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面向不確定性的鄉村數字化建設及其實踐啟示

2022-05-30 10:48:04文軍劉雨航

摘要:鄉村數字化建設是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主要包括技術維度的“數字下鄉”、主體維度的“數字農民”以及情境維度的“數字鄉村”。但技術應用、主體變革以及社會變遷所引發的多重不確定性因素也滲透在鄉村數字化建設之中,從而可能導致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鄉村社會發展進入一種新的“不確定性情境”。因此,當下的中國鄉村數字化建設將迎來巨大的情境挑戰,亟需樹立“不確定性”的發展思維,從技術應用、主體賦能和情境治理等維度共同深化鄉村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實踐。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數字化;數字技術;不確定性

中圖分類號:C912.82;C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2)05-0062-10

一、問題的提出:鄉村振興中的數字化建設鄉村數字化建設是國家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重點[1]。自2018年“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被明確提出,至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的“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已有連續五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從國家頂層設計上對鄉村數字化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鄉村數字化建設的開展也推動著學術界“鄉村數字化”研究議題的快速興起,研究成果近兩年增長明顯,但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嚴重不足。已有研究主要分布在經濟學、管理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重點是圍繞“鄉村數字技術應用”“鄉村數字產業”“農民數字化”“鄉村數字文化”“鄉村數字治理”等領域展開,多半是從共時性視角對鄉村數字化的實踐路徑、現實困境及其優化策略等展開經驗分析,不僅欠缺歷時性視角的動態分析,理論研究更是相對遲滯。

鄉村數字化建設始終是一個具有復合性的動態過程。《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開篇指出:“數字鄉村是伴隨信息化、網絡化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以及農民現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內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轉型進程。”[2]由此可以看出,鄉村數字化建設是包括數字技術應用、農民數字化賦能以及鄉村社會數字化發展在內的系統性演進過程。除了推廣數字技術應用外,鄉村數字化建設還將引發農民主體地位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社會關系、鄉村文化、組織制度等一系列的變革,甚至是鄉村發展形態的變遷。在強勁的政策驅動下,鄉村數字化建設的時空條件高度壓縮,數字技術的脫域性特征賦予其高度的時空延展性。鄉村數字化建設的時空壓縮性與延展性并存,技術的適用性、主體的適應性以及環境的復雜性相互交織,大量不確定性因素在鄉村數字化建設中衍生并導致許多“未預期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因此,從現代化的歷時性視角出發,對技術變革所引發的鄉村數字化建設及其不確定性因素開展動態考察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實施變得非常重要。

實際上,關于“技術不確定性”議題的探討在社會科學領域早已展開,較早可追溯到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對現代技術不確定性后果的分析[3]。在西方學界的已有探討中,對技術不確定性的解釋路徑主要包括兩條:一是本體性解釋,即強調技術本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將不確定性視作科學技術所無法避免的重要屬性,與環境的復雜性和未知條件緊密相關[4]。二是主體性解釋,即認為技術的不確定性也與人們的應用方式高度相關,根源于人類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有限性。隨著研究深入,上述兩種解釋逐漸彌合,更多的學者致力于在社會發展的現實情境中探求技術不確定性的現實表征、內在機理與應對之策,常見的考察對象涉及核能、基因工程、生物克隆、信息技術等。正如烏爾希里·貝克(Ulrich Beck)所認為的,現代社會充斥著人為制造的技術風險,“技術生產力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指數式增長,使風險和潛在自我威脅的釋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5]。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所有科學乃至人的生存狀態都建立在流沙之上[6]。這些不確定性因素與傳統風險雖有相似卻又截然不同,不僅呈現出一種內生化、隨機化、個體化以及全面化的存在狀態,其中也是風險與機遇并存[7]。

鄉村數字化建設作為一個連續性過程,在引發一系列不確定性的同時,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又將作為一種鄉村發展中的社會現實,不斷帶來新的“未預期后果”,影響鄉村數字化轉型的未來走向。辯證地看,不確定性在鄉村數字化建設中發揮著雙刃劍的作用,既有傳統風險和新型風險滲透其中,也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活力,將帶來更為寬松的發展環境、更具能動性的發展主體和更加靈活的發展方式[8]。尤其當前鄉村數字化建設正處于轉向深化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大量不確定性涌現。如何正確認識鄉村數字化建設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在抵御社會風險的同時抓住伴隨而來的發展機遇,是順利建成數字鄉村以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鑒于此,我們將從多維度出發理解鄉村數字化建設,并深入剖析其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以期刻畫鄉村振興過程中我國鄉村數字化建設所處不確定性情境的整體圖景,為正在發生的鄉村數字化轉型提供理論借鑒和行動參考。

