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小長假,很久沒見面的家人齊聚一堂。“喏,嘗嘗這芋頭燒雞。“”再喝一碗鮮菌雞湯。”我剛放下書包坐下,媽媽和奶奶立刻為我添上今天的大菜。醬香濃郁的燒雞,軟爛入味;清燉的雞湯,融入菌菇的鮮美。“太好吃啦!”沉迷美味佳肴的我,沒有嗅到一絲不對勁。
吃完飯,抹抹嘴,我按照往常的習慣呼喚小寶貝們:“鳳頭、虎皮、黑毛。”但是陽臺外頭靜悄悄的。“鳳頭!虎皮!黑毛!”我提高聲調又喊了一遍,陽臺內外依舊黑漆漆、靜悄悄。我的心中涌上一股不祥的預感。
“媽,我的小雞呢?”我返回客廳嘶喊著。“大過節的,有這么多客人在,別那么大聲。”媽媽并沒有看我,右手仍然不停地夾著白瓷碗里的燒雞。我看了看鎮定的媽媽,又看了看燒雞和雞湯,頓時一股惡心涌上心頭。“媽媽,我養了快一年,每天與它們朝夕相處,放學回來都把它們帶到院子里散步、捉蟲子。我將它們視為家人啊!”“這孩子沒大沒小的......大家吃菜,不用搭理她。”媽媽一直不肯正面回答,我更加篤定,鳳頭、虎皮、黑毛已經變成了桌上的食物。大聲嚷嚷道:“你就是把它們殺了、燉了、吃了!你為什么要這樣?”越說越激動,我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落。“不就是幾只雞嗎?為了它們,你還要和我決裂?走走走,不吃就下樓玩去。”
我氣得重重地打開門,沖到樓下的院子里,默默坐在花臺旁邊哭泣,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天上不知何時飄起了細雨,幾滴水珠順著我的臉頰滑下,不知道是淚水還是雨水。痛苦、懊悔和不甘充斥心間,恨自己不該貪嘴。忽然,我聽見熟悉的“咯咯噠”聲,響亮、清脆。“鳳頭?虎皮?黑毛?”院子的角落里,有一只熟悉的鐵籠,鐵籠上還貼心地搭了一塊遮雨的木板......
(指導教師:馮翠平)
編輯推薦
如何才能把故事寫得跌宕起伏?那一定離不開情節的反轉。左心悅同學從愉快吃雞寫到發現小雞失蹤,再寫到和媽媽大吵一架,最后又于院子角落處發現完好無損的小雞,不禁讓讀者的心情跟著她起起伏伏。結尾的設置也很巧妙,用“貼心地搭了一塊遮雨的木板”的細節,從側面展現媽媽對小雞的照顧,也化解了“我”對媽媽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