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新教師的數學課堂“四少”現象進行了問題診斷,從新教師學情把握四方面的不足出發,進行教學對策研究,并從“學情前測”“小組互學”“規范學習”“問題意識”四方面提出優化策略,力求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學情;規范學習;問題意識
作者簡介:李國紅(1979—),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東太湖實驗小學。
以學評教視域下的教學追求的是高效課堂,教師要將“以學定教、以學促教、以學評教、以學改教”作為教學思路,切實把學生置于課堂教學中央,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做到以生為本[1]。教師在備課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精準把握學情,從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與知識水平出發,運用多種方式整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合理的學習任務,讓課堂教學更具有活力。
新學期伊始,筆者旁聽了多節一年級新教師的數學課,發現新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了相對強勢的地位,這些教師借助多媒體手段結合各種教具、學具對教學內容進行展示和講解??砂嗬飳W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不足,特別是最后排的學生,坐姿散漫,手里把玩著學習用品。教師提問題時往往要重復多遍,學生才稍有回應,一些學生基本不參與課堂發言,還有部分學生的學習活動跟不上教師的教學活動。整個課堂呈現“教師教”與“學生學”分離的狀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明顯不夠。
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不夠有效的原因是,這些教師在學生數學學情把握上存在不足,下文筆者以一位從高中學段轉至小學一年級教學的教師對“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課的教學為例進行分析,說明新教師課堂的“四少”現象,分析課堂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探尋教學對策,找到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一、“四少”現象
(一)少“長”:知識生長引導少
許多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前就已接觸過20以內的退位減法,若教師只是按部就般地教,學生可能會感到無趣,因為他們已經會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了,只是對退位減法的理解與表達不夠到位,需要教師進行更深層次的引導。但是新教師的課堂不夠深入,學生會感到自身知識的生長少。
(二)少“點”:兩端學生關注少
新教師的教學內容常限于教材,對教學方法的把握還不足,課堂難以滿足班里兩端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本身也較少考慮用課堂教學完成對優等生的提優訓練及對后進生的輔助指導。
(三)少“育”:常規行為訓練少
這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偏重教師個人的“教”,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坐姿不端正、不認真聽講、隨意插話、不按要求做題、不參與小組交流等不良學習行為沒有重視,沒意識到需要用教育評價手段規范學生的課堂行為。
(四)少“能”:數學能力培養少
這些教師在執教時,側重對于知識點的講解,但是卻講得太多,學生分到的練習時間少,因此學生在課堂上相對被動,課堂的數學探究氛圍差。
二、原因分析
(一)對學生學習起點把握不當
現在幼兒園、家長往往會更早開始對學生進行數學教育,很多一年級的新生在入學前已經接觸過20以內的退位減法,許多教材中的內容他們基本已知道,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學生入學前是零基礎,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較慢。本文研究的執教者從高中學段轉至小學一年級教學,該教師按自己的高中教學經驗,在課堂上偏重于對教材的解讀、把控,未關注小學生的學情,導致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啟發性不夠。
(二)教學方法單一
這位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常規,以講授為主,班上的一年級新生需要長時間端坐著聽講,很多學生無法適應這樣的學習要求,教師也沒有考慮到進行適當的課堂規范指導。此外,由于教學方法單一,課堂也缺少層次感,教師對兩端學生關注少,尚未做到差異化教學。
(三)對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認識有偏差
小學一年級是學生步入學習生涯的第一階段,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是學好的前提與保障。一年級學生的規范意識較弱,要讓他們養成學習習慣,教師需要耗費更多心力。但該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偏向個人的“教”這一環節,重視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出現的不端立坐姿、不認真聽講、隨意插話、不按要求活動、不參與小組交流等不良學習行為不夠重視,沒有停下教學腳步,沒有用教育評價手段予以修正、規范。這就會導致學生的課堂學習規范意識薄弱,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難以養成。