二、技術-主體-情境:鄉村數字化建設的三維理解

當前,鄉村社會乃至全球社會正在歷經深刻的數字化轉型,鄉村數字化建設的核心是一種因技術變革而引發的社會經濟變革,技術哲學領域對此有較為豐富的理論資源。因此,鄉村數字化建設分析框架的建構可以從技術哲學領域中尋求借鑒。技術哲學領域對技術變革的探討總體上經歷了從技術工具論到技術環境論和技術主體論的理論轉向。技術工具論傾向于將技術視作一種中介工具,是主體實現自身目標的重要手段,因此更加關注技術變革中的技術應用本身[9]。法國著名技術哲學家、技術環境論的代表性人物雅克·埃呂爾(Jacques Ellul)則認為技術應用領域和形式的拓展使其超越具體的對象化機器,技術在社會中不再是一個孤立的事實,而是成為了主體存在的根本性情境,“技術社會”(technological society)成為了一種新型社會形態[10]。技術環境論借助社會學的結構視角深入洞察了技術社會的宏大敘事,卻忽視了人在技術變革中的主體性,認為在技術的結構性規約下,“人被降低到催化劑的水平”[10]。隨著現代“個體化社會”(individualized society)的到來,技術的主體性被重新挖掘,技術主體論主張在動態的社會情境中重新理解人的主體性以及人與技術應用之間的關系[11]。客觀而言,技術哲學中的三種理論視角各有側重,對鄉村振興中數字化建設的分析理解需要整合技術本體論的中介敘事、技術主體論的能動敘事以及技術環境論的結構敘事[12],建構起“技術-主體-情境”的整合性分析框架。

循此而言,筆者認為鄉村數字化建設在從單一的數字技術應用,向復合性的技術主體、技術環境變遷拓展,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技術維度,指代數字技術在鄉村社會生產、生活以及治理等領域中的應用。二是主體維度,指代主體數字素養的提升以及由此引發的農民價值觀念、認知方式、行動方式的轉變。三是情境維度,指代由數字技術應用所引發的鄉村社會發展情境的整體性變遷,正在轉向“數字鄉村”的“超地方性”(hyper-locality)情境。鄉村數字化建設的上述維度之間呈現出“由淺入深”的層次性,但三者在時間上并非依次展開而是基本同時發生,并且處于相互影響之中。數字技術作為一種中介工具其應用需要通過農民的主體實踐來實現,但數字技術應用一旦融入社會生活之中,技術的自主性(the autonomy of technique)會從主體性中掙脫,驅動鄉村發展情境乃至發展形態的整體性變遷,對農民主體實踐發揮著結構性作用。接下來,筆者將沿襲上述分析框架對三個維度的鄉村數字化建設逐一展開剖析。

(一)技術維度的“數字下鄉”

數字技術具有提高社會運行效率的優勢,但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客觀存在。鄉村數字化建設明顯滯后,是數字中國建設的突出短板。對此,國家開啟鄉村數字化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在加強整體規劃和出臺相應政策文件的基礎上,提供配套的財政資金、技術支撐和人力支持,推進數字技術下沉到鄉村地區,發揮數字技術對主體、產業、資源、空間的強大賦能作用和外溢效應[13],以此發揮數字技術的核心驅動作用。推動數字技術的綜合應用是鄉村數字化建設的基本特征和行動路徑,當前正在發生的鄉村數字化建設首先體現在技術維度的“數字下鄉”。

“數字下鄉”以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并向生產、生活以及治理領域不斷拓展。其中,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數字電視網、移動互聯網、寬帶通信網等鄉村地區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普及化和對交通、水利、物流、能源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14]。隨著數字鄉村基礎建設的持續推進,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正在從單項技術的局部應用轉向多元技術的大范圍綜合應用[14]。

就生產領域而言,數字技術作為一種高效的生產要素,還能促進各類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和高效配置,數字技術的應用成為鄉村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當前,不僅農林牧漁等傳統產業以及鄉村制造業、服務業的數字化改造正在進行,集數字農業、鄉村數字工廠、農村電商、智慧旅游、數字普惠金融、智慧養老、數字文創等于一體的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蓬勃興起。就生活領域而言,教育、醫療、養老、就業、文體、助殘等公共服務領域以及鄉村人居環境的數字化升級正在開展[15]。“聊微信”“看直播”“網絡購物”等數字生活方式成為農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技術已經走進鄉村生活。

鄉村社會數字技術應用范圍的擴大也在客觀上形塑和拓展了鄉村治理的數字空間,并提供了鄉村治理的新工具和新方式。鄉村治理數字化進程不斷推進,探索出了“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基層黨建”等鄉村數字治理的新模式。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鄉村數字治理發揮了顯著作用。“數字下鄉”構成了理解中國鄉村數字化建設的技術維度,也是中國鄉村數字化建設的直接驅動和實踐表征。

(二)主體維度的“數字農民”

鄉村數字化建設將農村居民視作參與主體和受益對象,通過農民數字化實現從外生動力到內生能力的轉換,培育數字鄉村化建設的內生基礎。但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城鄉居民數字素養差距達37.5%[16],農民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的總體水平偏低[17]。因此,旨在提高農村居民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數字賦能”與“數字下鄉”配套進行,農民數字化轉型正在推進。

