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婷 袁漢雄
家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家長學校是實施家長教育的場所。我國家長教育歷來是以家規、家訓、家書為載體的傳統模式,對未成年人的家長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的家庭教育指導,最早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直至如今,我國家長學校的創建仍面臨不少困難。東城實驗小學立足于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家長的實際狀況,創辦了本土特色化的家長學校,用傳統文化引航,共創良性生態圈,以“共讀·共識·共育”為辦學理念,全面開展家長學校學習活動,打破困局得以新生。
一、家長學校辦學困境分析
首先,生產方式的變革使得家長參與家長教育的意識淡薄、家長角色逐漸弱化。
中國人歷來就有家國情懷,倡導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構建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文化形態。隨著社會的進步與變遷,學校教育的出現使教育的權力更多地從家庭轉移到了學校,而從教育目的的演變歷程來看,教育目的受社會生產方式的制約。家長們迷失在道德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道路上,造成舍本逐末的教育選擇。而知識層面的教育責任歸屬理所當然在學校,受此思想的影響,家長角色逐漸弱化,而家長參與教育的意識也就相對淡薄。
其次,家長教育缺乏專家引領,缺少操作性強的模式和方法支持。
新生的教育主體(家長),大多為80后、90后,他們接受學校教育的時段正好處在文化斷層的年代,本身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嚴重欠缺,對家教、家風及成長的規律缺乏研究,自然也就難以形成操作性強的模式與方法。而家長學校的教師需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尊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同時還要具備復合性的指導能力,有豐富的個案分析能力及經驗。而我國家長學校的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具備專業素養的家庭教育專家來支持家長學校的建設。
如何走出困境,提高家長學校的辦學質量?
東莞市東城實驗小學的做法是通過課題“用傳統文化思想精髓指導教育者教學行為的實踐研究”明其“道”,樹其“形”,利其“器”,最終形成良性教育生態圈,為家長學校的建設保駕護航。
二、明其“道”——傳統文化引航,共創良性生態圈
東莞市東城實驗小學是街道首開先河創辦的“東莞市第二所辦學模式改革試點校”,同時,也是一所處在城鄉結合地帶的學校。
為了提升辦學品質,構建多維教育網絡,東莞市東城實驗小學成立了以“幫助家長形成正確育兒觀,理智科學育兒,形成家、校、社三位一體教育體系”為目標,以“宣傳教育政策,喚醒家教意識,更新家教理念,傳播家教方法”為宗旨;以“共讀·共識·共育”為辦學理念的家長學校。
華夏幾千年,沉淀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的智慧。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相比,講究環境、講究傳承、講究終身教育。傳統的家庭有家譜、家風、家規、家訓,世代傳承,這些是一個家族文化的根,是一個民族的魂。而現代家庭家族規模逐漸變小,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家族觀念淡薄,缺少良好家風的創建與傳承。
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也為教育者實施有效教育提供了無限的智慧。而以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為“燃點”來指導家庭教育是順“道”而為之的途徑。萬物存在的根是“道”,“道”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源與本性。關注“道”可以觸發我們看不見的天地力量,帶來與思想吻合的生命改變。只有我們的身心和諧了,才有能力和諧家庭、和諧社會,最終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的家庭文明新風尚。
(一)聞道——順“道”而為,無往而不利
我們通過多項活動號召學生、家長、教師共讀經典。讀經典能沖破思想的局限、升華人生的格局、挖掘問題的根源,有助于我們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學生、教師共讀《論語》,教師、家長共讀《道德經》,構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家庭教育指導方向。
教育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成功的教育是學生、家長、學校達成共同的認識后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深信在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的引領下,必將形成一個良性教育生態圈。
(二)勤行——用其光,復歸其明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中:“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用其光”,學用經典的過程就是不斷照見自我的過程。我們重新找回自我,那么就可以“復歸其明”了。
