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小雅
(長安大學土地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國土資源是一個國家的人民維持生存的物質基礎,我國自然資源利用的基本特征就是資源總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資源利用率低且存在嚴重浪費問題;我國的土地資源總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后備資源少[1]。人口增多,人們對國土資源的需求也隨之不斷增加。在有限的耕地中,存在問題的耕地占大多數,如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農田生態環境惡化、農業組裝設施配套技術不到位等問題,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影響糧食安全和國計民生[2,3]。
延安市位于陜西省北部,地貌以黃土高原和丘陵為主。近年來,由于延安市社會經濟的逐漸發展,人口也隨之增加,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境內雖有多條河流穿過,但水資源短缺仍然是存在的問題之一。目前存在的問題會使社會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等受到限制,并且勢必也會影響延安市的總體發展。因此,對延安市國土資源承載力進行評價對于推動延安市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延安市,簡稱“延”,位于陜西省北部,總面積37037km2。共有2個市轄區,寶塔區和安塞區;11個縣;1個地級市,2019年末國務院批準子長縣撤縣設市,延安代管;18個街道辦事處;84個鎮;12個鄉;到 2020年末,共228.26萬常住人口。延安市位于黃河中游,地貌以黃土高原、丘陵為主。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約1200m。屬于暖溫帶半濕潤易旱氣候,全年氣候變化受季風環流影響,四季分明。年日照期2418h,無霜期年平均162d。延安市有延河、清澗河、云巖河、仕望河組成延安市的水系網。
本文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于《延安市統計年鑒(2011—2021年)》。
對延安市的國土資源承載力進行評價研究時,需列出匹配的承載力評價影響因素即評價指標;將收集到的指標數據運用極值標準化法對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同時對各個影響因素的評價指標進行賦值打分,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權重[4,5]。根據標準化后的數據以及權重,計算評價總分值,行準則層評價以及綜合分析,最終得出延安市國土資源承載力的綜合評價,對延安市的國土資源承載力提出展望和建議。
1.2.1 指標體系構建
研究延安市國土資源承載力,根據延安市的實際情況以及國土資源承載力評價的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體系中共設有3個準則層,10個指標值。
1.2.2 指標權重的確定
運用層次分析法,將國土資源承載力影響因素按照“三區三線”的定義分成3個層次即3個準則層,再將影響準則層的因素分到同一層次上。從準則層開始,進行對比,構造成矩陣計算并作一致性檢驗[6]。通過檢驗歸一化后即為權向量;若不通過,則需要重復直至通過檢驗。延安市國土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與權重如表1所示。

表1 延安市國土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
1.2.3 指標標準化處理
采用無量綱法,將數據的原始數值X通過min-max標準化映射在區間[0,1]中,即為標準化之后的值X′,公式:
X′=(原始數據X-最小值Amin)/(最大值Amax-最小值Amin)
(1)
延安市2011—2020年國土資源可持續評價指標標準化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2011—2020年延安市國土資源可持續評價指標標準化數據
根據權重綜合匯總表以及指標的原始數據量化后的標準化值,可以得出延安市2011—2020年各準則層的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2011—2020年延安市各準則層變化情況
由圖1可知,近年來延安市的國土資源承載力3個準則層的變化狀況。從圖1來看,雖然3個準則層最后都呈上升趨勢,但相比城鎮化建設來說,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影響程度始終在起起落落,不同時間段所呈現的趨勢也始終不同。如,2011—2012年,農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呈上升變化,而只有生態保護呈現出不同的下降趨勢;通過觀察延安市生態保護原始數據不難發現,2012年的造林面積相對于2011年有比較明顯的減少。從圖1可以看出,2013—2014年,3個層次的指標同時呈現或急或緩的上升狀況,同樣,從原始數據可以看出,在此時間段內,各個指標的數量值也都呈增長狀。2017—2020年,城鎮化建設指標始終延續著之前的狀態,穩步上升,也足以表明從2017年開始,延安市城鎮化建設以及經濟發展在逐步提升。而2018年的農業發展、2019年的生態保護都有明顯的下降趨勢。
當不同協同成員之間存在多種類型的關聯關系時,則在不同類型關系下協同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概率可能不同。令wκ(pipj)∈[0,1]表示在第κ類關系下協同成員pi與pj之間發生相互影響的概率。假設協同成員之間的影響是雙向的,且各類關聯關系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基于相互獨立事件概率方法,可得到協同成員之間的綜合影響概率集合
同時,可以通過指標權重匯總表看出3個準則層中,農業發展A1對延安市國土資源承載力的影響程度比較大,而城鎮化建設的影響程度相對比較小。國土資源承載力從本質上來說是國土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數量的綜合支持力[7],“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人的存在離不開糧食和水,所以糧食對于人類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而在目前各種科學技術發展以及資源約束的趨勢下,農業發展逐漸成為當前所面臨的第1大問題[8]。因此,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各類總產值的提升,離不開糧食產量的增加,當前傳統農業于現代化農業而言的比重更大,糧食離不開耕地,故人均耕地面積又顯得重要些。環境可以是人類賞心悅目且提升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同時環境也可以是改變人類所有生活的一大潛在的因素[9]。在生活和技術進步的同時,生態系統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威脅。就廢水排放量來說,排放的廢水中含有化學物質和有害物質,即使最后的處置方式相比其他方式更加合理,但還是對土壤、水質、空氣等環境造成了影響。面對這些,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系統又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荒山、荒地、沙丘等一切可造林的土地上,人工種植的成片樹林對于生態系統的恢復也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度[10]。在面對城鎮化建設時,更多的是為了發展農村經濟。城鎮化建設中,單位城鎮用地承載城鎮人口能夠反映出城鎮化的進程以及人口密度,同時反映交通便捷度的道路網密度與位城鎮用地承載城鎮人口對城鎮化建設的同等重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直觀地反映城鎮經濟是否增長,故更重要一些[10];另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可以看出轉化為常住城鎮人口的比重,對城鎮開發的評價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據權重綜合匯總表以及指標的原始數據量化后的標準化值,得出延安市各區縣國土資源承載力的變化情況,計算出延安市各區縣承載力評價分值。

