特點,積極培育滿足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師生關系,已經成為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15]。關于師生關系的研究,古老而常新,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已經有70多年,這期間形成了很多具有重要價值的成果。除了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倡導的教育要以“教師、書本、課堂”為中心和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倡導的教育要以“兒童、活動、經驗”為中心的師生關系思想外,學者們又提出主體間性師生關系、主導主體師生關系[16]、生態型師生關系[17]、共同體型師生關系[18-20]和共創型師生關系[21]。雖然關于師生關系的思想、理論和觀點有所不同,但是核心的宗旨都是為了在教學、科研、實踐和社會服務中激發師生主體的自驅力、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和貢獻度,使其發生化學催化反應,從而有效提高高等教育教學的質量、科技創新的質量、就業創業的質量,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高校師生共創是創新創業教育轉型升級背景下,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目標,以“挖掘師生需求、激發師生活力、實現師生共贏”為導向,以“課堂共創、技術共創、競賽共創和公司共創”為載體,構建的師生共同“創新、創造、創業”的新型“三創”關系。高校師生共創是在傳統師生教學關系的基礎上,就“為誰培養人”、“怎么培養人”和“培養什么人”等方面進行了形式和內涵的拓展。在“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上,更加聚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大產業發展需求,以新需求作為牽引;在“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上,更加聚焦優勢學科交叉融合的科技創新,核心產業轉型升級的科技創業,以“科技創新+科技創業”為雙輪驅動;在“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上,更加聚焦“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基于高校師生共創的概念和定位,高校教師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不僅是創新意識的啟發者、創業知識的傳播者、創業信息的傳達者、創業活動的組織者和創業過程的指導者[22],更是共同建設者、共同商量者、共同成長者和共同受益者。
在高校深度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師生共創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面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新形勢、新需求、新業態,老師和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協同共創的理念不夠,政府、高校、產業對師生共創的保障體制機制、資源協同模式等方面還不清晰;二是由于“唯論文導向”的影響,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不準確,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使其出現論文數量雖多,但原創質量較低,專利數量雖多,但科技轉化率低,學歷職稱雖高,但是社會貢獻度低等現象;三是基于傳統“課程、試卷、論文”的考核,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自驅力不夠、敢闖會創的技能欠缺,同時學校創新創業的軟硬件保障不夠,導致學生往往能夠寫出調研報告、論文和專利,但是想把創意變成現實、變成產品卻極其困難。
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迫切需要統籌考慮師生各自需求、高校社會責任需求和國家創新戰略發展需求,將師生之間單向、線性和相對靜止的傳統教學關系升級為閉環、立體和可持續的新型共創關系,大幅激發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活力,使教師和學生共同成為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共建者、共商者和共享者。為此,本文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創新性構建了雙創教育升級背景下高校師生共創的“金字塔”模式。從“道”的層面上,提出了基于“需求+互補+共贏”密切協同的師生共創理念;從“術”的層面上,提出了基于“技術共創—項目共創—公司共創”循序漸進的師生共創路徑;從“器”的層面上,提出了“制度+硬件+軟件+資源”四位一體的師生共創保障體系。從“道”、“術”、“器”三個層面,系統構建師生閉環、共創、良性和可持續的新型關系,為高校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版提供理論參考。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由社會學家Glaser和Strauss于1967年提出,是一種基于對原始材料的深度剖析,自下而上,通過科學的邏輯進行分析、歸納、提煉,最終形成理論模型的過程。扎根理論并不是對已經存在了的理論進行數據材料論證,而是以某個研究領域為出發點,在廣泛收集資料數據的基礎上,對資料數據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和理論飽和度檢驗,最終形成理論模型。由于雙創教育升級背景下師生共創的問題,不僅涉及到老師、學生、政府、學校、企業等多重主體,還涉及到教育教學、自創、國創、雙創競賽以及公司等多維載體,極大地增加了定量研究的難度。而程序化扎根理論,能夠較好地處理多個主體、復雜流程和系統模型的定性分析問題,因此本文運用扎根理論開展研究,具體研究思路見圖1示。
(二)數據來源
圍繞教師和學生開展師生共創的動機、策略和存在的問題,運用半結構式訪談和查閱資料相結合的方法獲取原始資料數據。在半結構式訪談中,為了使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完整,將訪談對象分為具有雙創經驗的高校老師、高校學生、雙創行政管理人員、政府雙創孵化部門以及創投機構,同時為有效提高數據的針對性、真實性、系統性和全面性,適當優化不同身份、年齡和性別的訪談者比例。累計采訪20位在創新創業方面有豐富經驗的人員,具體見表1所列。
針對不同類別的訪談對象,在共通問題的基礎上,增設了相應的針對性問題,訪談提綱見表2所列。
(三)三級編碼
