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科
摘? ? 要:文章以林業種苗為研究對象,發現對其進行科學培育以及現代化管理具有保證林木幼苗有效供給、推動林業產業穩定發展等方面的作用,采取了提高苗圃技術人員綜合素質、組建現代化團隊、加強資金支持等方面的措施,提出了林業種苗培育與管理的現代化方案,為林業種苗的有效供給提供依據。
關鍵詞:林業種苗;培育技術;管理工作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8-0109-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723.1? ? ? ?文獻標志碼:B
改革開放以來,在工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導致溫室效應日益嚴重,冰雹、颶風、沙塵暴、泥石流等惡劣天氣頻發。針對這種情況,黨的十九大提出“綠水青山即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戰略,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各地區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生態林建設工程得到迅速發展。作為生態林發展的基礎,林木幼苗的品質和數量對于推動林業產業的發展以及林業經濟的穩定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林業種苗的培育工作與林木種苗的管理工程,從而有效供給高品質的種苗,對于構建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推動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林業種苗培育技術的內涵
林業種苗培育技術是以林木育種學、林木栽培學、林木管理學等學科知識為基礎,通過合理運用生物基因技術、生物育種技術、人工智能技術(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3S技術(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以及大型拖拉機、現代化耕地犁、快速挖穴機、大型彌霧機等現代化設備,精細化管理林木幼苗的精選、種植以及撫育工作,為高端、優質的林木幼苗奠定堅實基礎[1]。
2 林木種苗科學培育的主要技術分析
2.1 制定科學的種苗培育方案
第一,適宜性原則。在林業調查規化設計、精準掌握該地區林業發展現狀(森林的覆蓋面積、森林生態系統內部林木的結構組成)的基礎上,根據該地區林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合理規化林木種苗培育的地址、育苗規模以及所培育林木幼苗的主要品種。第二,科技型原則。在林木種苗培育過程中,要及時引入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AI技術等現代化通訊技術,以及病蟲害智能監測設備、施藥無人機等高端設備,推進林業種苗培育的現代化進程[2]。
2.2 精選林木種子與種植前的準備工作
2.2.1 挑選優質林木種苗種子
第一,該地區的氣候特征(光照強度、日照時長、有效積溫、年降水量以及集中降水季節)、土壤土質,選擇環境適應性強、抗逆性強、抗病蟲能力強的林木品種進行播種,從而全面提高林木種子的發芽率,保證林木種苗出土的整齊度,為高品質林木幼苗的培育奠定基礎。第二,及時篩選種子,從而保證種子千粒重、飽滿度、品質達標。首先,針對籽粒較小的種子,可以通過風力選種或者漂洗選種的方法,及時清除種子中的雜質以及飽滿度不夠、品質較差的種子。其次,針對籽粒較大的種子,可以通過人工精選的方法,選取種皮完整、籽粒飽滿且未被病原微生物侵染的優質林木種子[3]。
2.2.2 科學催芽
第一,浸泡催芽法。首先,對于樹皮較厚的林木幼苗,一般選擇70~80 ℃的熱水進行反復多次的浸泡,剔除未膨脹的、不合格的林木幼苗種子;對于樹皮較薄的林木幼苗,一般選擇30~40 ℃的熱水,連續浸泡8~10 h;在常溫下晾曬2~3 d后,再進行播種作業。第二,苗床催芽法。在光照強度合適、溫濕度適宜的地區建立日光溫室,然后在日光溫室內建立苗床,在苗床底部、種子上部覆蓋農作物秸稈或塑料薄膜進行保溫控濕,定期實施苗床淋水、覆蓋草簾等,精準調控苗床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從而創造良好的環境進行催芽。
2.2.3 種子消毒與拌種
對林木種子進行消毒與拌種,可預防猝倒病、螻蛄、蠐螬等林木幼苗土傳病蟲害,其主要分為以下兩步。第一,消毒種子。依據林木種子的種類,采用紫外線照射、配制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種子等措施有效殺滅種子攜帶的病原微生物。第二,可采用11%精甲霜靈·咯菌腈·醚菌酯懸浮種衣劑按照300~500 mL/100 kg種子的比例進行拌種,或者16%辛硫磷·福美雙懸浮種衣劑按照1 500~2 000 mL/100 kg種子的比例進行拌種,從而有效預防林木土傳病蟲害。
2.3 科學選擇苗圃
苗木生長的基礎環境,營養物質以及水分的有效供給是苗木生長的關鍵,因此應從多方著手選擇苗圃位置和改良土壤土質。
2.3.1 合理規化苗圃的位置
應依據苗木種植的面積以及品種,合理規化苗圃的規模以及位置。優質苗圃應具有以下兩點基本屬性。第一,苗圃應具備地勢平坦、交通便利、陽光充足、灌溉與排水方便等基本特性,為種苗生長、運輸提供良好的環境。第二,土壤土質應具備輕質、疏松、儲蓄水分等基本特點,為種子的呼吸、萌發、出土創造良好的環境,避免土壤黏性過大,降低苗木種子的發芽率以及出土的整齊度[4]。
