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全媒體記者 張書棟 通訊員 高海濤 馬克義

洛陽農林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趙紅藝深入田間指導工作
種業是戰略性核心產業,種子是農業發展的“芯片”。2021年以來,洛陽農林科學院自覺扛穩“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職責,深入貫徹洛陽市委鄉村振興“151”工作舉措,全面發力打造“國內領先的抗旱小麥研究科技創新高地”,以選育“洛字號”小麥新品種的創新引領發展新成就,攻克旱地小麥研發領域“卡脖子”問題,為夯實洛陽市農業發展“基本盤”、保障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該院小麥科研創新團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致力于抗旱節水、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兩種模式相結合,初步形成了以中青年科技人員為主力、博士碩士為新技術骨干的一流科研創新團隊。現有科研人員14名,其中研究員2名,副研究員3名,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3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和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各1名,省、市學術與技術帶頭人3名,省、市級優秀專家5名。先后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河南省重大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項目20余項;建設有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洛陽綜合試驗站、農業部旱地小麥育種研究洛陽創新基地、農業部原種繁育基地等多個科研平臺。

麥田里的追夢者
從抗旱種質資源與種業創新、抗旱小麥育種創新技術體系構建、科研項目創新平臺建設、成果轉化、創新團隊培養等5個方面發力,“國內領先的抗旱小麥育種科技創新高地”打造有序推進。抗旱節水小麥種質資源庫,目前國內最大。建設的種質資源庫庫存抗旱節水小麥種質4400多份,包含國內外、遠緣種、農家種及40年來小麥所創制創新材料,國內很多旱地小麥品種的親本都來自這里。2021年7月被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為第一批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育種技術創新體系構建,全面鋪展。開展小麥抗旱、抗寒、優質谷蛋白亞基、抗赤霉病等高通量分子標記及單倍體技術研究與應用,啟動了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聯合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秋樂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組建河南省小麥育種攻關聯合體,開展小麥育種重大項目研究,加快抗旱節水、綠色優質小麥培育。重大科技項目,持續落地。堅持“項目為王”,一大批高質量重磅項目落地見效。在研項目有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洛陽試驗站、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河南省小麥育種協同體、河南省重大公益專項課題、河南省農業良種聯合攻關項目、河南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等6項,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的“河南省抗旱節水小麥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功入選。
40年來,洛陽市農林科學院致力于抗旱節水、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累計審定小麥品種37個,其中國審品種18個,省審品種19個,為我國旱地小麥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2022年以來,該院選育的5個小麥新品種通過審定,其中洛旱28、洛麥37、洛麥41三個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洛旱30、洛麥38通過河南省審定。即將通過審定的優質強筋新品種洛麥47,達到優質強筋一級標準,與我國當前品質最好品種濟麥44品質相當甚至略強,完全可以替代進口加拿大的優質強筋小麥,是我國優質小麥育種的重大突破。本年度另有28個品種正在參加國家、河南省的各級試驗,預估“十四五”期間,15個左右小麥品種有望通過審定。該院堅持示范推廣,為小麥生產增產增收貢獻硬核力量。洛旱22通過示范觀摩,品種影響力持續擴大,在全國推廣100萬畝以上,其中河南省推廣68萬畝,成為河南省旱地第一大推廣品種。新品種洛麥47、洛麥42、洛麥38、洛旱30成功完成生產經營權轉讓,越來越多的“洛”字號新品種闊步走向全國。
科技創新永無止境,種業科研使命光榮。洛陽農林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趙紅藝表示,在小麥新品種選育方面,將牢牢把創新落實到產業上,大力選育、推廣“洛旱”系列抗旱、抗逆、高產新品種,從源頭上確保小麥苗壯苗優、高產高效,用創新引領下的糧食豐收成效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