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瑜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的原則
(一)歷史與辯證相結合原則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道法課應該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相結合的原則,同時結合學生年齡特點、成長需求、認知水平。開發課程資源時需要科學、客觀對待優秀傳統文化,去除負能量、腐朽落后的思想。根據對部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梳理發現教材中中華傳統文化資源具有積極性,是正能量的傳遞。教材唯一負面資源是來自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該資源只是作為反面例子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因此,教師在進行資源融入時應該嚴格進行篩選,既尊重歷史也需要辯證。
(二)繼承和創新相結合原則
經歷了創造和發展變化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用科學發展觀看待這些精神財富,在開發課程資源時既要繼承它也要有所創新,而不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拿來就用。如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傳統習俗“清明節”,教師在教學時既要讓學生感受清明節是祭拜祖先、感念祖恩的中華民族傳統習俗,也要讓學生懂得隨著時代的變遷,燒紙錢、放鞭炮等清明祭祖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和變化,因此需要變革創新,我們可以采用文明的祭拜方式如鮮花祭拜、云祭拜、居家祭拜來代替。繼承和創新才能煥發生命力,與時代接軌,成為推動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的強大動力。
(三)認知和實踐相結合原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兒女的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產生深厚影響。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其祖輩生活在中華大地間,他們的行為方式無不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其育兒方式、家庭教育內容帶有濃郁的中華民族文化印記,因此引入傳統文化資源不能簡單將認知與實踐相割裂,而應該使教學回歸到學生鮮活的生活中,使認知與實踐相結合、互動共生。道法教材中有不少地方涉及到傳統習俗,如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5課《快樂過新年》、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4課《團團圓圓過中秋》、三年級上冊第12課《家庭的記憶》等關于傳統節日,這些課程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家庭活動,在親身體驗實踐中感悟傳統節日傳遞出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和內涵。因此資源融入教學要依循認知和實踐相結合原則,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才能在學生內心生發,從而使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指引學生當下及未來的生活。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的路徑
(一)重繪教學目標,精準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教學目標是作用力的方向,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而促使學生身心方面發生某些變化。要培養具有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的學生,就必須重新定位繪制教學目標,精準把握培養的方向,從而落實資源有效融入。重繪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具有培養人才的大局意識,善于捕捉資源與教材的融合點,實行深層次精準融入。道法課程中,大部分課程從表面上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相及,很難讓人產生聯想,如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1課《別傷著自己》讓學生了解家庭生活中的不安因素,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教師可以融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觀念,將教學目標重繪為“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懂得保護自己也是孝敬父母的重要體現。”
(二)創設教學內容,對接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教學內容是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而動態形成的素材及信息。道法教師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時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加工、創設,實現教學資源與教學內容有效對接。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8課《美麗的文字民族瑰寶》,教師可以創新教學媒介,將央視紀錄片《史說漢字》、《漢字里的中國人》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與教學內容實現對接。
中華傳統文化資源融入道法課是順應時代訴求的教育教學改革,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發展需求、認知規律、教育教學規律而動態開發和利用。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教師還需要具備學習力、創造力,力求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使教學更好服務于育人目標。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