當前農民數字化的主要路徑大致可分為外部取向的數字賦能和內生取向的主體習得。前者指鄉村數字化建設中與“數字下鄉”相匹配的一系列數字賦能策略,主要是圍繞產業發展需要,通過開展教育、培訓、宣傳等形式提高農村居民信息素養與技能,通過信息技術提升農民通用知識、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的人力資本,增強農村居民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生產、管理、學習、社交、理財、商貿等活動的素養與能力。就后者而言,主要是農民在日常生活中對數字技術的自主接收與習得,以及農民主體之間的相互傳遞。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尤其是在高速的城鄉流動中,越來越多的農民接觸到了數字技術和網絡社會,并且呈現出外出務工人員反哺本地居民以及由青壯年群體向上逆向社會化和向下傳遞的擴散趨勢。

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奠定了農民數字化的前提條件,經由鄉村數字化建設中的一系列數字賦能策略和城鄉流動中的主體習得,包括通用素養、社交素養、創意素養和安全素養在內的農民數字素養[18]獲得較大提升。當前,中國鄉村大多數農民居民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數字技能,不同程度地加入到現代社會的互聯網大家庭,開啟了嶄新的數字生活。尤其是在生產領域,大批依靠數字技術謀生并且具有高數字勝任力的“數字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農民數字化還體現在數字素養提升所驅動的農民認知方式和行動模式的轉變。正如“技術意向性”(technological intentionality)概念所示,技術對使用者行動具有指向和引導作用,“只要使用了技術,使用者就需要將自己已有的行為模式調向技術所期待的行為方式”[19]。在“技術意向性”牽引下,農民主體數字素質的提升以及數字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同樣引發了價值觀念、認知方式、心理情感以及行動方式的系列變革。在“數字下鄉”的同時,一大批新型的“數字農民”產生,但鄉村社會內部的農民數字化也呈現出較強的非同步性,區域之間、代際之間以及群體之間的差距仍然顯著,是農民數字化建設中的阻礙因素。

(三)情境維度的“數字鄉村”

《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0)》顯示,全國行政村通光纖率和4G覆蓋率均超過98%[20],數字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得到了廣泛使用,中國鄉村正在邁向數字時代。數字時代快速推進的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趨勢直接推動著中國鄉村發展從傳統鄉土社會的地方性情境步入現代“數字鄉村”的超地方性情境,構成了理解中國鄉村數字化建設的“情境”維度。

中國鄉村發展的地方性情境在數字化的沖擊下瀕臨解體。中國傳統鄉村社會以農業生產為主,生產生活空間建立在地方性情境之上,有著相對確定的時空秩序和社會結構,整體上呈現出低流動性特征,人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相對牢固的村落共同體,鄉村發展實踐主要在地方性情境中展開。隨著現代化轉型的推進,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城鄉二元”結構被打破,城鄉流動不斷增強,鄉村發展情境的封閉性被打破,這一進程在數字化驅動下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數字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使得鄉村發展從地方空間向數字空間蔓延,數字空間的脫域性打破了過去個體之間、企業之間乃至地方之間的平面連接,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相對獨立的地方共同體串聯成了“數字鄉村”的有機體,甚至深度嵌入到“數字中國”乃至“數字全球”之中。中國鄉村社會的生產要素及其配置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徹底瓦解,向更具現代性的農業生產模式和農村發展形態邁進。

數字技術在瓦解傳統地方性情境的同時,還標志著中國鄉村發展步入嶄新的超地方性情境之中。數字技術的普遍應用使得社會分工進一步加劇和世界范圍內的“跨區域”協作成為可能,數字時代的鄉村發展與世界體系的聯系空前之強。不僅鄉村地方性情境中的發展要素需要在超地方性情境中借助數字技術實現重組,外界的各種生產要素、行動主體也將加入到鄉村發展實踐之中。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將成為中國鄉村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也將進一步改變中國鄉村的產業結構和就業形態,“數字勞動”和各種形式的非正式就業隨之興起。總體而言,“數字鄉村”標志著中國鄉村社會發展情境甚至是社會發展形態的根本性變革,中國鄉村發展正在從傳統的地方實踐向超地方性實踐演變。

三、鄉村數字化建設中的多重不確定性

在我國,鄉村數字化建設起步較晚但推進迅猛。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數字下鄉”催生了一大批“數字農民”的誕生,引導著“數字鄉村”的社會經濟發展乃至整體性變遷。可以說,如今數字技術已經高度滲透到了中國鄉村社會發展情境之中,鄉村數字化建設所推動的鄉村數字化轉型正成為中國鄉村社會所歷經的最大變革,發展的多重不確定性也由此而生。這既包括數字技術及其應用本身所具有的技術不確定性,也包括農民數字化轉型所引發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不確定性,再加上兩者持續的互構過程中鄉村發展政策的變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會推動鄉村振興進入一種新的“不確定性情境”之中。可以說,技術不確定性、主體不確定性以及情境不確定性始終貫穿于鄉村數字化建設之中。

