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琴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語文教學越來越追求教學過程的生動化、教學內容的豐富化、學生理解的深刻化。因此,教師可以廣泛運用信息技術以及多種生活資源,展開情景教學、探究教學與實踐教學,讓學生從課堂中與課堂外展開綜合性的學習,培養多種思維能力,發展多種語文技能,深入塑造精神品質,從全方面提升語文學習效果。本文就具體談一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多元化;教學;方法
在新時代,教師要進一步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以學生的需要為立足點,拓展語文教學理念、調整語文教學方法,構建新型的語文教學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注重于提升教學過程的生動化、教學內容的豐富化和教學效果的深刻化,讓學生在情景體驗、拓展探究與生活實踐中全方面提高語文素養。
一、在情景設置中提升教學過程的生動化
文字的閱讀和理解是語文教學的最主體部分。教師既要立足于文字本身,提高學生的知識修養,又要注重挖掘文字之外的趣味與內涵,提高學生理解的綜合性。因此,教師可以廣泛運用信息技術與生活場景進行多種情景的營造,讓學生借助豐富的畫面進行多樣的感受,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紫藤蘿瀑布》時,教師可以通過情景設置提高學生理解的生動性。比如,在閱讀“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一句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索與紫藤蘿花有關的圖片和視頻,學生能夠在觀賞中體會紫藤蘿花美麗顏色和茂盛開放的狀態,感受紫藤蘿花具有的強烈生命力。又比如,在閱讀“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來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一句時,教師可以在講臺上放置一盆紫藤蘿花,讓學生對照本句內容描述紫藤蘿花開放的狀態。學生能夠對花瓣、花苞進行觀察,具體認識紫藤蘿花的特點,感受作者描寫的細致性。同樣,教師還可以播放出人們在花園中盡情漫步,欣賞優美風景的視頻,并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這樣的場景中會產生怎樣的聯想?獲得怎樣的感悟呢?”學生能夠全方面結合文本內容,體會到作者對紫藤蘿花的贊美和對生命的熱愛,深刻理解文本的思想主旨。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能夠沉浸在多樣的情境中,對課堂知識獲得多方面的理解,深入體會語文學習的豐富樂趣,活躍思維方式。
二、在拓展探究中提升教學內容的豐富化
新課程改革強調要充實學生的文化修養,讓學生成為高素質的語文人才。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立足于文本內的知識進行細致的講解,又要給予學生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結合課外書籍與信息技術等學習資源,展開豐富的拓展探究活動,培養深厚的人文情懷。
例如,在學習《愛蓮說》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拓展探究的方式豐富學習內容。首先可以讓學生立足于課堂內容進行拓展探究。比如,在閱讀“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一句時,學生可以結合《古漢語詞典》對句子中的“可愛”和“蕃”等字詞的含義進行探究。了解到“可愛”是“值得喜愛的意思”,“蕃”是“多”的意思。從而準確理解本句的含義為“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又比如,在閱讀“晉陶淵明獨愛菊”一句時,學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搜索與陶淵明有關的文學常識,從而結合“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詩詞具體認識陶淵明對菊花的態度,體會作者用典的貼切性。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立足于課外內容進行拓展探究。比如,一些學生會對作者喜愛蓮花的原因產生濃厚的了解興趣。因此可以閱讀與蓮花有關的科普文章,具體了解蓮花生長開放的狀態,體會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又比如,一些學生會對傳統文化中的植物文化產生了解的興趣。因此,一方面可以閱讀《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書籍,探究各種植物在古詩詞中的意象。另一方面可以閱讀相關的文學專著,對各種植物的文化內涵形成深刻的理解。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以拓展探究的方式對語文知識形成多方面的理解,充分增強文化修養,提高學習深度。
三、在生活實踐中提升教學效果的深刻性
在新時代語文教學注重向學生傳授知識,又追求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塑造學生的精神品質。因此,教師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在多種場所中展開知識體驗與運用活動,讓學生深刻認識所學知識的重要價值,發揮個人的能力,增強教學效果的深刻性。
例如,在學習《社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實踐活動,全面發揮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比如,可以讓學生在校園與社區中展開戲劇表演活動,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生動呈現故事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能夠以創造性的方式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又能夠與他人進行深入的交流,緊密的配合,增強對文本知識的運用能力。又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社戲包括哪些習俗?每個地方的社戲各自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可以以此為專題,對當地的設計文化展開探究,寫作探究報告,弘揚優秀的民族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同樣,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記錄自己有趣的社戲經歷或民俗經歷。學生一方面可以體驗當地的文化生活,積累各種素材。另一方面可以運用寫作能力創作記敘文,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由此,學生也能夠體會到民俗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強化創造美好生活的意識,從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以日常生活為平臺進行充分的語文學習和知識運用,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強化知識理解深度,綜合提高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教師要積極以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為指導,發揚創新創造精神,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全方面提高又能教學效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分別采用情景教學、探究教學和生活化教學等方法,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過程中理解所學知識,在多種資源的輔助中充實文化修養,在多種實踐活動過程中培養多樣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丁莉莉.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和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8(08):77-80.
[2]王凱麗.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新探[J].教育現代化,2017,4(36):234-237.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7.36.084.
[3]徐光華.緊緊抓住教學關鍵 ?著力培育核心素養——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初步探索與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05):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