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興國第五小學 劉東太
在當前中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怎樣順應新的發展要求,切實推進“新課改”的實施,促進教學改革、創新、發展,是當前許多教師所追求的教學目標。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以“把數學與生活相結合”的方式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雖然從整體上講,這一教育理念已經得到了廣泛重視,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對此也進行了探索,并將其納入了“新課改”的教學體制中,但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我們必須深入了解核心素養下的教育理念,并以問題為指導,借助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核心素養就是指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讓他們逐漸形成數學素養。數學是小學非常關鍵的一門課程,如果學生在初等教育中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很容易出現問題。所以,要想改善小學數學學習的總體效果,教師就必須在課堂上盡量創新教學方式,確保學生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然而,在現實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過于單調,容易導致學生走神,因此,教師必須通過對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進行分析,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把數學與小學生的日常活動結合起來,就是把真實的生活情景融入數學教學中,使他們在貼近現實的環境中去分析、求解。把生命的因素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來說,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將生命的因素引入數學課堂中,既可以用與現實相結合的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又可以使他們把所學的東西融為一體,從而提高他們的整體學習水平。把數學引入學生的日常活動中,更有助于教師指導學生,使用生活化的要素強化指導的效果。另外,數學教學與當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相適應,既要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又要使他們在實踐中運用這些技能。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思想,生活化的理念被運用于數學課堂中,許多教師都在探討如何科學、有效、系統地將數學融入生活,從而提高其運用效果。比如,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搜集數學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將自己的數學和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上,生活化教育的應用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一些教師沒有重視觀念上的革新,尤其是沒有對這一教學進行深入了解;數學的基本素質包括:直觀思維,數學運算,建構模式,邏輯推理,數據分析,數學抽象等。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數學計算的訓練時,尚未將“數學文化”與實際教學相結合,雖然做到了與現實緊密相連,但總體上,教師的數學理念沒有實質上的提升。
經過深入分析,發現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化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部分教師沒有重視加強課程的整合,尤其是數學與生活的結合不夠,數學與生活的結合不夠。有些教師對學生養成好的習慣不重視,對“生活化的情景”的運用還不夠全面、系統。如果生活環境的營造不夠好,對小學生的生活知識、生活常識的認識、理解、體驗等都不夠深入,生活環境的營造針對性不夠,有些小學生根本沒有經歷教師所創造的生活環境,因而不能充分地利用生活環境。另外,部分教師不重視將生命化的內容納入課堂中,比如沒有從學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進行科學的規劃,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比較單一,對學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要想運用生活化教育思想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要應用生活化教育理念,就必須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繼續拓寬沒有涉及的地方。而一些教師對此尚未進行進一步的探討。比如,在課堂上,不注重將生活化教學與游戲化教學進行有效結合,很難利用小學生熟知的“在游戲中學”來進行教學,使學生逐漸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在基礎教育的發展中,缺少擴展的空間,體現在對生命教育和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上。比如,在使用PPT 的時候,課堂中的生活內容比較少,PPT 的制作大多是教科書式的,缺乏鮮明的個性和目標,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眼球”,更不能指導學生深入地分析和探究。
“數學情景”,是指用“生命情景”這個手段來實現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和把握。通過對教學材料的分析,教師可以有效地運用網上的信息,把學生的真實的人生體驗和課本中的知識點相融合,讓學生借助現實知識去體驗、思考,創作出富有創意的人生主題。許多教師在實踐中對“生活化”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造成了“情景”的設定太過形式主義。有的教師在創造情景時,往往會盲目選擇“生活化”的內容,以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景就可以作為素材,而在教室里則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故事和活動,這樣雖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但也會讓他們分心,而且很多情況與數學的內容脫離,導致教學的效果不盡如人意。而一些教師不會情景教學,特別是一些年長的教師,由于受到了舊觀念的影響,過分注重課本內容,因此只靠課堂教學來使學生學會這些知識,而不能讓學生真正地學會如何靈活運用。