鄉村數字化建設作為一項國家的頂層政策設計,其所涉及的不確定性因素并非我國部分鄉村地區的局部特征,而是具有中國鄉村社會發展的整體性特征,因而成為鄉村振興實踐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變量。在傳統農村研究中,我們習慣于從“風險”視域出發去解讀、評估和應對鄉村社會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但正如前文所言,不確定性與傳統風險高度相關卻又不盡相同,傳統的風險理論不僅難以解釋主體內部自生的不確定性,也難以抓住伴隨風險而至的發展活力,無法對當代中國鄉村數字化建設中的新變化提供有效的理論闡釋和實踐回應“風險”與“不確定性”存在至少以三方面進行區分:(1)從性質來看,“風險”常常與具體的地點和事件聯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種可量度的不確定性,往往與概率相關。因此我們可以用“客觀”概率和“主觀”概率來分別指稱“風險”和“不確定性”。(2)從結果來看,“風險”往往指向的是一種負面的不利結果,而“不確定性”指向的既可能是負面的不利結果,也可能是正面的有利結果,可以說不確定性發展是“風險”與“機遇”的并存。(3)一般而言,“風險”是可治理的,而“不確定性”本質上卻無法治理。除非是運用特定的技術、程序以及設施將“不確定性”降維至可預期的“風險”,才可以隨之展開相應的行動。 。當前亟需將“不確定性”作為相對獨立的概念范疇提出[8],這實際上也為我們提供了理解中國鄉村數字化建設乃至當代中國鄉村社會發展的重要視角。基于此,我們將從“不確定性”視角出發,對中國鄉村數字化建設中的多重不確定性加以本體性層面的考量。

(一)技術不確定性:數字技術應用的未預期后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學技術的核心體現就是不確定性,是人們發明出來用以減少不確定性的工具“確定性”實際上是人類用理性思維抽象出來的一種模型推演,是對真實世界的一種簡化。因此,科學技術在很多情況下能通過抽象的量化和各種演算模型來幫助我們認識世界中的“不確定”現象,從而達到對事物及其演變的“確定性”尋求。 ,但“不確定性”幾乎是世界的一種普遍規律,科學技術同樣具備不確定性的固有屬性,數字技術也不外如是,因為數字技術的本質生命在于更新和變化,數字技術的生產和傳播必須在不斷的更新中才能更加彰顯出自己的能量與價值[21]。因此,數字技術天生就具有某種變動性和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首先源自于數字技術本身,即數字技術作為一種迅猛崛起的新興技術,其自身處于不斷創新的不確定狀態之中,例如,作為數字技術載體的鄉村4G網絡建設尚待健全,新的5G技術甚至是6G技術便已來襲。技術的快速更新以及應用主體和情境的復雜性,使得我們通常并不具備足夠的時空條件去預測數字技術的實踐后果,各種未預期后果隨時可能發生。例如,學界關于鄉村數字化是“賦權”取向還是“剝奪”取向的爭論長期存在[22],不少學者認為數字化反而剝奪了部分勞動者的權利,會進一步減少就業崗位和加劇農村空心化[23]。

此外,我們對數字技術的認識和熟練運用需要一個過程,數字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方式也導致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滋生。網絡固有的開放性和可能存在的人為惡意操作行為使得中國鄉村地區包括網絡詐騙、網絡賭博、信息惡意泄露等網絡犯罪和安全問題較為嚴峻[24]。尤其是現代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加劇,導致專家系統貫穿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25],鄉村數字化建設中的政策制定者、技術研發者、技術應用者“各”司其職。在當前外生模式主導的鄉村數字化建設中,政策制定者和技術研發者的行動邏輯通常是基于對中國鄉村發展自上而下的整體性判斷,難以有效覺察鄉村振興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和個體化趨勢下不斷加劇的主體差異。農民作為主要的技術應用者整體數字素養也偏低,面臨著被排除在政策制定和技術研發環節之外的風險,常常是被動地加入鄉村數字化實踐之中,內生動力和能力嚴重受限。這造成了鄉村數字化建設中政策實踐、科研實踐以及應用實踐之間的脫節,以及技術本身與技術主體和技術環境之間的分割。其直接后果是,鄉村數字化建設中數字技術的大規模應用與農民主體和地方性情境之間的張力不斷擴大,數字技術應用效果的不確定性因素快速增長。

鄉村數字建設中,數字技術因自身脫域性、靈活性和即時性特征而具有的高度不確定性也在鄉村情境蔓延[26]。在外生主導的鄉村數字化路徑和數字技術應用方式下,不僅存在對數字技術不確定性的忽視,對數字技術應用的實踐情境和主體條件也缺乏關注,難免導致新的不確定性。簡言之,鄉村數字化轉型中的技術不確定性既源自于數字技術本身,也和人們的應用方式直接相關。數字技術的持續創新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先進的數字工具,人們對自然界的掌控力以及社會生活的運行效率不斷提高,但數字技術應用的未預期后果在鄉村發展情境中也會顯現出來。從當前的鄉村數字化實踐來看,當下最為顯著的是“數字鄉村”中數字鴻溝的產生,獲取信息技術方面的差距加劇了由階級、性別、年齡、區域和地理位置所構成的不平等,甚至會產生出新的社會排斥[27],從而導致由技術本身所產生的不確定性走向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技術應用及其后果的不確定性。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和未預期后果是潛在的,我們暫時難以覺察,卻又不會缺席。

