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 徐蕾
摘 要:百年黨史蘊含的新時代關鍵詞中,“中國”“人民”與中國共產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共產黨為解決歷史性課題而生、為中國獨立自強而奮斗、以民族復興為己任,中國共產黨源自人民,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從使命、信仰和革命三個維度解讀百年黨史。進入新時代,需要我們明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做到以史為鑒,實現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把握政治方向,開創未來。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新時代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D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4-0062-04
恩格斯曾講過“歷史就是我們的全部”。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圍繞“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主題把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深刻總結為“九個必須”。共產黨人一貫重視對于黨史的研究,重視在歷史中進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也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基本遵循。
一、探究百年黨史蘊含的新時代關鍵詞
《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一書中,“中國”出現了1 237次,“人民”出現了1 116次,這是出現頻率最多的兩個詞。為什么這兩個詞總是頻繁地被提起,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探究,可以作為探究百年黨史蘊含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關鍵詞。
(一)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的關系
1.中國共產黨為解決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歷史性課題而生。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中國大門,也讓中國的民眾從妄自尊大的天朝上國夢境中驚醒。然而鴉片戰爭之后中國人用了近八十年的時間也沒有找到真正從根本上變革中國的道路,君主立憲失敗,民主共和失敗,中國人民深陷地方割據、軍閥混戰的困苦之中,歷史將向何處去?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國內群情激奮,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這場以愛國為核心的群眾運動和政治運動,不僅推動了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也促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向馬克思主義靠攏,新文化運動陣營出現裂變。同時,他們通過研究俄國十月革命以及在中國的實踐逐漸認識到,要想用馬克思主義徹底改造中國、解放中國,就必須建立一個無產階級政黨。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以后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的命運緊緊相連,救亡圖存的歷史課題落在中國共產黨的肩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戰28年,中國終于走出漫漫長夜。可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具有歷史必然性,在帶領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中,實現了破題。
2.中國共產黨為中國獨立自強而奮斗。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主權完整遭到嚴重破壞,民族喪失獨立性,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迫。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便將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在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高高舉起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旗幟,領導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為中國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奠定基礎。社會主義探索時期,中國共產黨制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奠定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中央做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為中國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同樣需要自立自強,化解西方的圍堵,應對風險挑戰,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的基礎上開啟新征程。
3.中國共產黨以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為己任。新中國成立為民族復興提供根本前提,對社會主義的初步探索,引領中國走上復興之路。面對一窮二白的現狀,新中國不斷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實踐,取得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民族復興踏上了新征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總路線,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再到如今的“五位一體”的發展過程,這些都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視與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而這所有的一切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國共產黨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00年中實現現代化的階梯式發展戰略,從鄧小平時期的“三步走”戰略安排到如今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兩步走”戰略,積小勝為大勝,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二)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的關系
1.中國共產黨源自人民,植根人民。我們的黨員來源于人民,是人民造就了中國共產黨。截至2021年6月,中國共產黨共有9 514.8萬名黨員,黨員隊伍覆蓋面廣,職業多樣。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群眾是“土地”,共產黨人是“種子”,要在土地中生根發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不同階段,中國共產黨通過制定正確的土地革命政策和頒布法令,使廣大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得到廣大群眾的積極響應與擁護,人民群眾自愿參軍入伍,軍隊規模不斷壯大,我們黨的力量也在不斷增強。無論戰爭多么殘酷,中國共產黨從未懼怕與退縮。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不斷奮斗,黨才能在如此極端惡劣的社會條件下生存、發展、壯大起來。中國共產黨的全部歷史業已證明:服務于人民的真正需要,還是脫離人民、違背人民的意愿,這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2.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心連心。“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牢記心中。建立新政權實現人民解放、大力發展經濟,努力實現人民富裕,努力提升綜合國力保障人民安全等,這一切奮斗都只是為了人民能過上更好的日子,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面臨多大困難,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永不動搖。