(四)對創新能力的培養較弱
在小學階段,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是促使學生持續健康成長的基礎。筆者旁聽的這堂課中,由于該教師此前多年一直在高中學段任教,習慣于“教師上面講,學生下面聽”的課堂教學模式,偏重書本知識的講授及習題評講,因此這堂課也呈現出側重教學知識點的講解的特點。但是,忽視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等學習能力的培養的課堂,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沒有吸引力的,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也會受限。
三、教學對策
(一)學情前測,教材變學材
新教師在走進課堂前要用心鉆研教材、教法,更要積極了解學生的學情,掌握班級里學生的水平、班級學習習慣等。這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組織教學的重要依據,是進行課堂組織教學的保障。通過學情前測,了解學生學情和學生學習需要,可以讓教師對教材內容取舍時心中有數,讓教材成為學生的“學材”,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面對已具備的知識時有進行更深層次探索的能力,由此逐步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發展數學思維。
而對于本次“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學,筆者通過課后調查了解到,該班級大部分學生在課前對20以內的退位減法都有了解,也基本會算,但對算法理解不透、掌握不牢,表達還不太清晰、完整?;谶@樣的學情,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如下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在帶領學生復習10以內加減法口算后,直接出示“13-9=”這一算式,并明確告訴學生以下自主學習5499664C-3DE6-450E-8F54-490A661C5D3C
任務。
1.觀察這個算式,有什么特點,答案是多少?
2.你是怎么算的?還有沒有別的計算方法?有困難的小朋友可以打開數學書先自已學習書上的內容。
3.與同桌交流并記錄“我是這樣算的:_________;還能這樣算:_______;我是這樣學會的:_______ ?!?/p>
全班交流時,教師相機出示教材中相應的情境圖,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幾種退位減算法的理解,并指導學生進行完整表述。在練習鞏固環節,考慮到學生基本都已具備計算技能,教師可將教學重點放在各種算法的選擇與聯系上,直接出示“想想做做”的三道題,讓學生先觀察研究這三題,思考用哪種算法比較好。在學生充分自主研究交流后,教師再讓學生選擇最優方法動筆計算。
教師要善于把手中的教材交到學生手里,培養學生看教材、用教材的習慣?;趯W情前測的課堂教學以生為中心,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有層次的學習任務,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得到提升與發展,讓課堂有效性顯著提升。
(二)生生互學,學法求多樣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愛交流,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小學課堂應以教師講、學生聽和教師問、學生一起答的情況為主,如果課堂上只有個別學生參與師生互動,那么會全程投入學習的小學生不會多。很多沒有機會參與互動、表現自己的學生容易注意力渙散,甚至呈現課堂學習停止的狀態。小學班級里學生可能有近五十人,教師精力有限,教學能力不足時,就不能顧及全班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學全面性自然不夠。基于這樣的學情、學生特征及思維發展規律,筆者認為可以充分發揮班集體中“同學”的力量,從低年級數學課堂就開始營造同學之間互學、助學的伙伴式共生長課堂氛圍,引導低年級學生進行合作與自主探究,讓學生之間有多向互動、多元信息交流、思維碰撞。在推廣伙伴式的學習模式時,教師可為學生設計多層次的開放性學習任務,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有事可做,有話能說。如果每個學生都有各自合適的學習任務,那么這些學生都能在學習活動中得到鍛煉,都能在課堂上有存在感。這樣的生生互學更能讓學生互相取長補短,也能縮小兩端學生的差距,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每個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如對于本課中退位減的三種算法的介紹,教師可以設計下列學習任務。
1.不會算的同學先自學,自主選擇學具(圓片、小棒、書本等),研究至少一種算法,并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
2.已會算的同學繼續研究,用數學語言表達出自己掌握的算法,再研究另一種算法,并用數學語言表達。
3.小組交流,每人都向同學匯報研究過程及結果,匯報時其他同學要認真聽。
教師在充分掌握學生學情的前提下,精心設計學生間的同伴互學、小組幫學、伙伴助學的學習任務、評價方式,并根據學生特質,對學生進行合理配置,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組建合作小組,盡可能讓小組合作學習發揮最大功能,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提升課堂組織教學的有效性。
(三)規范學習,評價多正向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币幏妒菍W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作為教師,面對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時,應重視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常規訓練,讓學生養成良好課堂學習行為。