(二)主體不確定性:認知、行動與關系的再塑造

由于技術具有非單向度預判和操控的不確定性,其不僅能改變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在很大程度上通過改變人的認知方式、行動方式和社會關系來改變人的自身生存,由此也造成主體不確定性的困境。鄉村數字化建設推動農民的生產生活融入網絡社會之中,幫助農民從土地束縛和“傳統”的確定性范疇中獲得主體性解放[28],但網絡社會中各類信息的爆發式增長和瞬時傳遞對中國鄉村社會傳統意義體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也推動了新的意義體系不斷產生,不同意義體系之間的碰撞加劇。這些變化共同導致了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意義體系的瓦解,正如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所言,現代性必然導致相對穩定的意義體系的消退,不確定性主宰了現代人的意識[29]。指向農民的數字賦能在促進個體意識覺醒、認知能力提升的同時,農民個體認知的不確定性程度也會迅速提升,這不僅會導致自我認知危機頻發,還能深度影響著中國鄉村的社會心態和群體認同[30]。就像未來的“數字鄉村”圖景不再是傳統鄉村的樣式一樣,數字技術在給鄉村發展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的同時也必然造成生活在“數字鄉村”中的人的不確定性。此外,當前的鄉村數字化建設主要采取技術治理的行動邏輯,這種強調制度剛性、風險控制和事本主義的治理模式難以避免地會壓制農民各種心理情感因素的正常釋放[31],農民個體心理情感的不確定性因素也會由此而生。

農民認知、心理情感的不確定性必將作用并體現在其行動之上,并隨著鄉村數字化建設的開展而呈現出來。這種“知行關系”在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看來是個體實現“確定性尋求”的關鍵。杜威雖然打破了古典哲學中絕對確定性的形而上學幻想,承認了不確定性的永恒存在,但也為“確定性的尋求”留有了空間。他在代表作《確定性的尋求:關于知行關系的研究》中分析到,雖然絕對的確定性只存在于思辨的精神世界,但卻可以通過從不確定性情境到確定性情境的轉換來尋求相對的確定性,這種轉換需要以“知行合一”的方式獲得,即通過對所處情境中不確定性因素的主觀認知,為自我行動提供相對確定性的行動指南[32]。但鄉村數字化建設打破了傳統鄉村“自成一體”的知識體系和農民“知行合一”的行動邏輯,農民主體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短時間內難以跟上數字技術應用所帶來的復雜變化,無法為自身提供相對確定性的行動基礎。

鄉村數字化建設中的主體不確定性還體現在群體層面。在流動性不斷加快的“數字鄉村”,雖然人們在空間上仍然聚集,但在社會生活上卻有可能越來越趨向離散,鄉村社會的陌生人化趨勢在不斷加強。鄉村社會長期以來相對確定的血/親緣、地緣關系正在從穩定走向松散[33]。業緣關系受到數字經濟繁榮、非正式就業興起等因素的影響更是充滿不確定性[34]。線上交往方式的興起也重塑著傳統的社會關系聯結方式與存在形式,社會關系在實現脫域的同時變得愈發不確定,難以繼續為個體提供確定性的社會基礎和可持久的人際交往,不過這也拓展了鄉村社會的交往空間和交往方式,并使即時溝通成為可能。這種傳統社會交往方式和關系模式的改變,以及城市文明對鄉村社會傳統鄉土秩序的沖擊,使得傳統的主體聯結和地方性共同體難以存續,鄉村社會的個體化持續加深。農民不同程度地從共同體的庇護中脫離,需要以個體的方式面對數字時代紛呈復雜的不確定性,喪失了長久以來的確定性基礎和本體性安全,加劇了個體的不安全感、焦慮和恐懼[35]。這不僅影響著農民主體面對不確定性時指向自我的信心,也對中國鄉土社會基于地方性關系網絡而建立起的“差序信任”格局[36]產生沖擊。信任作為應對不確定性的重要方式,“為我們提供了行動的基礎,使我們只考慮未來的部分可能性而非無限可能性”[37],中國鄉村社會傳統信任機制的衰弱使得鄉村整合愈發難以維持,主體不確定性進一步增長。

(三)情境不確定性:超地方性實踐中的新發展形態

“不確定性”的類型劃分從理論上來分析,至少包括觀念主義意義上的內在不確定性、唯物主義意義上的外在不確定性和情境主義意義上的知覺不確定性。這種情境主義意義上的知覺不確定性,既涉及知覺世界的不確定性,也涉及被知覺世界的不確定性,而且還涉及語言表達的不確定性[38]。因此,可以概括為一種“情境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就要求我們在實踐策略中必須把理想性與現實性、觀念性與物質性統一起來,從情境意義上給予“不確定性”問題一種綜合性解答。

鄉村發展的情境性問題不僅包括具有一定場域空間的靜態情境,也包括有時間變化的動態情境,其核心指向地方發展的時空差異,即地方時空中政策、制度、文化、關系以及個體行動等因素在互動中所形成的獨特性[39]。就此看來,鄉村數字化建設中的技術變革對中國鄉村社會的發展情境產生了更為廣泛和持久的影響。直觀表現為,數字技術的脫域機制打破了現代社會的時空界限,中國鄉村發展的地方性情境與超地方性的數字情境相聯結構成了中國鄉村發展的復合情境。