(2)
延安市各區縣承載力評價分值如圖2所示。

圖2 延安市各區縣國土資源承載力的評價分值
由圖2可知,延安市各區縣的國土資源承載力中,寶塔區是延安市的中心,各個方面的措施等都做得都比其他地區好一些。就寶塔區的廢水處置量而言,寶塔區位于延安市的中心,居住人口會更多、工業發展會更好,盡管污水制造量大,但隨著近年來延安市環保工作的開展,對于廢水的處置量也愈來愈多。就寶塔區而言,應在生態保護和城鎮化建設方面發揮現有的優勢,在目前的基礎上做得更好;對于比較弱的方面,應該積極提升以促進增長。總的來說,寶塔區的各項數據指標表明該地區的國土資源承載力情況相對來說是比較好的。延川縣的國土資源承載力相較于其他各區縣最低,這是因為延川縣在農業發展方面人均耕地面積和人均糧食產量都比較低;在城鎮化建設方面除了單位城鎮用地承載城鎮人口高于子長縣、志丹縣等其他區縣外,其他3個指標都低。在生態保護方面,富縣的廢水處置量和造林面積相對更好一點,保護環境,恢復生態,最終都會造福于當地居民。
根據權重綜合匯總表以及指標的原始數據量化后的標準化值,得出延安市2011—2020年國土資源承載力的變化情況,評價總分值如圖3所示。

圖3 2011—2020年延安市國土資源承載力評價分值
通過對延安市國土資源承載力的評價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從3個準則層分別分析評價延安市的國土資源承載力,每個準則層對承載力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一個國家的民生在于農業發展,一個地區更是如此。所以,農業始終是承載力的第1大影響因素。另外,生態環境會影響一個區域人民的生活環境和購物的生長環境,其決定了承載力支持的是一個怎樣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承載力大小受生態保護的影響也不容小視。需要在數量和質量上使國土資源承載力達到一致協調:生態保護最后決定的是空間的質量,城鎮化規劃及其發展進程決定承載力在數量上的支持量,將二者結合,則可達到協調發展。
從延安市各區縣的國土資源承載力來看,承載力具有地域差異性。相同的評價指標,但最終得出的承載力的大小還是不盡相似,并存在區別。每個地區農業發展、城鎮化進程和生態保護方面的不同,都會導致國土資源承載力大小的不同。
從2011—2020年延安市國土資源承載力變化情況來看,承載力具有時空動態性。盡管是相同的指標,同一地區在不同時間的承載力仍然會不同。不同時間段規劃和工作的重點不同,都會導致在農業發展、城鎮化進程和生態保護方面出現差異性的變化,由此也會造成不同時期國土資源承載力的不同。
國土資源承載力是一種綜合支持力,是對于當前人類經濟、人口等方面的支持力。本文基于其他學者的探索和結論,建立了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指標的權重和綜合評價值,對延安市的國土資源承載力進行了一系列的評價和研究。
從2011—2020年的變化數據可以看出,國土資源承載力整體上狀況良好,但變化情況還是相差略大。結合延安市各區縣的變化數據可以看出,延安市區域承載力即各區縣的情況存在差異,需要對此提出提升建議并予以改善措施。由于地理位置和自身傳統農業的影響,使得農業成為影響國土資源承載力的第1大因素。人民最基本的吃飯問題,以及改善農村人民的生活條件,這些都離不開農業。延安市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城鎮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會影響延安市的城鎮化進程和建設狀況。生態保護是所有人都必須密切關注的問題。地處黃土高原的延安市本身就存在著水土流失的問題,植樹造林是當前形式下的迫切要求;同時,對污染狀況的改善和提升,或者從源頭上的治理也顯得尤為重要。
近幾年,延安市的國土資源承載力一直處于逐漸增長和提升的狀態。盡管對于延安市各區縣來說,承載力的差別較大,但其提升的空間比較大,也差不多處于發展的優勢地位。所以,要始終把握好發展空間和提升潛力,對于農業發展、城鎮化進程和生態保護方面都是有好處和優勢的。
由于數據的獲取難度問題,本文所建立的國土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受到一定影響,以后會進一步研究,提高指標體系的科學性,以保證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