革新是前進的精神所在,要想在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就必須不斷地利用新的教學觀念,不斷探索怎樣把“把數學融入生活中”,并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學習動力。在具體的實施上,必須把“以人為本”的思想貫徹到小學數學教育中,從而使其在提高學生的素質上取得新的飛躍。比如,在“認知三角和四邊形”的內容講解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都遇到過哪些三角形和四邊形?”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對三角和四邊形進行深入的了解。通過創造一個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主動說出他們所認識的三個不同的四邊形,然后教師再根據這些知識來歸納出“三角形分類”和“四邊形分類”,并指導他們進行歸納,這對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邏輯分析能力都是非常有用的。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把自己置于主體地位,只考慮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思想,而忽略了學生對這個特定知識的理解和把握,這樣“有限”的教育方式,既不能使學生的思想自由發揮,也不能養成獨立的學習方式。數學是一種嚴謹、邏輯嚴密的科學,在發展學生的邏輯思考和發展智力方面有著特殊的作用。小學高年段學生已經有了一部分的數學意識,他們能從特定的題目中看到其中包含的內在邏輯,學習過程逐漸形成,在向著抽象的方向不斷發展。要想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必須使他們積極地參加到數學教育中去,使他們學會獨立地去思考和尋找問題的答案。因此,教師應該適時地轉變教育方式,建立學生的數學意識,尋找它們之間的聯系,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到數學知識對現實生活的重要性。例如,在“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出更多的知識,讓學生知道這些面積代表的區域到底有多大。比如,北京市有16810 平方公里,酒泉衛星發射場有2800 多公里,用生活化的素材或者材料來讓學生明白一些面積大小的實際意義。然后再引入一些有關的問題,比如“我們生活的城市應該用什么面積單位合適呢?”“1 平方公里是多少?其與畝地的比例是什么”等問題,要適時地加以指導,在學生思想僵化的時候,要幫助他們拓寬思路,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計算和想象力得到發展,使他們對土地的了解更加深刻,并且增強他們的運用意識。又如,在“0 的認識與加減法”的教學中,教師要把“0”的含義和空白的相聯系,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初放映已經準備好的教學課件,以“取水果”來說,一共三個梨,取了一個,之后再取兩個,那么第三次就會剩下一個空盤子。通過這樣的方式就能夠使學生意識到“0”的含義,所有的沒有、空白也就代表著“0”。除此之外,還要使學生意識到“0”本身具有起點的含義。教師可以利用尺子進行起點的教學,首先可以要求學生對尺子上的刻度進行細致的觀察,引導學生主動說出尺子刻度的開始數字為“0”,讓他們明白“0”的意義。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及時引導,運用小提示幫助學生拓展思路。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日常活動相結合,并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從而增強他們的問題分析和處理能力。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圖畫,并引導他們學會折疊紙張和剪裁出不同的圖案。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物體是怎樣的。而課堂上的教材也可以用來幫助他們學習,比如桌子、課本等。在本課程中,學生將會學到“七巧板”。七巧板是一種由七個圖案組成的圖案,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先輩們創造出來的一種智能玩具。教師應該注意課堂教學中的內容和方式的結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帶領學生通過七巧板認識更多的圖形,以使他們對課堂知識進行更多的了解。
小學生處于發育的早期階段,心理發育還不夠完善,對任何事情都很感興趣,同時也不能集中精力上課,因此影響了教學質量。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難以適應當前學生的需要,難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學。生活中包含著大量的數學,要想運用生命要素進行有效的指導,教師就要主動發掘生活中的材料,指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從而培養、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學生的學習愛好可以經過后天培養,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美和生活中的數學,是提高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關鍵。教師可以利用現代資訊科技,通過圖文結合、視頻等方式給學生演示,激發學生對數字的興趣,并促使學生結合視頻進行深度的反思。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播放與課程有關的教學錄像或者視頻,以此來打開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對課堂的內容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比如,在教學“元、角、分、小數”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元、角、分的圖片,使學生對元、角、分等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困難。
發明家愛因斯坦曾說,問題的產生要遠遠大于對問題的解答。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年紀特點和性格特點,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觀點,敢于質疑、批評和提出合理的建議,并適時培養學生善問、善思、樂知、樂探的思考方式,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潛力。教師可以對特定的單元進行知識的訓練,探索新的觀念,鼓勵學生去思考、去想象,大膽實踐,在此過程當中促使學生自主思考,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充分調動學生潛在的批判意識。
首先,新課程引入要結合現實的教學實踐,激發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求知欲和積極性。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營造生活化的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小明6 歲,小明的父親36,小明的祖父69歲”,讓學生就小明的家庭成員的年紀大小進行比較,然后引入“倍數”這個詞。其次,要創造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創造學生所熟知的人生場景,使他們對所學的數學有更深刻的認識。比如在“物體周長”的教學中,在完成了圓周教學之后,可以讓學生去測量一些特定的物體,如課本、書桌、黑板、地板等,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在現實中的應用領域很多。最后,注重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使教學的內容具有生動的色彩。
總之,把數學教學融入學生生活中,對促進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很有意義。教師不但要更新教學方式,達到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的,并持續加強小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應充分意識到自己的指導在學生中的重要地位,采取多種形式的教育方式進行教學,以達到提高學習效果、培育核心素養的目的。最后廣大教師必須充分意識到“把數學融于生活”的重大意義,并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加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