1.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通過對原始材料逐句分析,提取出初始概念,將不同的初始概念進行比較、分類,形成初始范疇,這是扎根理論研究的基礎。本文將15份訪談記錄逐句分析,獲得了198句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語句;將11份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進行系統的解讀分析,獲得了36句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語句。通過標簽化、概念化和范疇化處理,得到234個初始概念,21個初始范疇,具體見表3所列。
2.主軸編碼
運用主軸編碼將開放式編碼得出的初始概念進行再度聚合,進一步探究范疇之間的聯系,形成更有概括性的范疇。經過對24個初始范疇進行分析整理,得到了10個主范疇,見表5所列。
3.選擇性編碼
在主軸編碼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各個主范疇之間的關系,得到的核心范疇是雙創教育升級背景下師生共創“金字塔”模式。故事線可以描述為:在雙創教育升級背景下,高校師生堅持“需求+互補+共贏”的共創理念,在制度、硬件設施、數據平臺和資源協同保障的基礎上,沿著“技術共創、項目共創和公司共創”循序漸進的路徑,構建了高校師生共創“金字塔”模式,具體見圖2。
(四)理論飽和度檢驗
為了對雙創教育升級背景下高校師生共創“金字塔”模式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以剩余5位(學生、老師、雙創行政管理、政府雙創孵化部門和創投機構各1人)訪談人員的訪談記錄為原始資料數據,按照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的流程進行重新編碼。編碼結果并沒有出現新范疇,并且針對上述模型中的24個初始范疇、10個主范疇,在檢驗過程中均未發現形成新的重要范疇與關系,主范疇內部也沒有形成新的構成因子。因此“雙創”升級背景下師生共創“金字塔”模式在理論上是飽和的,具有較好的可信度與實用性。
三、模型構建與闡釋
(一)在道的層面上,基于“需求+互補+共贏”三位一體的師生共創理念
在道的層面上,高校師生共創需要堅持基于“需求+互補+共贏”三位一體的核心理念。需求為師生共創的邏輯起點,也是師生共創的驅動力;互補是師生共創的核心支點,也是師生共創的橋梁;共贏是師生共創的關鍵終點,也是師生共創的目標。
在需求理念中,需要統籌考慮國家、學校、老師和學生的各自需求,“頂天”能夠承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大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人才高地等戰略性需求,“立地”能夠支撐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優勢學科建設與發展、高質量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等重要發展需求,對內統籌考慮老師學術發展、職稱評定、經濟保障、榮譽保障的訴求以及學生綜合技能、學業深造、經濟保障和榮譽保障的訴求。在“頂天立地”的需求中,聚焦老師和學生的差異化、個性化需求,為后續構建技術互補、能力互補、資源互補的師生共創路徑提供有效指導。
在互補理念中,需要打破傳統學院、專業劃分的限制,以國家重大產業發展需求為牽引,以自創國創、雙創競賽、雙創實訓和創辦公司為載體,構建技術互補、能力互補、資源互補的多學科交叉深度融合的團隊,有效搭建師生共創的支撐點。“思政+專業+創業”深度融合的師資隊伍,充分發揮在核心技術、產業資源、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技術+經管+藝設”深度融合的學生隊伍,充分發揮在敢于挑戰、勇于創造、樂于發現、洞察需求等方面的優勢,師生密切協同,在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中,產生化學催化反應,助力國家、學校、老師和學生各自需求的滿足,為需求和共贏搭建堅實的橋梁。
在共贏理念中,需要結合國家、學校、老師和學生的差異化需求,積極構建以榮譽、數據、股權、職稱、資金等要素為載體,多元方式組合的差異化獎勵機制,調動老師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自驅力,使其在技術共創、項目共創、公司共創等師生共創的不同階段、不同環節都能夠得到應有的激勵,支撐高校雙創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國家創新戰略的貫徹實施。
(二)在術的層面上,基于“技術+項目+公司”循序漸進的師生共創路徑
在“需求+互補+共贏”三位一體的師生共創理念指導下,高校師生共創可以采用基于“技術+項目+公司”循序漸進的師生共創路徑。技術共創是師生共創的基礎,項目共創是師生共創的核心,公司共創是師生共創的愿景,見圖3所示。
在技術共創階段,老師和學生主要以課堂教學、考試、論文、專利為載體構建技術閉環關系,老師通過向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教學內容、系統的學術科研指導,不僅實現學術素養、專業技能的傳承,還獲得科研論文、技術專利等方面的知識產權;學生通過接收老師課堂的知識,參與各項學術科研的實踐,不僅系統提升自身的創新精神、專業技能和學術素養,也會獲得科研論文、技術專利等方面的知識產權。
在項目共創階段,老師和學生主要以自創國創、雙創競賽、雙創實訓為載體構建實踐閉環關系,老師和學生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學院、專業,而是圍繞項目的打磨需求,組建技術互補、能力互補、資源互補的多學科交叉深度融合的項目團隊。在雙創項目打磨的過程中,老師不僅是項目的指導者,更是團隊的組織者、參與者、風險管控者和資源保障者,老師不僅能夠獲得雙創優秀指導老師、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還能獲得專業技術市場化推進的低成本嘗試;學生作為項目打磨的主體,通過撰寫商業計劃書、作品說明書,制作產品原型、展示視頻,實地調研項目,組織管理團隊,項目路演與答辯等雙創實踐歷練,不僅能系統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實現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解決的閉環聯動,激發學習自驅力,還能夠獲得競賽榮譽獎項,為后續學業、就業和創業的差異化選擇奠定重要基礎。
在公司共創階段,老師和學生主要以公司治理、股權結構、市場拓展為載體構建商業閉環關系,老師和學生跳出學校身份的限制,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合伙人、股東的身份共同參與公司的創辦、技術研發、運營管理等工作。老師可以通過技術轉讓入股、擔任專家顧問、公司獨立董事等方式開展師生共創,從而獲得技術的產業化拓展、商業經濟和社會榮譽的回報,學生可以通過擔任技術經紀人、運營管理負責人、核心技術研發人員等方式參與師生共創,從而獲得商業經濟、社會榮譽和個人價值的回報。
(三)在器的層面上,基于“制度+硬件+軟件+資源”多元協同的師生共創保障體系