從內涵來看,數字技術以更加多樣化的法律制度、管理規范、組織機構、教育體系、科學知識生產等形式運轉,滲透到鄉村發展的地方性情境之中[10],技術不確定性、主體不確定性在鄉村發展的地方性情境中相互交織、彼此轉換。從外延來看,鄉村數字化建設推動著中國鄉村發展進入高度不確定性的網絡環境之中。數字時代的鄉村發展嵌入世界體系的不確定性場域和全球社會的“命運共同體”之中,正在向“超地方性實踐”演變。各種不熟知的新知識、新技術、新現象不斷從外界向鄉村地區匯聚,全球社會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正在通過數字網絡向中國鄉村的地方性情境滲透。這在為中國鄉村發展提供巨大發展活力和發展空間的同時,也意味著更加激烈的競爭和各種新興事物的沖擊。伴隨著鄉村數字化建設而不斷呈現的“不確定性”現象早已超出了人們搭建的“可能性隧道”(tunnel of possibilities),取而代之的是在“主體行動的無序性”“社會關系的復雜性”“發展要素的聯動性”共同作用下的“復合敘事”[40],鄉村社會發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使我們脫離了所有類型的傳統社會秩序和鄉村社會延續數千年的“故事主線(story line)”[25]。

傳統的鄉村生活已經成為一種地方想象,現代性的斷裂正在數字時代的鄉村社會中發生,“傳統”日漸失效在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傳統鄉土社會中,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主要來源于自然界,隨著人類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基于自然界的規律性而形成的各種知識技術、實踐經驗能夠為人們提供長久的支撐,足以應付發展情境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人們在傳統鄉土社會養成了基于“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傳統”的力量構成了維持鄉土社會日常秩序的“確定性”基礎。參見: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生活中即將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對未來可能性做出的反應”[35]。長期以來習慣了鄉土生活的中國農民雖然在行動上已經加入了數字時代的狂歡,但主體認知和社會秩序的轉變卻相對遲滯,目前只能勉強應對鄉村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數字時代,不僅“確定性的尋求”成為想象的烏托邦,鄉村地方性情境與超地方性情境中的不確定性交匯、外在于人的技術不確定性與內生于人的主體不確定性因素并存,共同推動中國鄉村發展步入“不確定性情境”之中,鄉村社會發展形態迎來整體性變遷。

四、不確定性情境中鄉村數字化建設的實踐啟示

鄉村社會正在經歷“技術-主體-情境”三位一體的數字化建設過程,多重不確定性隨之而至,既源自于數字技術應用本身,又內生于農民主體之中,并且借助主體行動在鄉村發展的實踐情境中迅速蔓延。“不確定性”成為數字時代中國鄉村發展的整體性特征和宏大敘事。鄉村數字化建設將在不確定性情境中展開。不確定性因素在鄉村數字化建設以及鄉村振興過程中將發揮“雙刃劍”的作用,在促進社會進步、創造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形成了新的社會風險,帶來新的治理挑戰[41]。能否妥善應對伴隨鄉村數字化建設而來的多重不確定性,是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時期中國鄉村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具體而言,面對不確定性的“情境挑戰”(contextual challenge),當下的鄉村數字化建設首先要樹立新型的不確定性發展理念和思維方式。那種具有確定性的、一成不變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面對層出不窮的不確定性我們又無法逃避。當不確定性成為社會發展的新常態,“確定性的尋求”反而成為一種需要克服的天性。因此,不確定性時代的鄉村數字化建設要以一種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觀點看待、接納并積極應對鄉村發展情境中的不確定性,為農民主體提供相對確定的行動指南[8]。更為重要的是,亟需在實踐層面對鄉村發展情境中的多重不確定性因素予以回應,從技術應用、主體賦能以及情境治理層面深化鄉村數字化建設。

1.堅持“需求為本”和“社區為本”的實踐導向,推動鄉村數字化建設回歸“人之本真”和鄉村情境。鄉村數字化建設應當堅持“需求為本”的實踐導向,在精準識別農民生產生活和鄉村發展實際需求的基礎上,促進鄉村數字化建設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環節之間的有效銜接。“需求為本”的實踐導向也有利于激發農民主體和地方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和創新性,實現從外生動力到內生動力的轉換。與此同時,隨著不確定性因素的全面增長,鄉村發展的地方差異性和情境性也不斷增長。鄉村社區作為鄉村社會中的邊界清晰且相對獨立的子系統,提供了應對差異性和呈現情境性的行動單元。因此,還需要運用“社區為本”的實踐方法,將鄉村社區作為推進鄉村數字化建設的實踐平臺,在整合社區行動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推進鄉村社區數字化,使得整體性的鄉村數字化建設嵌入鄉村發展的地方性情境和地方發展行動之中。客觀而言,鄉村數字化建設作為鄉村發展的整體性戰略,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規制性保障和個體能動性的發揮,更加需要通過鄉村社區集體行動聯結自上而下的政策實踐和自下而上的居民行動。

