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春夏,日本為了避免向美英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上演了一幕請求蘇聯斡旋的鬧劇。
從私下到官方的接觸
隨著美軍在菲律賓的登陸,1945年初,日本的一些元老重臣主張,既然敗局已定,應當謀求蘇聯為中間人,勸說美英與日本媾和,在較為有利的條件下體面地結束戰爭。
于是,日本開始謀求與蘇聯的非正式接觸。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宮川船夫曾任駐蘇大使館參贊,與蘇聯駐日本大使馬立克是老相識。2月15日,宮川在會見馬立克時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迫切要求享有崇高威望的國際政治家出面調停,敦促各國停止戰爭,把億萬人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
馬立克認為宮川的這番話大有來頭,便詢問他所說的調停人指的是誰。宮川認為只有斯大林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才配得上是這樣的國際政治家。馬立克立即向國內報告了日本當局的這一動向,但蘇聯領導人認為時機尚不成熟。
日本見宮川的試探沒有引起蘇聯的積極反應,就讓認識馬立克的“日露漁業公司”的代表田中丸出面活動,于3月4日重提宮川的建議。
看到非官方的嘗試沒有奏效,4月20日,日本新任外相東鄉茂德親自出面會見馬立克,希望莫洛托夫同意日本方面訪問莫斯科。但莫洛托夫指示蘇聯外交部,不要理會。
日本人的幻想
5月9日德國投降后,日本并沒有放棄對蘇聯的幻想,繼續謀求蘇聯出面斡旋。5月11、12、14日,日本連續召開三次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期間,海相米內光政派人拜訪了馬立克,提出以日本的幾艘戰艦兌換蘇聯的飛機和汽油。不過,蘇聯大使館并沒有明確答復。
田中丸來到蘇聯駐日本大使館,希望蘇聯領導人建議美國與日本締結和約,并聲稱日本的版圖可以恢復到戰前狀態,但不能把臺灣等地方交出去。馬立克提醒他,美國的要求是日本無條件投降。
等來一紙宣戰書
7月26日,美、中、英三國向日本發出最后通牒,這就是《波茨坦公告》。因為斯大林沒有在公告上簽字,所以日本人認為還有希望。然而這時斯大林已經在考慮,如何向日本宣戰的問題。8月7日下午,斯大林簽署命令,要求蘇聯紅軍于8月9日零時開始進攻。
莫洛托夫通知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于8月8日下午5時會見他。日本方面以為是蘇聯接受了斡旋請求,沒想到,佐藤尚武收到的竟然是一份宣戰書。
8月9日上午,日本首相鈴木哀嘆:“蘇軍今晨的參戰,使我們完全陷入困境,不能再繼續進行戰爭。”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不僅是履行自己對同盟國的承諾,而且也是由日蘇矛盾所決定的。斯大林在《告蘇聯人民書》中提到,有賬和日本人算,其中一件就是日俄戰爭。十月革命后日本向蘇聯發動進攻,掠奪遠東地區長達四年之久。另外,關東軍曾在張鼓峰和諾門坎挑釁蘇聯。
早在1942年8月,斯大林就曾對美國駐蘇聯大使哈里曼說:日本歷史上就是俄國的敵人,日本的最終失敗對蘇聯來說具有重大意義,到合適的時間蘇聯肯定會參加作戰。
(摘自《軍事史林》 倪學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