在“需求+互補+共贏”三位一體的師生共創理念指導下,在基于“技術+項目+公司”循序漸進的師生共創實踐中,需要搭建基于“制度+硬件+軟件+資源”多元協同的師生共創保障體系。該體系以規章制度保障為牽引,硬件設施保障和軟件平臺保障為兩翼,政校企資源保障為支撐。
在制度保障方面,國家和高校應充分發揮制度的牽引作用。針對老師而言,高校從創新創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平臺建設、創新創業競賽、教師職稱評定、教學成果獎評定、年終獎分配、優秀教師評選等方面完善規章制度體系建設;針對學生而言,高校從雙創課程體系建設、創新創業競賽、優秀畢業生評選、保研政策、學生評獎評優、創業成果認定辦法等方面完善規章制度體系。國家統籌考慮政府、學校、產業、企業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從區域規劃、雙一流建設、雙創財稅優惠政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政府各項扶持補助、各種層次的人才評比等方面完善規章制度體系建設。
在硬件保障方面,高校依托行業特色、學科優勢,積極搭建和對接“創客空間、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和科技園”五級創業孵化體系,聚焦創客空間和眾創空間的提質增效,在搭建桌椅、會議室、路演報告廳等基礎辦公設備保障的基礎上,圍繞“創新創意化、創意專利化、專利樣機化、樣機產品化、產品商品化”的大學生科技產品打造路徑,搭建3D打印機、三維掃描儀、微型數控機床、激光雕銑機等結構加工設備,整合PCB板制作、集成電路焊接、電子器件裝配等電氣制作設備,完善高性能計算器、裝配調試用工藝工裝、備品備件及耗材保障,助力高校師生實現從0到1的突破,將創意變成現實。
在軟件保障方面,高校在期刊、論文、圖書等數據資源保障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集成創新,加強雙創課程、雙創項目、雙創導師、雙創學子、雙創校友和創業孵化服務等方面的數字化建設工作,積極搭建一站式、全鏈條、智能化的創新創業孵化數據平臺,用大數據賦能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與實踐。
在資源保障方面,高校應聚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產業變革發展的需求,對內充分整合人才資源、技術資源、學科資源,對外充分整合政府資源、產業資源、行業資源和資金資源,加強教研融合、產教融通,積極搭建校內外資源對接平臺,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加強創新創業人才高質量發展,助力高校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版。
四、結論及展望
(一)研究結論
本文就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升級背景下,如何大幅激發師生的主體活力,提高師生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過程中的自驅力、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和貢獻度,助力高質量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問題,以新時代師生共創關系為研究對象,運用程序化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通過深度半結構訪談20位系統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的代表,總結和梳理近5年國家的創新創業政策文件,構建了創新創業教育升級背景下高校師生共創的“金字塔”模式。從道的層面上,提出基于“需求+互補+共贏”三位一體的師生共創理念;從術的層面上,提出基于“技術+項目+公司”循序漸進的師生共創路徑;從器的層面上,提出基于“制度+硬件+軟件+資源”多元協同的師生共創保障體系。通過系統闡述師生共創的理念、師生共創的路徑和師生共創的保障,從“道”、“術”、“器”三個層面,將傳統高校師生單向、開環和相對靜態的關系升級為閉環、共創、良性和可持續的新型關系,大幅激發師生的主體活力,助力師生成為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共建者、共商者和共享者,對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創新人才高地建設、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高質量就業創業均具有重要意義。
(二)不足與展望
師生共創的本質是創新創業教育升級背景下師生新型的關系,不僅涉及到高校教學、科研、實踐和社會服務職能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還涉及到國際秩序的變革、國家宏觀戰略規劃、產業變革轉型發展以及就業創業質量需求等方面的演變和發展,所以,高校師生共創模式需要根據國家需求、高校優勢學科、社會發展需求的不同進行細化和完善。
為此,后續希望借助更多的調研、采訪數據,優化研究方法,統籌考慮高校優勢學科、特色行業、產業資源的差異性,針對特定的產業,如鄉村振興產業、新能源產業、醫療健康產業、信息技術產業等,針對性地提出特性產業的高校師生共創模式,提高師生共創模式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復制性,有效助力不同層次、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更好地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創新人才高地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李亞員,李暢,牛亞飛.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建設的中國特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4):129-134.
[2]李亞員,牛亞飛,李暢.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建設研究的成效與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4):115-124.
[3]李亞員,劉海濱,孔潔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建設的理想樣態:基于4個國家8所典型高校的跨案例比較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2):32-46.
[4]丁月華,張明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整體性治理[J].思想理論教育,2022(2):101-106.
[5]王敬國.新時代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1(18):48-50.
