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要想建設高品質的建筑產品,就要提高對建筑施工技術的重視,合理選擇應用各項施工技術。為此,相關工作人員要明確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各項技術的具體應用方法,并且采取有效的現場管理措施,全面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效果。新時代的建筑工程施工離不開對傳統施工技術的持續創新,一線工作者特別重視鋼筋施工技術要點、環保施工技術、防水施工技術、模板施工技術和混凝土施工技術。本文就上述5項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及其現場施工管理進行探討。
關鍵詞:建筑工程? 施工技術? 現場管理? 技術分析
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高層、超高層建筑越來越多,功能也大大增加,這對于緩解城市用地緊張、解決人民群眾居住需求等問題有很大的作用,不過同時對施工技術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企業在開展建筑項目建設之前,要將準備工作充分做好,合理安排人員、材料、設備等各項資源,保證技術方案充分落實,確保建筑建設的整體效果。
1 建筑工程項目中施工現場的管理原則
1.1 科學合理性原則
為了保證建筑工程項目的安全性和質量性,就需要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現場貫徹科學合理性的原則,在各方面都需要保持科學合理性原則。首先,在人員結構上要保持科學合理性原則,各個崗位上安排合適的人員數量,且人員中要有專業性的建筑人員,還要有具有安全防范意識的員工組成,這就能夠保證建筑工程中的各種安全問題得以解決[1]。其次,要合理地安排施工進度,在施工前要做好施工計劃,大致要按照建筑計劃進行實施,保證施工進度的合理性,既可間接提高建筑企業利潤,也能夠增加建筑企業的信譽。最后,還要對成本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成本的合理控制能夠保證建筑工程項目的質量,不會導致在建筑前期時超過預期成本就在建筑后期找一些濫竽充數的材料進行施工。在建筑工程項目管理過程中貫徹科學合理性原則能夠促使整個建筑過程的科學性和專業化,能夠保證建筑工程項目不斷得到進步和優化,加強建筑工程的質量。
1.2 標準規范原則
隨著建筑行業體系的不斷壯大,企業規范也在不斷進步,許多企業還制定了屬于自己企業的相關規定制度,用于提高企業員工在建筑工程過程中的規范操作,還有涉及員工日常生活的一些生活規范等,這些制度的出現使建筑企業越來越規范化,符合國家對建筑工程的相關要求,且在日益加劇競爭的時代下,企業要在行業中屹立不倒,不僅還有過硬的建筑質量保證,還需要有標準的規章制度對施工人員和施工現場進行約束和規定,才能夠提高建筑企業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
2 鋼筋施工技術要點
(1)嚴格按照圖紙設計要求準確計算鋼筋加工長度,做好搭接長度和彎曲長度的預留,正確標注鋼筋彎曲位置。(2)工作人員在捆扎鋼筋過程中需要對鋼筋的質量、形狀、規格、類型進行嚴格地檢查。(3)捆扎順序要嚴格遵守綁扎要求,保證預留孔位置設置準確合理。(4)注意將鋼筋接頭位置錯開。(5)在底板鋼筋綁扎時要注意準確定位主受力鋼筋和副受力鋼筋的位置。(6)利用砂漿墊塊將鋼筋的穩定性提高,避免在澆筑混凝土階段發生位移等不良情況。(7)對焊接接頭和機械連接面積百分率進行合理地控制,需考慮受拉區的具體情況。(8)在完成鋼筋施工后還要對鋼筋數量、規格、位置等進行細致地檢查,確認是否和設計圖紙一致,在澆筑前要按照土建施工要求完成鋼筋施工作業[2]。
3 環保施工技術
無論是國家還是普通民眾,都越來越重視建筑行業的能耗和污染問題。國家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倡導綠色環保施工,要求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創造宜居的生活工作環境。建筑行業在未來發展中需要順應生態社會發展的趨勢,積極采用環保施工技術。傳統的建筑工程建設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資源,施工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噪聲污染、揚塵污染等較多,嚴重影響了周圍的生態環境。目前,國家加大了管控力度,各個企業也在積極引入環保施工技術。大部分施工現場都配備了抑塵車、覆蓋網,用于控制揚塵污染。施工現場還配備了專門的臨時棚戶,用于防控鋼筋切割等工作產生的噪聲污染。
4 防水施工技術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項重難點工作就是防水施工,尤其是陰陽角等特殊部位,如果沒有充分做好防水工程,很容易引發后期的滲漏水問題。為此,在防水施工中,為避免破壞墻體、墻壁的防水涂層,可以用臨時纖維板防護好墻面。在門窗施工中,分層填充縫隙,并且用防水涂料均勻涂抹。廚衛是用水較多的地方,在施工中要注意做好地面防水,用防水砂漿處理好穿管部位,并且用防水涂料進行多次均勻涂抹。在防水施工后,要進行閉水試驗,確定是否存在滲漏問題[3]。安裝給排水管道后,要通過打壓試驗確定管道是否存在滲漏問題。
5 模板施工技術
作為建筑建設中的重要環節,模板施工技術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其施工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后期混凝土結構的施工質量。例如,某17層塔樓建筑采用的模板施工技術,可從如下步驟進行模板施工技術控制。
(1)全面清理干凈現場垃圾、雜物,做好排架、墻模和梁模的搭設,用格柵和底模鋪設在樓板上,安裝樓梯模板和空調板,最后清理干凈模板中的垃圾,保證安全穩固地支設模板。
(2)準確地定位各個樓層位置線并且彈射清晰,做好短鋼筋合理設置,對墻體厚度進行限制,按照500~600mm的間距沿著墻體橫向位置設置短鋼筋,要按照30~500mm的標準控制和樓面的高度,然后將剪力墻中豎向筋焊接牢固,在每道剪力墻的兩端都設置厚度限位。
(3)提前預制好墻模并且做好編號有序排放,結合梁斷面將模板開口布置好[4]。