那么,怎么樣使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呢?清代教育家顏昊先生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因此,筆者認為,教師要努力學習積極評價理論,提升個人育人素養,用積極的正向評價促使學生養成規范學習的習慣。一方面,教師要會夸學生,多口頭鼓勵,課堂上不吝表揚、肯定、寬容。對優秀生要表揚,班里的榜樣要樹起來,又不忘提醒他們繼續保持,并提出更高要求,讓優秀的學生能更優秀;對中等生多肯定,以鼓勵為主,并在學習方式與知識技能理解與掌握方面給予實際性的指導性評價;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多寬容,教師的心要大,看到后進學生點滴進步就要表揚。另一方面,教師要重視階段性評價。要及時進行課堂階段性小結,也要有學期學習過程性評價,要有書面表彰,也要有其他獎勵。例如,可以公開評選“計算小能手”“發言星”“作業星”“數學勤學之星”等,給學生發獎狀,張貼光榮榜,或采用其他獎勵性形式等,讓學生在這樣的階段性評價活動中,更清楚學習要求,由此規范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到了課堂上,當學生出現精神渙散、聽講不集中的情況時,教師應當選擇認真聽講的學生進行夸獎:“某某小朋友小身體坐得端正,小眼睛一直看著教師,是個認真聽講的好孩子,掌聲送給她?!?/p>
在課堂中,也要及時進行階段性小結評價:“教師要特別表揚某某、某某同學,發言積極;表揚某某、某某同學,進行同桌合作學習時積極參與;表揚某某、某某同學,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后,停筆認真檢查,這是很棒的學習習慣,表揚!”
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對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表現進行及時評價,多用正向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也可以糾正學生不良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良好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
(四)問題意識,有心常培養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由此可見,問題是創新的起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課堂教學的核心應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還應追求在數學課堂上更為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學生的數學學習由發現問題開啟,學生通過思索提出問題,帶著疑惑進行數學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主動意識會更強,積極探索的過程會更深入、有效。
許多教師認為,課堂有限的四十分鐘里應讓學生盡快掌握知識、學會解題技巧。確實,我們平時的數學課堂中并不缺對學生解決問題技巧、能力的培養,而是缺少對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重視。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學生會越來越習慣于聽教師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者解決教師和教材提出的問題,而不習慣也沒有機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要想培養自主的、會思考的、有良好思維能力的學生,一線教師應當改變教學方式,形成“問題從學生中來”的觀念,由關注學生回答問題轉向關注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2]。有問題意識的學生定是有積極思維的學生,面對課堂學習會更加積極參與。在平時,教師就可以多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用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逐漸讓學生能夠提有質量的好問題。
就“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課的教學而言,在學生體驗三種不同退位減算法后,教師不需要告訴學生算法的名稱,完全可以讓學生去發現、去總結。教師可以將相應的算法用圖片或是數學表達呈現出來,并布置學習任務:“仔細觀察、比較,這些退位減算法有什么特點,你能分別給它們取個名字嗎”。
結語
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時,必須“以生為本,學為中心”。小學教師要尤其重視學情,要用敏銳的目光發現學生的長處與不足,從學生實際出發,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學習活動、評價機制,多反思、多改進。此外,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學習品質的提升,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宇.生本理念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6(14):30.
[2]魏玉升.基于高效課堂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析[J].求知導刊,2020(36):40-41.5499664C-3DE6-450E-8F54-490A661C5D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