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 衛
◎文/彭 德 易 英 魯 虹 孫振華 張朝暉 王 平 何立偉

張衛在拼貼這些圖像的同時, 也把中國人百年來說膩了、 學厭了、聽煩了的東西, 輕松愉快地拼貼了進去, 包括西學東漸、 土洋結合之類的現象,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中西合璧之類的主張, 傳統與當代、 民族化與國際化之類的比照, 幾乎一網打盡。
圖像的搬用意義就在這兒: 對于觀眾來說, 識別的只是形象; 對于作者來說, 公共圖像不僅意味著現成品, 還意味著當代文化方式。 在表面的調侃下面隱藏著危機, 知識、 教養、 藝術、 傳統都在被流行文化所取代,這種意識被清楚地表現于張衛的 《泉·范寬VS 杜尚》 中, 杜尚的小便器在這兒不只是對傳統的調侃, 還有對自身文化狀況的追問。

在這里, 并置是要在東西方的對比參照中, 求得超越雙方的引申含義, 以及因這兩者的交織而獲得的現實意義, 那就是東西方的兩種不同價值觀產生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有優劣, 不能在整體上簡單地說誰比誰更好, 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我很贊賞張衛這種主張多元共存的文化態度。 因為, 比起那些希望打倒西方, 從而使東方成為中心的人來說, 他顯然站得更高一些。
在我和魯虹做 “重新洗牌” 展覽的時候, 張衛的作品是展覽中的亮點, 它們不斷引起觀眾指指點點和諸多議論。 張衛的解構就是拿經典不當經典, 拿正經不當正經, 拿常識不當常識。 如果這些圖式太深奧了、 太冷僻了, 這種解構的力量就受限制了, 偏偏, 這是大眾化的圖像, 是家喻戶曉的知識,所以, 他的解構就特別具有破壞性。 這種解構基于異質的進入, 這種基于計算機手段的 “入侵”, 使經典變成無法承受之輕。
張衛的作品強調中國與西方兩個文化情境的對比, 在這個對比中找到一個圖像和意味的平衡。 這樣的生活經驗廣泛存在于中國的現實情境中。 例如, 將齊白石的作品形象, 與美國性感明星瑪麗蓮·夢露的各種不同姿態放到一個畫面上。 齊白石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 與美國明星在自己的那個時代的知名度可以等量齊觀。 并置和挪用的手法在西方當代藝術實踐中也許并不鮮見, 但對于中國藝術而言, 張衛的視覺圖像的意義在于剝離了假象的紛擾, 從而還原了現實生活的內在邏輯和本質的真實性。
我認識張衛, 是因為他的裝幀設計, 我們的雜志 《書屋》 請他設計過一年封面, 設計得非常有意思: 封面是中國元素的窗和西方元素的圖像設計在一起, 封底是門的圖像元素, 東方與西方的碰撞。 這種設計, 在當時是很當代的。 這批畫 “大蟲” 系列, 給我的感覺是微觀世界的放大, 一只大蟲畫幾米大, 我是沒見到過的。 “VS” 系列善于將東西方代表圖像的重組,如齊白石與瑪麗蓮·夢露, 在視覺與心靈層面產生激烈的碰撞。 “房間” 系列也是非常獨特的, 個性很強。
這種氛圍很好, 有點像冬天的圍爐夜話, 沒距離感, 特別親切。我和張衛的友誼是從上世紀80 年代就開始了, 40 年的朋友了, 因此, 他的很多想法, 實施進程、 過程, 我算是比較了解的。 張衛有一種反經驗主義,在文學上, 像意大利的卡爾維諾, 中國的王小波。 我覺得張衛這些畫是反經驗主義的, 你見過這么大的草蟲嗎? 見過這么大的螞蟻嗎? 畫放大幾百倍的螞蟻, 真實的螞蟻放大以后就產生反經驗主義了, 它是那只螞蟻, 它又不是那只螞蟻了。 你見過這樣的高僧嗎? 沒有頭顱, 但上面有一只鷹飛過。 還有, 在女人的大腿上有一只飛舞的螳螂, 以及包括剛才說的拼貼, 我說, 這是一種結構。 一只螞蟻在張衛手上這么放大表現, 你就很難說這是一只螞蟻了。 好多東西, 你可以說得很小, 同時也可說得很大, 說大, 是因為你這位作家或者畫家本身的情懷大、 格局大、 學養大、 經驗大。 我相信張衛的畫能夠給大家帶來很多啟發, 給你們的視覺經驗以刷新, 一個畫家能畫出你沒見過的東西, 就已經很不錯了, 這就不能要求他還有宗教或哲學。 我認為, 這種放大, 就是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