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安佳,李春華,孫文婷,楊曉潔,趙玉璽
(山東石油化工學院,山東東營 257100)
大學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礎高等教育和專業高等教育的人群,他們是祖國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健康及體質狀況總體有所改善,但整體身體素質趨勢仍呈下降的狀態,大學生膳食營養狀況與各種慢性疾病有緊密的關系[1]。還有研究表示,大學生營養知識掌握能力一般,雖然營養態度比較積極,但飲食行為不合理,很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營養與健康知識教育,并進行適當的護理干預[2]。本研究調查在校大學生膳食營養現狀與營養知識、營養態度以及飲食行為并分析相關的影響因素,為促進大學生營養健康教育提供相關參考依據。
采用整體隨機抽樣方法選取東營市2020—2021年在校大學生304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為:①大一到大四年級;②性別不限;③抽樣范圍涉及專業包括文理專業方向;④在校大學生;⑤能積極配合并完成調查報告。所有參與問卷調查者屬自愿參加調查研究。
1.2.1 資料收集
設計調查問卷獲取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包括學校、年級、專業、性別及生源地等,研究對象每人一份調查問卷,需客觀如實填寫內容,填寫完后立即收回,所有問卷均為有效答卷。
1.2.2 體質狀況評估
采用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法評估研究對象的體質狀況,BMI=體重(kg)/[身高(m)]2,BMI<18.5 kg/m2為偏瘦,18.5~23.9 kg/m2為正常,24.0~27.9 kg/m2為超重,BMI≥28.0 kg/m2為肥胖,以BMI正常為體質狀況合格,其他異?,F象均為不合格。
1.2.3 營養知識、營養態度及飲食行為評估
營養知識部分共設有20個題目。每個小題答對計5分,答錯計0分,滿分為100分,營養知識相關問題均由統計培訓合格的調查員判定調查問卷結果。營養態度部分共設有10個題目,回答積極態度為10分,回答一般態度(較積極)為5分,回答消極態度為0分,滿分為100分??偡衷礁?,營養態度水平越好。營養行為共設有20個題目。按照題目選項選擇經常、偶爾、從不,根據題意選擇對應選項,滿分為200分。綜合飲食行為評估分數,評分越高的飲食習慣越良好。
1.2.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處理研究數據,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來表示,采用t檢驗、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共調查在校大學生304人,有219人體質指數在正常范圍內,有46人體質指數屬于偏瘦范圍,有32人體質指數屬于超重范圍,有7人體質指數在肥胖范圍內。由表1可知,不同學校、年級、性別、生源地和專業的在校大學生體質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表1 在校大學生基本體質狀況分析表(,n)

表1 在校大學生基本體質狀況分析表(,n)
因素組別人數/人BMI/(kg/m2)t值P值山東石油化工學院 153 19.93±6.44學校 山東勝利職業學院 74 21.08±6.10東營職業學院 77 19.09±4.35 16.276 P<0.05大一 102 19.80±7.03大二 114 20.09±5.07大三 76 19.87±5.03大四 12 21.67±8.35性別 男 117 20.09±6.09 28.847 P<0.05女187 19.95±5.82生源地 農村 201 20.10±6.40 19.808 P<0.05城鎮 103 19.81±4.85專業 理科專業 169 19.76±5.97 20.737 P<0.05文科專業 135 20.30±5.85年級30.802 P<0.05
在校大學生的營養知識、營養態度及其飲食行為評分情況見表2,并根據膳食營養情況進行分析,比較體質狀況合格的和不合格的大學生營養知識、營養態度及其飲食行為的評分狀況。結果顯示,在校大學生不同的營養知識和態度對體質情況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的飲食行為對大學生體質狀況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不同體質狀況的在校大學生營養知識、營養態度及飲食行為狀況(單位:分)
以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學校、年級、專業、性別、生源地及飲食行為)進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根據結果分析影響因素的基本情況。由表3可知,學校、年級、專業、性別、生源地及飲食行為是在校大學生營養狀況的相關影響因素。

表3 在校大學生體質情況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表
本文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營養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不同學校、年級、生源地、專業和性別的在校大學生體質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校大學生不同的營養知識和態度對體質情況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的飲食行為對大學生體質狀況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校大學生體質情況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學校、年級、專業、性別、生源地和飲食行為是影響大學生膳食營養狀況的相關因素,不同因素對膳食營養狀況起到關鍵作用。根據本調查的研究結果,可以推斷出在校大學生的營養知識儲備不夠完善,營養態度方面還需加強,飲食行為方面需要極大的改善,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干預大學生的健康營養狀況,并促進大學生的體質情況進一步提高。
針對此調查研究的結果,應根據大學生的現狀進行分析,對大學生現階段存在的問題進行改善,制定一系列的方案。學校平日里要加強對大學生健康知識的科普,通過網絡的方式展開一些健康知識的講座、制作一些科普視頻等,讓大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健康知識,并糾正一些不良的態度和飲食習慣,要做到合理規范的飲食,不暴飲暴食,也不要過度挑食[3]。大學生自己平日里要注重食物營養的均衡搭配,以谷薯類食物為主,粗細搭配,每日食用一定量的蛋奶以及肉類食品,充分保證每日的蛋白質及熱量供給,還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用來補充每日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減少鹽、油的攝入,清淡飲食,也要保證飲水足量。飯后可以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4-5]。另外,食堂需要不斷更新菜單以及菜品的制作方法,保證學生吃得健康、豐富。通過以上措施對大學生進行引導和干預,使其形成良好科學的飲食習慣和方法,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好地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