3.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2]。中國人民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哺育下,造就了偉大創造精神、夢想精神、奮斗精神和團結精神。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歷史的每一項成果都“凝聚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浸透著中國人的辛勤汗水,蘊含著中國人的巨大犧牲”[3]。毛澤東同志曾說,群眾是“水”,共產黨是“魚”,正是因為對人民群眾的充分信任,才對戰爭和革命前途充滿信心。解放戰爭時期,華東、中原、冀魯豫、華中四個解放區共出動民工543萬人,共運送近1 500萬噸彈藥、9.6億斤糧食等軍需物資到前線。有了人民不遺余力的支持,我們黨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勝利,最終建立新中國。有了人民的信任與支持,我們黨才得以緊緊依靠人民創造偉大事業、克服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FCC6E955-0242-4FBA-B460-20FB89E63374
2021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勝利收官,離不開黨的領導,更離不開人民的艱苦奮斗。新冠肺炎疫情雖短暫地阻礙了我們經濟的發展,卻未曾阻擋住中國人民團結一致的民族凝聚力,全國各族人民在巨大災難面前毫不畏懼,以各種方式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力量,源源不斷地為抗擊疫情斗爭注入強心劑。中國夢的實現同樣也要依靠中國人民。進入新時代,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們黨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而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又需要依靠人民才能實現,要依靠億萬人民的創造與智慧才能夠實現。
可見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引領“中國”和服務“人民”,就是一部黨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奮斗的歷史,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論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論述中對百年黨史所進行的深刻詮釋。
二、百年歷程中解碼新時代關鍵詞的三個維度
作為新時代關鍵詞的“中國”和“人民”,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程中是如何實現演進的呢?這種演進與中國共產黨在歷史的大趨勢中準確把握自身的歷史使命,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敢于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并引領社會革命是分不開的。歷史和人民之所以會選擇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之所以能不負中國、不負人民,具體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認識。
(一)使命:把握黨的歷史發展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自覺擔負使命、時刻牢記使命、聚力完成使命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是什么?成立之初的目的是什么?百年前中國的進步分子所面對的時代課題是救亡圖存,改造中國。怎么改造?走西方的道路,在嘗試過當時西方國家各種關于社會運動的學說和方案均告失敗后,他們意識到僅靠照搬西方模式、僅僅依靠精英階層無法真正實現救亡圖存。“中國將向何處去”成為中國有志之士苦苦尋求答案的問題。在這期間馬克思主義也隨著各類思潮進入中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給中國人帶來一聲驚雷,從此中國社會舊貌換新顏。當一種關注無產階級革命和解放的學說,能夠成功指導工人運動實踐時,證明這種理論是革命的、科學的理論。面對積貧積弱、軍閥混戰的舊中國,中國共產黨開始在北京孕育、在上海奠基,并最終在嘉興南湖的一艘紅船上誕生。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就是依靠無產階級與勞動人民實現救亡圖存和民族復興,用新時代的話語體系講,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也是百年黨史的主題主線。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的百年歷史征程中,經歷無數坎坷,但革命初心百年未變。
把握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進程中所包含的奮斗史、理論發展史、自身建設史中的政治大局是百年黨史的主流本質。如果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在政治上“站起來”,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標志著在軍事上“站起來”,那么“兩彈一星”的成功實驗則標志著中國在國家安全上“站起來”。改革開放以站起來為基礎使中國實現了富起來,更是強起來的基礎。進入新時代,中國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戰略目標,開啟向強國時代邁進的新階段,中國共產黨要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偉大復興,依然需要自覺擔負使命、時刻牢記使命、聚力完成使命的。
(二)信仰: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
信仰是指引中國共產黨前行的明燈。共產黨信仰的核心就是堅定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堅定“四個自信”,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1954年,毛澤東同志曾說過:“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我們正在前進”[4]。這個信心就是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共產主義的理想,鼓舞和激發全國上下建設國家的豪情壯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沒有馬克思信仰、共產主義理想,就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5]。
中國是如何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歷經磨難百煉成鋼發展到今天的呢?就是依托信仰的力量,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治國理政發展戰略,采用“階梯式”的發展路徑,一屆接著一屆辦、一代接著一代干,不斷通過獨立自主的發展積累強大的物質財富,為實現信仰和理想奠定更堅實的經濟基礎。
(三)革命:以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
1858年,馬克思在其《鴉片貿易史》一文中寫道:“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于現狀,由于被強力排斥于世界聯系的體系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于要在這樣一場殊死的決斗中死去”[6]。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使近代中國在與西方工業強國的競爭中敗下陣來,被列強凌辱和瓜分。
作為百年大黨,如何在當今百年未有之變局下,贏得國際競爭的戰略主動呢?不能安于現狀,要有防范危機的意識和化解危機的能力,居安思危,不斷增強自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制定正確的策略,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同時還要將黨的生機活力保持下去,繼往開來,成就偉業。如何永葆黨的生機活力呢?那就要在順應百年變局大勢中加強黨的建設,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如何實現?從毛澤東時期的延安整風運動到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的反腐敗斗爭,我們黨為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向來都是重拳出擊,未有絲毫猶豫。要堅持實事求是看待黨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提高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在實現自我變革的基礎上引領偉大社會革命。
三、新時代關鍵詞是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密鑰
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之時,如何進一步深刻把握“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關系呢?
