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華
在新課程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逐漸被時代淘汰,教師也慢慢開始關注小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重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對教學成果的促進作用。為了使學生在處理數學問題時掌握多樣化的方式,教師必須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模式,不能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怎樣解決問題,而是要讓他們認識到這樣做的目的,在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的前提下開展教學活動。另外,教師要及時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要明白自己的任務不只是讓學生能通過所學知識應對考試,還應幫助他們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邏輯思維等,保證所有學生都可以積極主動地參加到課堂學習中,從而切實掌握更多數學知識。教師應引導小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明白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只有這樣才可以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良好發展。針對這樣的情況,筆者主要從小學數學著手,結合現階段的具體教學狀況與筆者實踐經驗,探究了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多樣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希望能給同行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以實現小學生各種能力的良好發展,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提高教育質量。
一、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現狀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始終都是數學教師的關鍵任務與目標,但在實際落實期間依舊存在各種問題和不足。教師在實際開展授課活動的時候,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一直使用比較傳統并且單一的方式,教學理念也較為陳舊,通常教師都是利用解決應用題的方法引導小學生通過所學知識處理具體問題,這樣固定單一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學氛圍十分枯燥,學生的參與度較低,對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站在另外的角度來分析,這樣僵硬、單一的教學方式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極易產生思維定式,無法站在多樣化的視角處理問題,他們思考問題的層面與角度也會較為單一。同時,雖說當前很多教師都意識到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對其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但對多樣化的解決問題方式還缺乏相應的認識,甚至有些教師覺得小學生只要能解決問題就行了。實際上,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就是小學生激發思維的過程,教師應重視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使他們在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可以站在不同層面與角度進行思考。還有一些教師在思想觀念上出現的錯誤導致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不夠完善與合理,學生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沒有深入分析題意,許多學生都是直接套用公式,致使他們的解題步驟與思路固化,難以有效達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
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意義
現階段,我們國家的教育部門明確提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要求相關教師在實際進行授課活動的時候重視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意識。倘若教師長時間根據一種固定的方式解決問題,導致解題思路和步驟變得程序化與模式化,就極易禁錮小學生的思維發展,使他們在面對數學問題的時候直接套用公式,并非深入分析問題本身,這會對他們創新思維的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與他們的思考有密切聯系,教師在授課時應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機會以及時間,使他們在自主探究中更深刻地認識和掌握數學知識,從多個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使他們更深入地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多樣化解決問題的時候,小學生不但要獨立分析,還應換位思考,應在常規思考角度的基礎上尋找其他的新方式,徹底打破固化的思維模式,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其思維的靈活性。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應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這要學生深刻地意識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切實體會到其內涵與本質,而靈活使用所學知識的處理實際問題是小學生認識其內涵的主要體現。引導小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處理問題,事實上就是引導學生在問題中聯想知識并進行使用的過程,增強處理問題方式的多樣性,可以使小學生更充分地掌握數學知識,切實達到不但知其然還可以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三、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教學策略
(一)源于生活,歸于生活
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知識遠遠超過書本和課堂。要想切實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多樣化方式,教師就應與生活實際進行結合。在實際分析數學問題的時候,應引導學生把碰到的問題引入現實生活,這樣不僅能降低學習難度,還可以調動解題熱情。例如,教師在實際開展“加法和減法”這一課程時,可以與之前所學的“認識人民幣”這一知識點進行結合,在課堂中創設超市購物的情景,引導學生在購物期間開展有關“加法和減法”的鍛煉。比如,教師交給學生五十元,讓他到超市中采購學習用品,筆記本單價是五元,鉛筆是一元,圖書是十元,文具盒是三元,然后要求學生設計購物方案,怎樣才可以正好花完五十元?這種生活化的案例對小學生而言是比較熟悉的,他們也很享受購物的過程,因此,在教師提出問題后,不用太多的解釋,學生就可以積極投入思考。學生在思考并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會根據不同的角度出發,一些學生覺得五十元正好可以買五本圖書,這種方案雖然較簡單,但是正確的;而部分學生覺得五十元能買五個文具盒、兩個筆記本、兩本圖書和五支鉛筆,這種復雜的購物方案也表現了小學生的嚴密思維邏輯。最后教師應總結小學生的答案,使他們可以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限制于一種,能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只要合理正確,就都可以作為最終答案。這樣學生在后續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就可以自覺主動地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在持續鍛煉中,小學生就會把多樣化的解題思維轉變成自己的思維,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和學生的關系進行了重新定位,在課堂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是主導者,所以教師應積極維護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在授課活動中,教師要給小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不斷引導和發展他們各種思維能力,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防止通過灌輸式的方式給學生直接傳授知識,而應該進行適當引導,讓他們自覺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尋找到更多更新的解題方式和思路,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例如,教師在講解“平行四邊形”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可以讓小學生利用各種思路來描繪平行四邊形,不但能把它當作2個三角形,還能把它當作通過長方形延伸后得到的圖形,或是從不同角度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以此保證他們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就算是教授比較簡單的問題,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解決。