2.加強主體賦能和群體聯結,增強農民在鄉村數字化建設中的自主性,提升其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鄉村振興時期的鄉村數字化建設既要更加均衡和系統地開展農民數字技能培訓,也要發揮村民骨干尤其是青年群體學習能力強、接受程度高的優勢,通過農民群體內部的代際傳遞推進數字化賦能的內生實踐。尤為重要的是,農民的心理情感因素正在成為不確定性的重要來源[42],是農民綜合素質的重要構成。鄉村數字化建設中的主體賦能需要對農民的心理情感維度予以關注,通過心理建設增強發展農民主體的心理韌性和抗逆力,以此提高農民綜合素養。但應對不確定性的困境在于“社會系統矛盾的個人傳記式解決”[43],在充斥著社會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現代社會中,鄉村社會各種形式的共同體建設和組織化對農民個體而言反而顯得更加彌足珍貴,是增強個體安全感和主體聯結的重要方式。數字技術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交往方式與治理技術,因此,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優勢,善用微信群、QQ群等網絡通信工具和數字平臺,將分散和“不在場”的治理對象組織動員起來[44],推進鄉村共同體建設和組織化建設,創造數字時代鄉村社會的新型聯結。鄉村數字化建設中的主體賦能和群體聯結能夠塑造農民主體性和化解內生的不確定性風險,提高在“被圍困的不確定性”中的生存技巧[42]。

3.建立健全具有韌性的數字鄉村治理機制,系統應對鄉村數字化建設情境中的不確定性。數字鄉村韌性治理體系的核心在于通過數字技術加強鄉村發展各部分、各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結和整合,進而對鄉村數字化建設情境中不確定性因素的系統性、全面性增長予以回應。鄉村韌性治理體系的建構,首先要打造模塊化的治理思維和治理實踐,在保持問題整體性的同時著手處理各部分。這能夠將剛性治理模式切割成的“碎片化”任務重新整合為具有韌性的治理有機體[8]。這種模塊化治理需要通過借助數字技術的系統性優勢,遵循主體導向,健全主體行動機制,為農民主體提供應對不確定性的行動指南和具體參照;遵循關系導向,打造網絡響應機制,通過事物之間的相關性把握鄉村發展情境各類不確定性因素的相對位置和相互關系;遵循結果導向,構建分析預測機制,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探求鄉村發展的未來可能[7]。其次需要通過制度創設增強治理韌性,推動治理形態的深層變革。既要從制度對象層面入手,提高制度與不確定性之間的兼容性,也要從制度設置層面入手,建立健全更具靈活性和及時性的制度反饋和調節機制,以使鄉村數字治理實踐能夠在不確定性情境中實現動態調整。

數字技術的“潘多拉魔盒”已經打開,中國鄉村發展正在步入數字時代的“不確定性情境”。應對不確定性的最大困境在于其內生性,即不確定性的應對行動本身也會再生產出新的不確定性因素,鄉村數字化建設和鄉村社會經濟發展情境中的不確定性因素陷入持續的甚至是永恒的再生產狀態之中。鄉村發展中的農民主體需要努力化解自身行動所導致的不確定性,或者學會與之共處,這也對農民以及鄉村社會的內生能力提出了要求。但就現實情況而言,鄉村數字化建設仍以外生路徑為主導,在嚴重的“數字鴻溝”下中國鄉村也不具備自下而上開展數字化建設的內生條件。“上下聯結、內外共生”的新內生實踐則提供了鄉村數字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基本框架[45],數字技術實際上也為新內生發展所追求的“超地方性”實踐提供了新的聯結方式和組織形式。總而言之,中國鄉村數字化建設應當采取新內生發展的行動路徑,推動外生取向的“數字下鄉”“數字賦能”逐步轉化成為“數字農民”和“數字鄉村”的內生性發展基礎,以此提高農民主體乃至整個鄉村社會在不確定性情境中得以長久的生存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少杰,周驥騰.鄉村數字化建設中“鄉村不動”問題的成因與化解[J].學習與探索,2022(01):35-45.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EB/OL].(2019-05-16)[2022-03-25].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16/content_5392269htm.

[3]MARCUSE H.Technology,War and Fascism[M].London:Routledge,1998:41-50.

[4]HANSOON S O.Uncertainties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2(01):39-46.

[5]烏爾希里·貝克.風險社會:新的現代性之路[M].張文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20:3.

[6]POPPER K.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M].London:Routledge,1962:4.

[7]文軍,劉雨航.不確定性:一個概念的社會學考評——兼及構建“不確定性社會學”的初步思考[J].天津社會科學,2021(06):73-83.

[8]文軍, 劉雨航.面向不確定性:新發展階段中國社會治理困境及其應對 [J]. 地理科學,2022(03):390-400.

[9]BORGMANA A.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Life:A Philosophical Inquir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14-20.

[10]ELLUL J.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M].New York:Vintage Books,1964:64-78.

[11]陰訓法.論技術主體的社會建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07):42-46.

[12]林秀琴.后人類主義、主體性重構與技術政治——人與技術關系的再敘事[J].文藝理論研究,2020(04):159-170.

[13]殷浩棟,霍鵬,汪三貴.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現實表征、影響機理與推進策略[J].改革,2020(12):48-56.

[14]曾億武,宋逸香,林夏珍,等.中國鄉村數字化建設若干問題芻議[J].中國農村經濟,2021(04):21-35.

