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高英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習作教學,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訓練,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一、在審題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力
審題是作文的第一步。指導學生學會審題,能夠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然而,學生常常拿到作文題目,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開始寫。對此,教師要強化學生的審題意識,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使其明確審題的任務,重視審題的方法。
首先,在三年級學生正式習作時,教師就要明確告知學生:作文審題很重要,不能拿到題目就寫。其次,每次習作教學中都安排審題環節,反復強調審題的重要性。再次,每次習作都要呈現審題的痕跡,可以在題目旁寫寫、畫畫,搞清楚“寫什么”和“怎么寫”,即明確習作內容和要求,形成思考的意識,在頭腦中構建起分析框架。最后,教師在習作課堂中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比如,圍繞題目,抓住重點詞……可以每節課滲透一種方法,也可以根據習作題材教給學生合適的方法。
二、在選材中培養學生的取舍力
一篇作文可以選擇的材料很多。在選擇合適材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取舍力。
(一)緊扣要求取舍
不符合要求的習作是離題的習作,因此選擇材料時必須緊扣要求,進行取舍。比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看圖畫,寫一寫》提供了圖片,提出了要求:“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的動作分別是怎樣的?可能說了哪些話?”根據這些要求,這次習作要重點寫圖片中人物的一言一行,而其他內容比如天氣、環境等可以不寫或者少寫,不應該成為本次習作的重點。
(二)緊扣主題取舍
所謂主題,是指作者在文章中通過各種材料所表達的中心意思,體現作者的主要意圖。習作應該圍繞主題展開。比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那一刻,我長大了》的主題是“成長就在一瞬間,心靈的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所以,習作時不應選擇“長高了、發育了”這一類材料,而應該選擇那些促進自身心靈成長的事件,尤其要選擇最熟悉的材料來寫,這樣才有話可說,才有真情實感。
三、在撰寫中培養學生的調節力
學生撰寫習作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調整自己思路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調節力。
(一)緊扣目標調節
習作目標要貫穿始終。教師要不斷提醒學生:有沒有緊扣目標寫?有沒有偏離?可以在大屏幕上直接出示目標,也可以把目標打印在作文紙上,人手一份。寫的時候要讀讀目標,寫完之后更要讀讀目標。學生在目標的引領下進行撰寫,一旦發現偏離,能進行自我矯正。
(二)圍繞問題調節
學生習作時會存在共性問題。教師可先分析可能存在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在撰寫的過程中避開這些問題。比如,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習作《變形記》容易被學生寫成童話。在審題的過程中,教師就明確指出:變形變的是實際存在的事物,所以我們不能變成孫悟空、豬八戒等虛擬人物,經歷的事情也要具有合理性,不能寫成童話。在學生寫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問:“你變成了什么?”“你有沒有經歷一些匪夷所思的事?”然后學生不斷調整習作內容,情節從“借助超能力脫險”變成描寫看到、聽到、感受到什么,尊重現實生活。
(三)借助提綱調節
構思單其實是寫作提綱。借助構思單寫,能解決離題、不知寫什么等問題,而且在習作過程中能起到調節的作用。比如,教學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漫畫”老師》時,可以出示這樣一張構思單(如表1)。
學生填完之后,緊扣構思單展開習作,并及時調整內容。
四、在講評中培養學生的反思力
習作完成后,教師在講評的過程中,要引領學生抓住目標、借助例文、根據評價展開思考,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一)圍繞目標進行反思
習作目標要轉化成評價標準,用學生可以接受的語言進行表述,然后指導學生進行評價思考。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形形色色的人》的教學目標為:(1)能選擇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2)能從語言、動作、神態等角度進行具體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凸顯人物特點。然后在習作講評的過程中,該目標轉化為評價標準:(1)典型事例能突出人物特點。(40分)(2)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能突出人物特點。(40分)(3)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比較具體、生動。(20分)教師讓學生根據這個標準給自己打分,再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打分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我反思的過程。
(二)利用范文進行反思
借助范文進行反思,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跟別人的差距。呈現范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如下反思:“你覺得你寫得比較好的地方在哪里?”“你覺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在哪里?”“你打算怎么修改這些不足?”這樣能讓學生的反思有據可依。
五、在修改中培養學生的邏輯力
修改習作的目的是改掉缺陷,凸顯優點,讓習作更完善。教師在習作修改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力。比如,有些文章選材重復,前后內容不連貫。學生在修改的過程中,要樹立全局意識,反復思考,注重整篇文章的邏輯性,使其更精練。有的文章沒有明顯的問題,通過修改可以進一步凸顯特點,深化主題。
展開多方評價,可以豐富評價內容,特別是同伴評價,更易被學生接受。學生修改習作時,可以把合理的建議融入習作。比如,有個學生寫《變形記》,寫自己變成了一枚硬幣,流落到了包子鋪和小店。教師覺得內容不夠豐富,建議再增加一個環節:流落到了公交車上。這個學生聽取了修改意見,增加了故事情節。習作內容如下:硬幣流落到了包子鋪,看到了人們對糧食的愛護;流落到了小店,看到了人們對弱小的愛護;流落到了公交車上,看到了人們對老人的尊重。如此,主題突出,修改的部分跟原來的內容邏輯一致,很和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提升了邏輯能力。
作文是一項非常復雜的過程。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教師都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外國語學校 ? 315700)3378F8DE-674F-4165-AA23-F0974955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