又或者在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解決30×8這道題,雖然對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可以利用列豎式獲得答案,但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利用更容易的方式直接得到答案,通過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找出更加簡單的計算方式,分解當中的8,列出30×2×4、30×2×2×2等,不但能縮短計算時間,還可以更好地培養他們多樣化的解題思維,教師還可以通過類似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競賽的形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正確答案,這樣就可以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培養小學生的多樣化數學思維。CBA2E9D1-1A87-476B-BD87-B1A5CC4A17F9
(三)重視開發新的解題方法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要求教師積極創新以往的課堂教學,加強授課活動的主動性,讓小學生能自覺地思考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在實際講解“運算定律”這一知識點的過程中,要講到加法與乘法的交換律、分配律和結合律等運算定律,教師應讓小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學習這些知識的目的,因為這些知識和以前學過的加減法運算具有密切聯系,所以教師應讓小學生單獨學習這部分知識,他們在自主學習期間,會發現在兩個數相加的時候,交換其前后位置,不會改變計算結果,這屬于一種較為簡單的運算規律,部分學生會對此產生疑問,這時教師就可以再引導他們對運算定律的作用進行自主探究,在使用運算定律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學生會發現對部分問題能將結合律和交換律進行結合使用,這樣就會使問題變得更加簡單,從而使學習難度下降,在解決復雜的乘法和加法問題的時候,還能利用交換律來檢驗已經獲得的結果,以此保證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在教學活動的開展全程,教師只需在小學生出現疑問的時候進行合理引導,他們就能利用自主探究的方式來解決數學問題。學生在現有的計算法則上學習運算定律之后,在面對復雜運算問題的時候,能改變乘數和加數的順序來獲得正確的答案,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
(四)轉變教學觀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教學的教育理念會對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效果和水平產生直接影響,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順應社會發展趨勢,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轉變老舊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在授課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利用諸多有效的方式調動他們的學習動力和探索欲望。在授課活動中教師應多鼓勵小學生,使他們在牢牢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持續探究更多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并且學會舉一反三,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方法和思維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在講解“圓”相關的數學知識時,可以讓學生先自主預習圓的面積、周長計算等知識,在此前提下,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思考和解答這些知識內容;在計算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裁剪圓形,把它分成很多大小均等的三角形,然后拼接成相似的梯形、三角形等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又或者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生活中一些物體是圓形,如果汽車的車輪是其他形狀會如何?這樣不但能積極有效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促使他們的思維更加豐富,切實提高其學習效果。
(五)充分解讀教材,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
教師在實際開展數學授課活動的時候,必須要充分解讀數學教材,并深刻體會當中的內容,另外還要牢牢把握住重點教學內容,同時結合這些重點內容開展教學活動,還應充分掌握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程度,只有這樣才可以切實做到因材施教,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全面培養小學生,持續加強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與創新能力。利用這種方式,能對數學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從而提升解題多樣化教學的效果與質量。在實際進行授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全面掌握所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程度,以此有針對性的提高他們多樣化的解題的思路以及能力,同時與他們的具體狀況進行充分結合,采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周長”這一知識的時候,對長方形周長的計算,一些學生會通過“(長+寬)×2”的思路進行計算,還有的學生會使用“長×2+寬×2”的思路和方式。因此,教師要充分遵守每個學生的思維發展特征,對他們之間的差異性應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另外,教師可以詳細講解每個學生使用的解題方式,從而讓他們對各種解題方式都有全面的了解。
(六)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應積極轉變課堂提問的形式,調動小學生的熱情,提出各種巧妙的數學問題,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從而引導他們自覺探究問題。這種方法能提高小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在教師解答問題的時候,學生能快速做出反應,跟上教學的思路和進度。下次再碰到類似問題時,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思維進行獨立探究,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發散性思維。例如,在學習“倍數”這節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比如在講臺上放七瓶飲料,左邊三瓶,右邊四瓶,然后教師手里還剩二十瓶飲料,如何飲料才可以確保左邊是右邊的兩倍。教師利用與生活實際貼近的案例進行教學,就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自主地結合所學知識認真思考數學問題,而教師要做的就是鼓勵他們積極進行合作探究,在合作學習期間,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拓展。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掌握多樣化的解決問題方式是新課標對小學數學提出的全新要求,教師要想切實加強小學生處理問題的多樣化思維和能力,就必須要及時改變教學模式,應通過靈活巧妙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結合學生的具體狀態及時調整授課方法,在課后時間也應與學生充分交流,切實將小學生當作教學工作中的主體。在實際開展授課活動的時候,教師應重視學生的主體經驗對學習成果的作用,并且根據他們的實際生活經驗,幫助他們更加充分地理解數學知識。另外,在進行授課活動的時候,教師應意識到培養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小學生友好相處,充分掌握他們的興趣愛好,結合他們喜歡的事情開展授課活動,牢牢抓住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將其與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結合,從而幫助小學生更加輕松地掌握數學知識。
(宋行軍)CBA2E9D1-1A87-476B-BD87-B1A5CC4A17F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