2.3.2 改良苗圃的土壤土質
為給苗木種子的出土及根系的發育創造良好環境,從以下兩方面改良苗圃的土壤土質。第一,播種前一年的夏末秋初,徹底清除苗圃的雜草,并借助大型拖拉機配合旋耕犁對土壤進行深耕,一來增加土壤通透性、釋放養分;二來利用霜凍、紫外線照射、機械損傷等措施有效殺滅靶標害蟲以及病原微生物。第二,在林木播種前,再次對土壤進行深耕、土塊碎化、平地作業,并借助土壤速測儀以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火焰光度計、pH計等實驗室儀器,檢測土壤墑情(溫濕度、pH值)、土壤結構以及有效成分,并合理施用腐熟農家肥、有機質、枯草芽孢桿菌和大量元素肥料(以N、P、K復合型肥料為主),優化升級土壤土質,增加種子與土壤的接觸面積,為提高種子的發芽率以及出土整齊度奠定基礎。6BD13610-48D2-49F9-B0C5-6DB481481EA6
2.4 科學播種
科學合理的播種是培育高品質、健壯林木幼苗的關鍵措施之一,其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第一, 合理的播種時間。要依據本地區的氣候特點,選擇合理的播種時間(以春季為主),能使林木幼苗期以及生長敏感期有效規避颶風、倒春寒、冰雹等惡劣天氣。第二, 合理的播種數量。依據種子的萌發率,合理規化播種數量,比如秦嶺冷杉的發芽率、出土率不足7%,其播種密度應在1.2 kg/667 m2以上。第三, 合理控制播種密度。依據林木幼苗的高度、莖稈粗度、樹冠茂密程度、出圃時間合理規化林木幼苗種植模式、種植行株距。第四, 合適的覆土厚度。覆土過厚不利于林木種子萌發出土,覆土過薄不利于固定林木幼苗根系,因此應依據土壤土質以及種子的基本屬性合理規化覆土厚度。一般而言,種皮越厚、土壤土質黏性越大,覆土較薄;種皮越薄、土壤土質黏性越低,覆土較厚。
2.5 林木幼苗的撫育與管理工作
2.5.1 科學灌溉技術
林木幼苗的生長離不開水分的補充,面對農業用水日益嚴峻的現狀,應從多方面著手滿足林木不同生長周期對于水資源的需求,主要有以下3點。第一,在相對干旱且降水相對集中的北方地區,可以在地勢較高的位置建立儲水庫,在降水季節儲水、旱季灌溉。第二,要合理建設排水溝渠,避免苗圃降水季節積水過多,抑制林木幼苗根系呼吸,造成根系腐爛。第三,圍繞林木幼苗根系附近,合理鋪設滴灌、微噴管道,從而滿足林木根系、枝干、枝條等不同生長部位對水分的需求[5]。
2.5.2 科學施肥技術
猶如人離不開食物,對林木進行科學施肥,滿足林木在不同生長周期對營養物質的需求,是保證林木茁壯生長、提高林木品質的關鍵。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第一, 在秋末冬初以及早春季節,注重合理應用腐殖酸、氮磷鉀復合肥、腐熟農家肥,保證林木幼苗可以安全越冬以及為春季嫩芽萌發提供所需的營養物質。第二, 應通過葉面噴施的措施及時補充Ca、Mg、Fe、Zn、Cu等微量元素,以保證所供給的營養物質科學性、合理性。第三,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使用緩釋肥、控釋肥等高端肥料,一來有效避免燒根現象,二來保證營養物質的持續供給。
2.5.3 病蟲害的科學防控
我國自進入WTO以來,林木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越來越頻發,在引入國外優良品種的同時,導致靶標害蟲、病原衛生對林木生態系統的破壞性越來越大。因此從多方面著手,做好林木幼苗病蟲害防治工作是保證其茁壯生長的關鍵。主要有以下6點。
第一, 精準監測林木幼苗病蟲害種類,科學預判發生趨勢。首先,針對美國白蛾、松墨天牛、舞毒蛾等地區檢疫性害蟲,可以通過懸掛含有昆蟲性信息素誘芯(一種靶標害蟲成蟲性成熟后分泌的吸引同種類異性昆蟲進行交配的微量化學物質)的誘捕裝置,對其進行實時監測,一旦發現,立即上報林業部門,由專業技術人員制定地區性綜合防控方案。其次,技術人員要定期對林木幼苗病蟲害種類以及田間病癥表現進行全面調查,配備顯微鏡、解剖鏡等實驗室設備。
第二, 物理防治技術主要是利用林木幼苗靶標害蟲的某些特性對其進行誘捕與防治。首先,利用斜紋夜蛾、金龜子等靶標害蟲的趨光性,通過懸掛特定頻率的黑光燈(保護有益生物)對其進行誘捕,降低交配、產卵的概率。其次,利用蚜蟲的趨色性,通過懸掛黃板的方法對其進行誘捕與防治。再次,利用地老虎、蠐螬等靶標害蟲趨味的特性,通過擺放糖醋液(糖∶醋∶酒∶水=3∶4∶2∶1)對其進行誘捕與防治。
第三,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通過噴施低毒、高效的生物農藥對病原微生物以及靶標害蟲進行防治。通過噴施阿泰靈(6%氨基寡糖素·極細鏈格孢激活蛋白可濕性粉劑)、5%香菇多糖水劑、24-表蕓苔素內酯可溶性液劑(有效成分含量為0.01%)等植物誘抗劑,提前激活林木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抗體。噴施10億PIB/mL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劑、8 000 IU/uL蘇云金桿菌懸浮劑、1.3%苦參堿水劑、1 000億活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等微生物活體農藥,對美國白蛾、松墨天牛、松毛蟲等害蟲進行有效防治。
第四, 天敵防治技術通過釋放捕食螨(捕食多種林木有害螨)、異色瓢蟲(捕食蚜蟲)、赤眼蜂(對多種靶標害蟲的卵進行寄生)等對多種有害昆蟲進行防治。