(4)用鋼管搭設排架立桿,以層高選擇立桿高度,按照400mm的間距控制兩側立桿和墻面的距離,按照900mm的間距控制立桿間距,水平布置立桿,在距離地面200mm的位置布置掃地桿,用扣件連接好兩端剪力撐的桿件,力矩不能低于40N·m。
6 混凝土施工技術
當前大部分建筑的主體結構都是混凝土澆筑而成,作為現代建筑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環節,混凝土澆筑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同時也對整體建筑工程建設質量產生直接影響。當前常常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技術,該方法需要借助泵送等機械設備,能較快地施工,減輕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在具體施工中,工作人員要保證模板受力均勻、混凝土結構穩定,需要嚴格控制澆筑的高度和時間,避免發生形變、泌水等不良問題。在澆筑前,工作人員要做好每個柱體結構的編號,澆筑順序從高到低,保證暢通地完成混凝土輸送,避免發生堵塞等不良問題。具體來講,需要從澆筑方法、混凝土振搗、混凝土養護3個環節重點做好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控制。
6.1 混凝土澆筑
全面分層(圖2a)、分段分層(圖2b)、斜面分層(圖2c)是當前常用的3種建筑工程混凝土分層澆筑施工方法[5]。
6.1.1 全面分層
全面分層主要是在結構內澆筑混凝土時采取整體分層的澆筑方法,也就是在完成首層整體澆筑后終凝之前完成第二層混凝土的澆筑,以此類推逐層完成混凝土的澆筑工作,直到完成所有澆筑任務。
6.1.2 分段分層
該方法主要是從底層開始澆筑混凝土,在完成一段混凝土澆筑后工作人員在適當距離后開始第二層混凝土澆筑,以此類推完成各層混凝土向上澆筑工作。在實際澆筑過程中,如果混凝土強度較大,并且混凝土攪拌機、運輸機難以達到實際需求時,可以選擇分段分層技術進行混凝土結構施工。
6.1.3 斜面分層
該方法類似于全面分層澆筑方法,通常選取≤45°的斜面角度進行混凝土澆筑,具體的傾斜度要根據混凝土坍落度確定,計算出每層斜面的混凝土澆筑厚度,同時要對振搗工作進行嚴格控制,通常按照500mm的厚度進行澆筑和振搗。
6.2 混凝土振搗
施工單位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還要注意提高振搗技術水平,要結合選用的澆筑方法做好振搗工序和時間的控制,盡量提高整體振搗效果,提升混凝土結構的密實度。通常情況下,按照如下要求進行混凝土振搗。(1)技術人員分析項目特點,確定混凝土厚度、深度等參數,做好表面振搗器的合理選擇。如果混凝土厚度較淺,可以采用人工振搗器進行振搗(如圖3),施工中要注意避免出現漏振情況。(2)施工人員在振搗過程中要對振搗幅度、頻率進行嚴格控制,保證振動力能夠傳遞均勻,能夠將混凝土顆粒之間的黏著效果減少,將混凝土流動性提升[6]。(3)在振搗過程中要保證均勻地填充水泥漿,避免出現振搗不到位的情況。對于鋼筋密度較大的地方,要注意避免碰觸鋼筋,避免鋼筋發生移動。(4)人工振搗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如果施工難度不大盡量采用人工和機械配合的方式,在保證振搗效果的同時提高施工效率。
6.3 混凝土養護
在混凝土養護階段,工作人員要重點關注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混凝土表面濕度,二是混凝土內外溫度。通常在完成混凝土澆筑12h后開始進行灑水養護,保證混凝土表面的濕度,避免發生干縮裂縫。溫度方面要注意監測內外溫差,如果周圍環境氣溫較低需要做好保溫措施,如果氣溫較高要注意降溫,盡量縮小內外溫差,減少溫度裂縫。
7 結語
建筑工程項目的大力發展,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建筑行業,這就要求建筑管理者加強對建筑施工現場的管理和優化,施工現場是進行建筑的第一場地,對建筑工程項目的質量和效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施工現場的一系列因素都應該受到管理者的重視,例如,施工人員、施工材料、施工環境等,都需要管理者加強對這些方面的管理和優化,從而符合建筑的科學合理性原則、效益最大化原則和標準規范原則,使影響建筑的各種因素都呈現出科學性、合理性和最優組合,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建筑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建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張慶華.土木工程建筑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探析[J].磚瓦,2020(11):159,161.
[2] 李凱.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及現場施工管理方法分析[J].綠色環保建材,2020(10):119-120.
[3] 蘇志彪.關于建筑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術研究[J].綠色環保建材,2020(10):123-124.
[4] 馬傳普.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護的施工技術探討[J].四川水泥,2020(7):133,135.
[5] 侯榮偉.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現場管理的優化策略[J].四川建材,2020,46(6):202,204.
[6] 李炳江.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管理的優化策略探究[J].建材與裝飾,2020(16):133,136.
作者簡介:蔣雙林(1982—),男,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土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