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摘 ? 要】體會情感是古詩教學中一個繞不開的重要話題。教師需要依據學情和古詩特點,以情感話題的建構為基點,以情感脈絡為索引,設計合理的情感體驗路徑,遴選適恰的教學策略,有層次地推進古詩學習過程,引領學生走近古詩,走近詩人,體驗詩中蘊含之真情,觸摸詩人沉沉的情思。
【關鍵詞】古詩;情感體驗;統編教材
古詩是詩人表達情感、抒發思緒的載體。因此,體會情感是古詩教學中一個繞不開的重要話題。要讓學生真正讀好、讀懂、讀深古詩,教師需要依據學情和古詩特點,設計合理的情感體驗路徑,遴選適恰的教學策略,有層次地推進古詩學習過程。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以下簡稱《聞》)是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中的一首古詩。詩人緊緊扣住內心的喜悅,將聽聞喜訊時的舉止、神態、心理活動加以凸顯。滿滿的人情味,濃濃的思鄉情,加上高超的藝術手法,成就了這篇不朽的杰作。該詩與《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起構筑了本單元的情感基調——對家國深沉、濃烈的愛。現以《聞》為例,談談古詩教學中如何以情感話題的建構為基點,以情感脈絡為索引,引領學生走近古詩,走近詩人,體驗詩中蘊含之真情,觸摸詩人沉沉的情思。
一、論世識人,知“情”之所起
《聞》不同于一般的寫景詠物詩。不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不知道詩人的生平經歷,是不可能深入體悟詩中所提“喜訊”帶給詩人的強烈沖擊的。《孟子·萬章下》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因此,教學中通過初步的整體誦讀感知,了解大意后,要牢牢鎖定詩歌的情感聚焦點——喜。但僅僅聚焦還不夠,教師需要提供精選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明白為何這“喜”是欲狂之喜。教學過程如下——
1.把握大意,凸顯情感。
(1)導入:通過預習,我們已大致了解這首律詩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誰能指著地圖來說一說?
追問:這些信息可以從詩的哪些地方找到?(詩題、首句)
小結:首句點題,強調消息來得“突然”。(板書“忽傳”)
(2)詩人客居梓州,忽然聽說叛軍潰敗的好消息,心情是喜悅的。這樣的喜悅之情噴涌、翻滾而出,藏也藏不住!(板書“喜”并畫心潮圖)
2.提供資料,答疑解惑。
◇首聯: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1)提問:從哪個細節能感受到詩人的喜悅?(板書“淚滿衣裳”)
(2)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當時的情景。
(3)思考:為什么聽到戰亂結束的消息,詩人會激動得淚滿衣裳?(觀看“安史之亂”視頻及文字資料,如圖1)
(4)用一個詞概括杜甫的生活:顛沛流離/飽經風霜/窮困潦倒。
(5)提問:誰能讀出詩人的心情?(點評重點:“忽”,強調意外之喜;“滿”,包含無盡心酸、苦楚。)
首聯交代了詩人情感迸發的緣由和聽聞薊北收復時的第一反應。這里的“涕淚”有基于往日苦難的悲傷,但更多的是苦盡甘來的歡喜!詩中只表現了“喜極而泣”,對“喜極而泣”的原因未加解釋,這就需要對這一情緒反應背后的深層原因作探究。相關視頻及文字資料就顯得尤為重要,對理解詩人情感可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二、探象明意,曉“情”之所蹤
古詩中的意象,指某一客觀事物因投射了詩人的主觀情意而成為此種情意的代言。讀古詩需讀懂意象,感悟其所含之情。而《聞》中的象不單指意象,還包括人物形象。因為詩人在表現“狂喜”之情緒時,除了運用“白日”“青春”“酒”等典型意象外,還對人物的神態、動作等進行描摹。所以,教學中要兼顧寓意之物象和生動之人象,并以此為蹤跡解讀情感,深度體悟詩人“欲狂之喜”的具體表現。
1.小組合作,選聯學習。
提供資源單(如圖2),根據需要選擇使用。
2.隨機指導。
◇頷聯: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1)找出“喜”的細節。
“愁何在”:家人苦盡甘來。“漫卷”:詩人忘乎所以。“狂”:詩人高興到了極點。
(2)描述畫面:依據資源單,想象并描述“喜”的場景。
如今喜訊傳來,杜甫一家喜上眉梢。只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展開具體描寫。如杜甫胡亂地卷起書本,激動得走來走去,口中重復著:“太好了!太好了!天佑大唐,天佑百姓啊!”