[6]郝杰,吳愛華,候永峰.美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與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7-12.
[7]王占仁.“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架構與理論價值[J].教育研究,2015,36(5):56-63.
[8]劉巍偉,尹向毅,虞曉芳.美國高校創客空間組織:內涵、架構與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2):83-89.
[9]張邵麗,鄭曉齊.高校眾創空間構建與實現路徑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7(7):54-59.
[10]李春梅,王如意.研究生實踐育人平臺建設的三重維度[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4(5):141-145.
[11]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的調研與改建[J].大學教育科學,2021(3):83-93.
[12]胡劍,張妍.麻省理工學院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特點研究[J].高教探索,2019(12):69-73.
[13]黃兆信,黃揚杰.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探新:來自全國1231所高等學校的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2019,40(07):91-101.
[14]黃漫遠.中國傳統書院師生關系的構建、特征和價值[J].社會科學戰線,2022(1):236-243.
[15]桑錦龍.我國高等學校師生關系的特點及治理[J].教育研究,2021,42(1):96-103.
[16]彭茜,王本陸.我國70年師生教學關系研究的主題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2):19-26.
[17]張穎.生態師生關系的構建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5:37.
[18]余華,李川勇,劉玉斌.新時代高校師生共同體的重構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1(12):82-87.
[19]王新生.以師生共同體理念重塑大學本科教育體系:以南開大學本科教育體系的幾項改革為例[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10-14.
[20]龔放.大學“師生共同體”:概念辨析與現實重構[J].中國高教研究,2016(12):6-10.
[21]尹國俊,都紅雯,朱玉紅.基于師生共創的創新創業教育雙螺旋模式構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8):77-87.
[22]丁越勉.高校創業教育教師角色及素養的再審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2):72-74.
(責任編輯 文 格)
Construction of Co-creation Model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pgrading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WANG Ru-yi, LAN Wei-hong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As the main bod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this paper targets 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cre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new era,the “Pyramid Model” of co-cre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pgrading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procedural Grounded Theory.From the level of “dao”,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eacher-student co-creation based on the Trinity of “demand+complementarity+win-win”; from the level of “technique”,it puts forward the step-by-step path of teacher-student co-creation based on “technology+project+compa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ic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multi-cooperation guarantee system based on “system+hardware+software+resources”.By systematically expounding the concept of teacher-student co-creation,the path of teacher-student co-creation and the guarantee of teacher-student co-creation,the traditional one-way,open-loop and relatively st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upgraded to a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of closed-loop,co-creation,benign and sustainable,to help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come co-founders,co-negotiators and co-owner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upgrad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pgrading; co-creation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Grounded Theory; Pyramid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