[15]文軍. 以數字化助推社會治理模式創新[N]. 人民日報,2021-10-22(09).

[16]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數字素養調查分析報告[EB/OL].(2021-03-03)[2022-03-25].http://iqtecssncn/yjjg/fstyjzx/xxhyjzx/xsdt/202103/P020210311318247184884pdf.

[17]阮榮平,周佩,鄭風田.“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化發展狀況及對策建議——基于全國1 394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查數據[J].管理世界,2017(07):50-64.

[18]蘇嵐嵐,彭艷玲.農民數字素養、鄉村精英身份與鄉村數字治理參與[J].農業技術經濟,2022(01):34-50.

[19]IHDE D.Technology and the Lifeworld:From Garden to Earth[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38-42.

[20]農業農村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0)[EB/OL].(2020-11-27)[2022-03-20].http://wwwmoagovcn/xw/zwdt/202011/P020201129305930462590pdf.

[21]劉少杰,周驥騰.不確定條件下新社會階層的社會地位、身份認同與網絡心態[J].江海學刊,2022(01):116-124.

[22]劉雨婷,文軍.“數字”作為“勞動”的前綴:數字勞動研究的理論困境[J].理論與改革,2022(01):117-131.

[23]AYTES A.Return of the Crowds:Mechanical Turk and Neoliberal States of Exception[M]//SCHOLZ T.Digital Labor:The Internet as Playground and Factory.New York:Routledge,2013:79-97.

[24]舍樂莫.基于鄉村振興的農村社區網絡安全問題解決路徑[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02):230-239.

[25]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45-104.

[26]劉少杰.不確定條件下社會信任的分化與協調[J].江蘇社會科學,2020(04):61-68.

[27]RODINO-COLOCINO M.Laboring Under the Digital Divide[J].New MediaSociety,2006(08):487-511.

[28]齊格蒙特·鮑曼.個體化社會[M]范祥濤,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23.

[29]BRAGUE R.The Kingdom of Man:Genesis and Failure of the Modern Project[M].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2018:3.

[30]吳瑩.全球危機中不確定性如何影響極端群體認同的形成[J].社會學評論,2021(02):157-172.

[31]何雪松.情感治理:新媒體時代的重要治理維度[J].探索與爭鳴,2016(11):40-42.

[32]約翰·杜威.確定性的尋求:關于知行關系的研究[M].傅統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8-190.

[33]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代性[M].歐陽景根,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5.

[34]文軍,劉雨婷.新就業形態的不確定性:平臺資本空間中的數字勞動及其反思[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1(06):92-106.

[35]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時代:生活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M].谷蕾,武媛媛,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112.

[36]楊中芳,彭泗清.中國人人際信任的概念化:一個人際關系的觀點[J].社會學研究,1999(02):323.

[37]尼古拉斯·盧曼.信任:一個社會復雜性的簡化機制[M].翟鐵鵬,李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

[38]楊大春.含混還是明證:梅洛龐蒂論確定性[J].社會科學戰線,2022(03):17-25.

[39]呂潔瓊,文軍.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社區為本的情境實踐及其反思——基于甘肅K縣的考察[J].西北民族研究,2021(03):173-187.

[40]文軍,王云龍.新發展社會學理論建構中的不確定性發展邏輯及其啟示[J].社會發展研究,2022(01):81-97.

[41]趙繼娣,曲如杰,王蕾,等.城市數字化轉型中的社會風險演化及防范對策研究[J].電子政務,2022(06):111-124.

[42]譚一洺,柴彥威,關美寶.地理背景的不確定性對時空行為模式分析的影響——基于西寧市的實證研究[J].地理學報,2017(04):657-670.

[43]BAUMAN Z.Liquid Modernity[M].Cambridge:Polity,2000:171-173.

[44]丁波.數字治理:數字鄉村下村莊治理新模式[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2):9-15.

[45]文軍,劉雨航.邁向新內生時代:鄉村振興中的內生發展困境及其應對[J].貴州社會科學,2022(05):142-149.

Uncertainty-oriented Rural Digital Construction and Its Practical ImplicationsWEN Jun,LIU Yuhang

(The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Abstract:Rural digit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This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technical dimension;the second is the digitization of farmers in the actor dimension;and the third is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untry in the situational dimension.Multiple uncertain factors caused by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ubject change and social change permeate the rural digital construction.These factors have jointly pushed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to an “uncertain situation”.Therefore,China’s rural digitization construction is facing an enormous situational challenge.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uncertainty”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rur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subject empowerment and situational governance.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digitization;digital technology;uncertainty

(責任編輯:王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美女国产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亚洲性一区| 五月综合色婷婷| 亚洲天堂啪啪| 91偷拍一区|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丝袜第一页|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在线国产|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视频四区|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538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性久久久久| 香蕉伊思人视频|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欧美精品高清|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国产97视频在线|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国产第二十一页| 精品1区2区3区|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九九九精品视频| 九色综合视频网|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熟女视频91|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最新网址| 四虎影院国产|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操国产美女|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婷婷六月色|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a|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亚洲a级毛片|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www亚洲精品|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