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自力

父母一直生活在農村,在我們的記憶中,他們從未紅過臉。在鄉親們眼里,父母是公認的模范夫妻,相敬如賓,相濡以沫。很長一段時間,我也認為他們“從來都沒吵過架”。
結婚后,我很快從愛河里走出來,生活在柴米油鹽中少不了磕磕碰碰。最激烈的一次,我和妻子大吵了一架,相互撂了些狠話,然后進行了一個多星期的“冷戰”。妻子帶著孩子回娘家了,意思是讓我閉門思過。父親知道后,第一時間當起了我們的“婚姻修復師”。
“兩口子過日子,沒有不吵架的,牙齒還經常咬著舌頭呢。不過,婚姻不是拔河,互不相讓就會僵持不下,總得有人低頭呀!”父親說完,朝我看了一眼,說男人胸懷要放開闊些,該讓就讓著點,多大的事兒啊!說實話,那次吵架也沒多大的矛盾。妻子做了油燜小龍蝦,辣子放多了,我就說了句“舌頭辣麻了”,哪知妻子把盤子一推,說“要嫌辣就別吃”,一下子把我撩得發火了,兩個人就你一言我一句地懟了起來。直到妻子淚眼婆娑地收拾行李,我也不勸她,就由著她和孩子回了娘家。
“其實,都是雞毛蒜皮的事,出門時挽留一句,認個錯或許就解決了,何必非要等到不可收拾呢?”父親聽完后,給我分析起來,“夫妻之間發生矛盾和分歧,越早解決越好,就像救火一樣,發現了火苗迅速撲滅就完了,你倒好,蹬鼻子上臉,哪有火上澆油的道理……”父親見我還犟著不為所動,干脆舉起了身邊的事例,那就是他和我母親的婚姻。“很多人都說我們是不紅臉的,其實哪有不吵架的夫妻,只不過我有秘密武器。”說到這里,父親朝我不好意思地一笑,繼續說:“那就是認慫,遇事主動承認錯了,有個好態度,馬上就會得到‘寬大處理的。”我噗嗤一下笑出聲來,原來父親的秘訣是“認慫”呀!那天父親走后,我馬上動身去接妻子,沒想到好話還沒說三句,她就跟我回家了。我一路直感慨,父親的“秘訣”還真管用,看來姜還是老的辣呀!
母親是河南姑娘,性格直爽,說話嗓門大,飯熟了吆喝一聲父親就能聽得到。父親身材矮小,也許受到母親“高大威猛”形象的威懾,他說話總是細聲細氣的。他們也有爭論,如殺哪只雞、薅哪塊地、種什么蔬菜,等等,往往吵不過三句,父親就“敗下陣來”,直接“認慫”。不過,也有例外。我初中畢業那年,母親想讓我出去打工,父親則讓我念師范。兩人各執己見,母親以為再說幾句父親就會慫,沒想到父親那天像吃了豹子膽似的一直堅持著。后來,父親請來了村干部以及舅舅們一起商量,大家一致認為讓我念師范比較好。父親眉飛色舞,又是遞煙又是端茶,很有點揚眉吐氣的意思。
不過,事后母親常常說起,還是父親有遠見,讓我念師范是對的。看來,父親并不總是一味地“認慫”,小事不計較,大事他是有主見的。
俗話說有什么樣的父母,便會有什么樣的孩子。受父親的影響,如今的我也學會了“認慫”。因為“認慫”的父親,有智慧更有愛,是我學習的榜樣。
(宋行軍)D705F28E-EDC0-4F93-8E47-586B33907E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