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后,學生告別了學科類培訓,藝術類非學科培訓在不少地方開始走俏。然而,惡意漲價、夸張營銷、制造焦慮卻使得這種“熱度”有走偏之虞——剛剛“找回”的周末、假期,明明是為了讓學生回歸興趣、回歸“五育并舉”,卻出現了新的“趕場”。北京的王女士,為了孩子藝術考級可沒少花錢。“鋼琴一節課400元,舞蹈今年考到四級了,還有繪畫,也要考,都是錢。”“女兒今年初一,由于學習緊張沒時間再學舞蹈了,她從幼兒園大班一直跳到5年級,考到8級。盡管她喜歡舞蹈,然而每次考級前都要集訓,買考級服、交錢,真不知道這些證對她讀初高中有幫助嗎?”一位山東家長也表達了困惑。
(摘自《光明日報》)
點評:藝術考級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檢驗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然而,一些家長功利意識作祟,送孩子參加藝術培訓只是為了考級,或為升學增添一塊敲門磚。教育部早已明示,社會藝術考級或比賽不得作為學校美育評價指標,學校美育評價也不承認藝術考級結果,這就阻斷了家長功利化追求和作為應試籌碼的念想。“雙減”后,孩子出于興趣愛好、陶冶情操,參加藝術培訓、藝術考級并無不妥,但如果只是體現家長單方面的意愿,錢花了,累受了,孩子并未提升“幸福指數”,那又何苦呢?54589D75-E9A9-4A51-BEFA-AECC6E77B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