通過將傳統文化思想精髓和教育案例結合起來,發揮教育案例與教育教學實踐的優勢,尋找到傳統文化教育問題的切入口和研究路徑,從傳統文化思想精髓中推導出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和方法,著眼解決教育過程中出現的真實問題。
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家長們學習的態度與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積極、主動地參與家長學校的教育活動中來。
三、樹其“形”——制度先行,深謀遠慮地進行規劃
(一)完善組織架構
成立家長學校管理委員會,下設校長室、顧問團、家委會三個職能部門,分別負責組織領導全面工作、開發課程指導咨詢、監督宣傳引導共學。
(二)健全保障制度
將家長學校建設工作納入學校五年發展規劃,根據不同階段建設目標和要求做好每學期計劃、總結。
(三)培養和外聘師資
特聘校外專業教師擔任家庭教育指導師,同時,通過教師、家長共讀、教學隨筆、指導實錄、培訓研討等方式,培養一批優秀家庭指導教師和主動學習型家長,以一帶多,以點帶面。
(四)構建系列課程
辦好家長學校,完善、系統的課程體系是辦學的基礎。家長學校的課程內容不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要有完善的課程體系,既要有通識性的課程,又要有依照學生年齡特點階段性分布實施的分階課程。學校與專業機構聯合研發了“家庭教育培訓課程體系”,課程資源包括心理學和教育學相關課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關課程、傳統文化學習課程、學生發展狀況和需求調研工具、研究開發“幼小銜接系列微課”“寒暑假家長‘陪伴力”等課程;建設了“空中課堂”,滿足了不同學段的學生家長的不同需求。652E5DBE-9F6E-47D6-95F4-82D7315BAADC
四、利其“器”——積極“行動”,打造認同模式
認同模式是德國堯斯用語,本文所指的是,當身邊的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團隊里的所有人就更有勁地去做這件事。
那么,怎么才能打造認同模式呢?
(一)以“讀”為媒,轉化角色,牽手為伴
1.共讀是拉近距離的最好媒介。東城實驗小學委任校級家委會會長為校級家長共讀組長,創建家長學校共讀社團。以《共讀通識課程》為抓手,通過家庭教育專業書籍、隨筆心得、系統學習、音視頻課程、共讀指導、讀書會分享、訓練營打卡、公眾號推廣等方式,讓共讀成為家校共同學習的催化劑,拉近家校之間的距離,家長、教師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牽手為伴,同向而行。
2.轉化角色,從個人的被動領導到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班組建的共讀小組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活動委員、宣傳委員、學習委員齊心協力帶領家長共讀。在共讀活動中一批批積極主動學習的家長及教師不斷浮出水面,他們也逐漸成長為專業的家庭教育講師、家長學校講師團的中堅力量。
(二)以“會”聚心,凝聚合力
家長委員會在家長學校的建設過程中更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建校之初,學校就確定了家長深度參與學校建設的幾個主要途徑——駐校輪值、實踐活動、聯絡義工、家長沙龍等,確立了校級家委會工作的宗旨與目標:“共育、共建、共享、共贏、共創、共商、共成長”,提高家長在學校、班級管理中的參與度,支持、促進學校和班級的各項工作,促進學校、班級與家庭間的緊密聯系,健全和完善家校溝通機制,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協調統一,形成良好共育合力。
家委會這個組織具有凝聚功能,組織里的成員年齡相仿,目標一致,有著共同的話題,組織成員之間會有心心相印的“認同感”和息息相關的“命運感”。通過參與學校共建的活動,他們產生了對志愿工作崇高價值的“自豪感”和對組織同甘共苦的“歸宿感”。
這個組織具有輻射功能。正義的、良善的文化具有強烈的感染傳播力量,有時只需要一個人,一個核心人物、一個代表人物,就能帶動全體成員奮發向上。
(三)以“學”定教,因材施教
創建縱橫交錯、分層次、分階段的學習網絡。注重發揮優秀家長的引領作用,促進家長之間的互相影響。
每月開展“我是自然人”家長沙龍會,專家引領,同伴互學,幫助家長解決教育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個性問題。家長沙龍是通過家長志愿報名、班主任推薦的方式,利用晚上時間現場進行的。形式是先進行四十分鐘的主題講座、再由專家與家長面對面真誠溝通,當面提問,當場反饋。
教育關乎國家命運,關系國家未來,《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猶如一夜春風,為教育者指明了方向。國家、社會都對家長教育重視起來了,學校及社會汲取古代教育之精華,學習先進教育觀念,形成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體系,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才能真正結合起來,我國的教育必將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 黃銘釗652E5DBE-9F6E-47D6-95F4-82D7315BAA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