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可強 何廣云 房 銘 竇美芳 李春序 樊官偉 王德興 韓恒陽
顱腦損傷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多發于交通事故、工程事故、暴力打擊、火器傷等,按損傷程度分為輕、中、重、特重4型,輕型為頭皮損傷或顱骨骨折,肢體功能正常,無昏迷現象;中型為腦部損傷,顱內出現血腫,表現為頭疼、嘔吐、肢體障礙、癲癇;重型為嚴重的顱腦損傷,可出現昏迷、偏癱等。重型顱腦損傷臨床治療方法有手術、藥物治療、高壓氧治療、康復治療[1]等,針灸是康復治療的一種有效手段,臨床實踐證明其對改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功能障礙、促醒[2-5]等療效顯著。本研究在針刺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早期頭針巨刺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為探討其治療效果與干預時間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選擇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醫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符合納入標準患者共200例,男112例,女88例;年齡23~57歲,平均(40±17)歲。按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治療1組、治療2組、治療3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3~54歲,平均(39±14)歲。治療1組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24~56歲,平均(40±18)歲。治療2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3~57歲,平均(41±19)歲。治療3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4~57歲,平均(40±16)歲。4組組間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格拉斯評分(GCS)為3~8分,符合診斷標準:①有廣泛顱骨骨折、大面積腦挫傷、腦干損傷或顱內血腫;②持續昏迷6 h以上;③意識障礙逐漸加重或再昏迷,明顯的神經系統陽性體征和顯著的生命體征。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既往身體健康且傷后24 h內生命體征(血壓、脈搏、心率、呼吸)平穩的患者(包括手術患者)。排除標準:①未按療程完成治療者;②患者家屬中途放棄者;③患者肢體嚴重損傷不適合針刺治療者。
1.4 方法對照組予以神經外科常規治療,如脫水、止血、抗感染、營養神經等治療。治療1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從傷后7 d開始加用頭針巨刺治療。治療2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從傷后72 h開始加用頭針巨刺治療。治療3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從傷后24 h開始加用頭針巨刺治療。選穴:主穴: 健側頂顳前斜線(運動區)、健側頂顳后斜線(感覺區)。操作:健側頂顳前斜線在頭頂部、頭側部,從頭部經外穴前神聰至顳部膽經懸厘引一斜線,并將其分為五等分段;健側頂顳后斜線在頭頂部、頭側部,頂顳前斜線之后1寸,與其平行的線,從督脈百會穴至顳部膽經曲鬢穴引一斜線,將全線分為五等分段。選用華佗牌0.35 mm×40 mm毫針從每等分上點作分段接力刺入,針體和頭皮呈30°角,迅速刺傷皮膚,當尖端到達下帽肌腱膜時,手指感覺阻力降低,然后使針與頭皮平行,針迅速前進到相應的深度。操作員的肩膀、肘部、手腕、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捏拇指的手掌側和食指的橈側,用食指的掌關節,使針體來回旋轉,旋轉速度約每分鐘200次,左右旋轉2次。連續旋轉2~3 min,然后握住針5~10 min,重復旋轉,用同樣的方法旋轉2次。當扭轉或離開針頭時,家庭成員協助患者(或患者本人)移動肢體,加強肢體的鍛煉,幫助提高療效。一般來說,刺激3~5 min后,病變較好(肢體或臟器)的患者會出現熱、大麻、腫脹、冷、泵血等感覺。出針時,押手固定穴線周圍頭發,握著針柄的手輕輕轉動針體,如果針下沒有緊繃感,可以迅速出針。針孔必須用消毒的干棉球按壓,以防止出血。每日1次,30 d為一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采用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法[6],簡式Fugl-Meyer(FMA)運動功能評分法,改良Barthel指數(MBI)評分標準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評定患者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
1.6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兩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數據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3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FMA、MB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治療1組、治療2組、治療3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FMA、MBI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FMA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3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FMA、MBI評分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③與治療1組比較:治療2組、治療3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有降低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MA評分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2組MBI評分有上升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3組MBI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④與治療2組比較:治療3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有降低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MA、MBI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4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FMA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MBI評分比較 (分,
巨刺法為《黃帝內經》記載的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一種治療方法,指在針灸經絡理論指導下取病變對側相應的穴位行針刺、艾灸等治療疾病的方法[7],治療肢體疼痛及功能障礙。近年來,巨刺法得到廣泛的重視和應用,尤其在治療面部疾病、頸部疾病、腰腿疾病、中風及中風康復治療等方面臨床效果顯著。針灸治療顱腦疾病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8-12],而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多需開顱手術治療,即使不手術,患部顱骨多會有骨折,因此患側無法正常進行頭針取穴,采用健側頭針即頭針巨刺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成為重要的課題。
本試驗應用頭針巨刺法并改變其干預時間對3組符合標準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治療,分別治療30 d后,采用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法,簡式Fugl-Meyer(FMA)運動功能評分法,改良Barthel指數(MBI)評分標準評定患者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試驗結果表明:治療后,應用了頭針巨刺法的治療組在改善患者功能障礙及FMA、MBI評分方面優于對照組;治療后各治療組間比較,在改善患者功能障礙及FMA、MBI評分方面,治療3組優于治療2組,治療2組優于治療1組。因此,早期頭針巨刺法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確有療效,并且越早應用療效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