◇頸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1)找出“喜”的細節。
“放歌”“縱酒”:美好的事件。“白日”“青春”:美好的日子。“好”:直接表達年紀大了,早就盼望著回到家鄉,終于可以實現這個愿望了。
(2)描述畫面:如,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杜甫一邊唱著歌一邊喝著酒,回故鄉去。又如,山花爛漫的春天,杜甫一家回故鄉。他笑瞇瞇地喝著酒,喝了一杯又一杯,還時不時地高聲歌唱。
(3)有感情誦讀。
①酒中寄托著詩人濃郁的情感。小組合作學習時我們已體會了其他詩人的酒中情。引讀詩句(如圖3)。
②杜甫的酒又是怎樣的酒?(開心、快樂、喜悅、美妙……)
③引讀:美好的時節里,一邊唱歌一邊喝酒,真是酣暢淋漓,讀。
頸聯、頷聯、尾聯都是“喜”的具體表現。頷聯極為生動地刻畫了情感生發遞進的第二階段——“愁”盡“喜”至,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細描表現“喜”。頸聯是狂喜之后的暢想。何以為慶?唯有縱酒!何以為樂?唯有還鄉!通過典型意象的運用訴說“喜”。尾聯以浪漫想象為全詩的情感做了一個圓滿的總結,以“從”“穿”“下”“向”四個靈動、貼切的動詞,將遙遠、艱險的歸途變得輕松流暢,氣勢浩蕩。各聯表現內容不同,故選擇的教學策略不同。可以想象場景,豐富場景,描繪場景;可以對經典意象“酒”借詩做解讀,通過對酒之含情、多情這一文化現象的了解和感知,進一步領會詩人飲酒的情緒、情調和情味;可以更換、比較關鍵動詞,感受詩人字字精準的筆力。FE64904E-36A2-49BE-A61A-D83A6799CCC0
三、互文聯讀,解“情”之所系
教學中若只精讀細品《聞》一首詩,學生對于杜甫的拳拳愛國情、切切思鄉意并不能有太深的感悟和體味。對“安史之亂”這一特定歷史事件之下杜甫的代表作加以甄選,以不同風格的作品來加強、烘托《聞》一詩所表達的“喜”,既回溯國家動蕩之下詩人的悲慘生活,又對該詩被冠以“杜甫生平第一快詩”作感性認知。
1.悲喜對比,理解詩人。
(1)提問:這首詩被譽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這個“快”,就是快樂、快意,這是為何?一起來看看詩人在安史之亂中創作的《春望》《月夜憶舍弟》。自由讀,想一想,可以從哪些字、哪些句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
(2)交流:“恨”的是國都淪陷、音信全無、身體衰敗;“悲”的是遠離家鄉、親人分離。
2.結合書法作品(草書),再讀全詩,體會非同一般的“喜”。
至此,本節課依循“喜從何來”“喜在何處”鋪設路徑,已然完成了教學任務。可不可以再前行一步?讓詩人之命運與家國之命運息息相關、休戚與共的緊密關系得到進一步的彰顯和昭示呢?可再作一次拓展聯讀。
1.是否真如杜甫所愿“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呢?再來看杜甫在安史之亂結束后的第五年寫的《登岳陽樓》,特別關注詩的后半部分(如圖4)。
2.回過頭來看當初的“喜”,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喜中帶著悲傷;喜中透著無奈;喜中含著凄涼)
3.回顧生平,詩意評價:他有詩人情懷,更有慈悲心腸。他用筆記錄史實,書寫情意。他就是詩圣杜甫。
4.《聞》以其深沉的愛國情懷、真切的人物刻畫時時扣響人們的心靈,聽——(播放歌曲)
對于學生而言,僅通過一首詩就想要全面地了解詩人,無異于天方夜譚。要想對作者有一定深度的了解乃至理解,需要讀其更多的作品,尤其是同一歷史時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過串聯作品、品讀言語的方式,學生對詩人的詩風、詩品,詩中所寄托的情懷、心志有了進一步的認知,能更為全面地進行解析。
綜上,通過借助注釋、學習單,展開想象,描述場景等方式,學生識人論世、探象明意、互文聯讀,充分理解詩人“喜”從何來、在何處、往何去的情感路程,完成了與詩人的情感共鳴,對詩人情系家國、思歸故里的高潔情懷更加感佩和景仰,圓滿達成本單元的核心目標。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育研究院 ? 310005)FE64904E-36A2-49BE-A61A-D83A6799CC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