第五, 化學農藥技術是指在林木幼苗病蟲害發生后,借助無人機、大型彌霧機等現代化施藥設備,通過噴施化學農藥的方式進行防治,是現階段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化學農藥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點。首先,要選擇靶標性強、對有益生物以及天敵相對友好的化學農藥進行噴施。其次,輪換使用不同機理作用的化學農藥,避免抗藥性產生。
第六, 林業防治技術是現階段應用相對成熟的林木幼苗病蟲害防治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首先,及時摘除病枝病葉,及時拔除長勢較弱的林木幼苗,從而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源。其次,及時捕捉主干類害蟲,從而降低其危害性。
2.5.4 科學修剪與合理間伐
對林木進行科學修剪與合理間伐,調整苗木的生長密度,為林木幼苗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有效提高空間、陽光、水分等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提高單位面積高品質林木幼苗產出率。具體包括以下兩方面。第一, 以“修剪側枝與小枝,保留主干以及粗壯枝條”為基本準則,定期對林木幼苗進行修剪,為有效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應在傷口處涂抹多菌靈、百菌清以及植物生長激素。第二, 在早春時節,及時摘除部分側芽,確保主要的營養物質供給主干。
2.6 適時移栽
2.6.1 移栽時間要合理
依據林木的種類以及移栽地區的氣候特點,選擇樹齡合適、主干粗壯、樹皮完整、根系發達的林木幼苗,在合適的時間進行移栽(一般為氣候適宜的春天)。
2.6.2 加強林木幼苗的保護
依據移栽地點距離的遠近,確定在移栽前是否需要對林木進行澆水,與此同時,在苗木出土以及運輸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護樹皮、根系。6BD13610-48D2-49F9-B0C5-6DB481481EA6
3 林木種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3.1 資金匱乏
由于林木幼苗培育技術的資金回報周期較長且相對不穩定,部分地區不重視林木幼苗培育工作,不利于引進現代化技術、更新現代化設備以及引入高端人才,嚴重制約了林木幼苗種苗工作的現代化進程。
3.2 林木幼苗培育技術人員綜合素質較低
林木幼苗培育技術人員作為林木幼苗管理的主體,其綜合素質對于高品質林木幼苗的產出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F階段,部分林木幼苗的技術人員并未進行過專業的技術培訓,且存在年齡偏大、流動性強等方面的問題,對于現代化林木種苗育種技術、精準灌溉與科學施肥技術、病蟲害的綜合防控技術掌握不到位,不利于高品質林木幼苗的培育
4 推動林木種苗管理工作現代化進程的策略研究
4.1 提高苗圃技術人員綜合素質
可以采取以下兩個方面的措施,切實提升苗圃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第一,定期組織林木種苗培育專題講座,提升苗圃管理人員對于新型林木種苗培育技術與設備的應用能力。第二,借助抖音、微博、斗魚等新媒體手段宣傳林木種苗培育“小妙招”,提升其對于現代化林木種苗培育技術的了解與認知水平。
4.2 組建現代化團隊
現代化林木種苗培育技術指導團隊是保證林木種苗培育中各項植保技術可以有效落實的關鍵。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 各地區的農業部門,應通過設置專業崗位、提升福利待遇等方式,對植物保護人才、計算機人才、現代機械設備操作人才進行專項招聘,優化林木種苗培育技術推廣團隊的人員配備結構。第二, 要對林木種苗培育技術人員進行定期的專項培訓和考試,以培養其對現代化技術的掌握能力和服務為林的使命感。
4.3 加強資金支持
當地的林業部門應依據林木產業的實際現狀向財政局申請林木種苗培育專項資金,并通過低息貸款、購機補貼的方式,保證現代化技術與設備可以及時引入到林業種苗培育工作中,推動當地林業種苗培育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海霞.現代林業育苗栽培技術與管理措施探討[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9(2):39.
[2]岑繼清.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與常見病蟲害防治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9,39(8):95-96.
[3]靳龍.現代林業育苗栽培管理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9,22(5):198-211.
[4]溫啟棟.林業育苗栽培管理技術要點探析[J].種子科技,2020,38(9):43,49.
[5]華丹鳳.基于林業育苗栽培技術問題的探討[J].林業科技情報,2021,53(1):74-75.
(編輯:申媛媛)6BD13610-48D2-49F9-B0C5-6DB481481E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