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丹
龍舟競渡又叫賽龍舟,是一項深為我國南方人民喜愛的民間體育活動,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龍舟是把船建造成龍形,畫上龍紋。這是傳統龍神崇拜的產物,目的是祈求龍神保護。而端午節的起源與紀念古代詩人屈原有關,據說他就是在這一天自沉于湖北汨羅江的。相傳在屈原投江后,當地漁民劃著船趕來救他,這種劃船活動便一直延續了下來,逐漸成為習俗。
南北朝時期,龍舟競渡活動只在湖北、河南一帶流行,以后廣為傳播,漸成風俗,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一次。人們還在汨羅江北岸的玉筍山上修建了招屈亭,作為賽龍舟的終點。東晉葛洪的《抱樸子》載:“屈原沒汨羅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這是“端午競渡是為紀念屈原”最早的記載。
然而,實際上在屈原生活的年代之前,民間就已有賽龍舟的習俗。早在春秋時期,吳、越(今江南一帶)兩國的水網地區就出現了龍舟競渡的娛樂活動。只是在傳到楚國舊地時,被附會上了紀念屈原的傳說,為大家所接受。這反映了古代體育運動中所包含的教育內容——寓教于樂,在熱鬧的體育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古代英雄人物,以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龍舟競渡到唐代已成為有正式規則的競技運動。先在起點處拉長繩使參賽的各條船保持平齊,然后用鼓聲發令。擂鼓三響,紅旗揮動,競渡船開始劃動競駛。“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水面來。”比賽時,岸上站滿觀眾,鑼鼓喧天。龍舟上眾人齊心合力,劈波斬浪,舟行如飛。每條船上都有一面鼓,敲鼓者以鼓聲協調劃船的動作。“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到沖刺階段,劃船速度越快,鼓聲越急,岸上的鼓勁吶喊聲也隨之越響。終點處有一艘小船,船上有人拿一根標桿,標桿上掛的是綢緞錦彩和銀碗,這是為獲勝者準備的獎品。沖過終點后,獲勝船會把錦彩、銀碗這些獎品掛在船頭,繞著河道劃行一圈,接受兩岸觀眾祝賀。現在體育競賽中所用的錦標、奪標這些詞匯便由此而來。
當時,龍舟競渡不僅在南方各地流行,就是在地處北方關中的京城長安也很風行,唐皇室貴族也很喜愛這項來自民間的競技活動。
讓人料想不到的是,在宋代初年,龍舟競渡竟一時被禁。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幾次下令禁止江南民間的競渡活動。原因是他在統一全國對南方用兵時曾遭到抵抗,水軍的抵抗尤為激烈。而這些水軍士兵大多不是正規軍人,有不少是由參加競渡的鄉間水手組成的。比如南唐就曾征召各地競渡的優勝者入伍,組成了一支名為“凌波軍”的水軍。盡管這種臨時征調的水軍沒能擋得住南下的宋軍,但也沉重地打擊了對手。
趙匡胤在江南局勢未穩時,禁止民間開展競渡活動。不過這種情況沒有延續多久,等到全國統一、社會安定后,朝廷就同意恢復競渡了,而且還在京城中舉行,皇帝親臨現場觀看。
北宋的都城在汴梁(今開封),這里不是水網地區,皇帝就下令修建名為“金明池”的人工湖,在池里舉行龍舟賽。現存世的一幅畫作《金明池爭標圖》就描繪了當年的盛況。這幅圖以水殿為中心,在水殿前的大龍船周圍有十只小龍舟。大龍船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龐大笨重,不便于參加競渡,就由小龍舟在進行了隊列表演后,聚集在一起參加奪標競賽。可見,宋代的競渡是在朝廷的鼓勵和支持下進行的。北宋滅亡后,仍有舊臣記起當年金明池的喧騰:“卻憶金明三月天,春風引出大龍船。二十余年成一夢,夢中猶記水秋千。”
明清時代,競渡是當時民眾癡迷的熱點活動。“自四月造船,便津津有味,五月劃船后,或勝或負,談至八九月間,沾沾猶未厭也”,形成了每年一度的船迷風潮。船迷們關心自己家鄉船隊的勝負,一條船獲勝會給全村人帶來歡樂。“凡船賽,勝則以梢為頭,倒轉劃之”,船上人敲鑼打鼓,鄰里鄉親奔走相告,第二天還要“結彩于門”,演戲祝賀。

明代溫州文人侯一麐寫過兩首《競渡曲》,描述龍舟競渡的場景。其一是:“青煙橫拂五云旗,一片洪波倒翠微。頃刻鼓聲何處盡,天邊遙見六龍飛。”其二是:“新水浮云不見天,畫船處處匝龍舟。誰家少婦輕回首,忘卻臨流落翠鈿。”這兩首詩把龍舟競渡過程的各種意境都勾勒了出來,讓人心馳神往。
溫州地區的永嘉有“兩湖競渡”之俗。明末清初文人張子容對此也有精彩描述:“端陽節前一日至五日,金鼓合作,輻輳湖心,彩旌畫楫,炫耀而繽紛者,龍舟也。舟上衣服器杖,紅黃蒼碧,無相凌雜,各肖其龍之色也。楫動飛舟,爭先取勝,奪采波心。龍舟競也。環岸如堵,萬聲嘈嘈,震駭千里,觀者踴躍而歡呼也。”一幅絢爛、生動的龍舟競技風俗圖躍然紙上。
后來,龍舟競渡的特點發生了一些變化,有從競賽向表演演變的趨勢。清代人記載當時江南一帶的龍舟賽已有不少水嬉表演的內容,比如在南京,每年端午節,龍舟都要集中在城南夫子廟前的泮池中。船上飾有彩亭,外表五彩繽紛。每條船上要選相貌姣好的孩子扮演戲劇人物坐在船頭,水手們在船上做各種表演。當龍舟沿著秦淮河駛過時,沿河觀看的人向船上扔銀角、銅錢。
在杭州也有類似的做法,《杭俗遺風》中載:“西湖有龍舟四、五只,其船長約四、五丈,頭尾均高,彩畫如龍形。中艙上下兩層,首有龍頭太子及秋千架,均以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十八般武藝,各式旗幟,內列各槍,中央高低五色彩旗,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這種帶秋千架的龍舟在竹枝詞中被描寫為:“龍舟競渡鬧端陽,五色旌旗水上揚。爭看秋千天外落,艄婆笑學女兒裝。”
而在浙江余杭縣蔣村舉行的龍舟賽也是如此。每年端午節,附近各鄉的龍舟匯集到蔣村的深潭口“競渡”。它們比的不是速度,而是比鑼鼓聲,要求激昂而不凌亂;比劃槳動作,要求整齊有力;比踩船艄姿勢,要求龍頭高高翹起。當船頭高翹時,被激起的浪花會從雕空的龍嘴中噴吐出來,煞是壯觀。清乾隆皇帝每年端午節都要寫一首《競渡》詩,他在詩中也提出要減少競渡的競賽意識,如“龍舟競渡原無競,宴賞中仍教意存”,主張增加這一活動的賞玩和教育意義。
(作者系南京大學世界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