(一)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7]。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革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雖然在中國革命實踐的過程中曾出現右傾機會主義和“左”傾盲動主義、冒險主義以及教條主義等錯誤,但我們黨在革命實踐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努力改正錯誤,并最終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結合中國國情,領導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建立了新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FCC6E955-0242-4FBA-B460-20FB89E63374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帶領中國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引領中國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征程,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理論,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因此在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讓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繼續照耀我們的前行之路。
(二)以史為鑒,實現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意義重大。毛澤東同志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8]。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我們要認真回顧走過的路,不能忘記來時的路,繼續走好前行的路”[9]。那么現階段的黨史學習教育就是“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1.明理,即在梳理和認識歷史發展與實踐基礎上把握規律。所謂“理”就是規律,即中國共產黨“能”的規律、馬克思主義“行”的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的規律,通過學習黨的百年歷史來總結和把握規律。具體包括中國共產黨的建設規律、馬克思主義基本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次理論飛躍等。因此,要以黨史學習教育為重點,開展四史教育,才能在梳理和認識歷史脈絡發展與實踐基礎上把握規律。
2.增信,來自發展進程中的精神譜系的匯聚。信仰從何而來?來自一種精神上的凝結。毛澤東同志總結抗美援朝的勝利之道時說: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所謂“氣”就是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進模范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歷史演進中,以實踐傳承、豐富和發展偉大建黨精神,不斷將共產黨的紅色傳統、紅色基因淬煉成金,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10],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就是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興國之魂。鄧小平同志也曾講過:“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11]。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內化為精神品格后,還要外化于政治上的自覺以及行動擔當的自覺,使精神譜系精神力量能夠不斷迭代與傳承。
3.崇德,要從黨的百年歷史中汲取道德力量。大力倡導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道德修為,錘煉政治品格,強化政德建設,營造全社會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教育引導全黨從黨史中汲取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匯聚磅礴精神力量的應有之義。黨的百年歷史,涌現了一大批先鋒模范人物,為黨和國家人民不惜奉獻生命,以自己的犧牲為人民帶來幸福生活。我們學習黨史,就是要學習這些先鋒模范人物堅定跟黨走的理想信念,學習他們為民造福、“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精神境界,堅持人民立場;學習他們嚴于律己的偉大品格,自覺將個人追求和人生價值的實現融入為黨和人民事業的奮斗之中。從黨在百年歷史中所形成和傳承下來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中汲取道德力量,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從黨的百年歷程中感悟一代代共產黨人對黨忠誠的大德,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從黨的非凡歷史中感受一代代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為民造福的公德;從黨的百年歷程中涌現出的一個個先鋒模范人物中感悟并崇尚他們嚴于修身律己,嚴格家教家風的偉大品格。
4.力行,學習黨史最終要運用到實踐中,要與工作相結合。學史力行是明理、增信、崇德的歸宿與落腳點。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如何落實?在實踐群眾路線的基礎上“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1]。黨員干部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人民至上,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黨員干部從群眾中來,更應走到群眾中去,知群眾“冷暖”、解群眾疑惑、供群眾需求,像過年過節走親訪友一樣走訪群眾,人民群眾的支持和信任,就是黨員干部的工作最好的“答卷”。
(三)把握政治方向,開創未來
立足新發展階段,面對百年黨史的新時代關鍵詞帶給我們的啟示,通過黨史學習教育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目標的實現指明了方向,育先機,那么如何謀劃未來之路呢?就要“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十四五”開好局。
1.悟思想,繼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新時代在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要從引領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所進行的偉大實踐中,繼續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歷史告訴我們,黨的每一次理論上的創新,都會迎來黨的事業的一次偉大飛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21世紀我們要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結合中國實際,豐富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化對黨的建設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推向前進。
2.辦實事,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廣大黨員干部要進一步深化對黨的性質宗旨的認識,永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本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各項政策落實處,聚焦為民服務解難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質生活,對精神生活要求也隨之增加,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人民為之奮斗的目標,同樣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因此為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向往,我們黨就必須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努力辦實事,解決人民群眾最需要解決的難題、關心人民群眾,為民排憂解難,為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3.開新局,以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勇氣和擔當化解和防范重大風險挑戰。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要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昂揚姿態面向未來開新局。偉大斗爭是推進偉大事業的強大動力。進入新時代,我們黨要解決的是如何帶領中國人民強起來,開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局面。越是偉大事業,越要涉險灘、跨越越多艱難險阻,越是需要開拓創新。面對新發展階段存在的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中國共產黨人要有敢于斗爭、敢于擔當、敢于勝利的勇氣,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以偉大斗爭持續推進偉大事業,積極投身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代潮流之中。
四、結語
綜上所述,回首百年黨史,“中國”與“人民”成為黨的百年歷史中從未忘記、深刻于心的,推動黨不斷向前奮進、永葆青春活力的時代關鍵詞。時代在變,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卻從未改變。以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為方向的黨史學習教育中,中國共產黨必將以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為目標,帶領全國人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越走越遠,持續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偉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5.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400.
[5]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8]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400.
[9]習近平.在2021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2-11.
[10]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
[1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8.
收稿日期:2021-12-14
基金項目: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課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引領大學生制度自信的教學機制與實施路徑研究》(20VSZ073)
作者簡介:陳薇,碩士,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徐蕾,副教授,博士,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FCC6E955-0242-4FBA-B460-20FB89E6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