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張 曄,劉 丹,陳 靜,段小茸,李柯瑾,朱曉麗
(1.大理大學護理學院,云南大理 671000;2.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云南大理 671000)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日益加快的形勢下,老人的養老問題成為了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積極應對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我國養老問題現階段主要的弊端就是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和相應的養老體系尚未成熟〔1〕。國外的養老機構,尤其是美國、瑞典等發展較早,服務較為完善,服務水平較高,在醫療方面給予老年人足夠的保障。多個國家實施老年綜合評估,目的在于全面評估個體的功能狀態和社會支持環境,以便有針對性地制定全面的治療、康復和護理計劃〔2〕。為積極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挑戰,有效解決老年人持續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加快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本研究對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簡稱“大理州”)養老機構老年人進行健康需求狀況調查,了解大理州養老機構老年人健康及需求現狀,積極探尋養老機構現存的不足之處,并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1.1 研究對象選取大理州3 家不同性質養老機構(南山養老院、祥云縣社會福利中心頤養院、大理市中心養老院)中的93 名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南山養老院建院早,在大理州知名度較高;祥云縣社會福利中心頤養院位于祥云縣,入住率較高;大理市中心養老院是近年新興養老機構,也是大理市首家“公建民營”“醫養一體”的養老機構,相對其他養老機構設施更完善。納入標準:神志清晰、無溝通障礙者。排除標準:嚴重認知障礙者。
1.2 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健康需求調查表,其Cronbach's α 為0.89。由經過統一培訓的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對研究對象的健康狀況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自理能力、健康狀況以及對日常生活服務、醫療保健服務、精神文明服務等方面的需求。發放調查表93 份,回收有效調查表93 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
1.3 統計分析使用EpiData 3.1 進行數據錄入,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
2.1 研究對象人口學特征在93 名研究對象中,男性50 人(占53.76%),女性43 人(占46.24%);年齡:60~70 歲23 人(占24.73%),71~80 歲30 人(占32.26%),81~90 歲31 人(占33.33%),90 歲以上9人(占9.68%);婚姻狀況:未婚9 人(占9.68%),已婚62 人(占66.66%),離異1 人(占1.08%),喪偶21人(占22.58%);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7 人(占61.29%),初中21 人(占22.58%),高中9 人(占9.68%),大學及以上6 人(占6.45%);民族:白族16人(占17.20%),漢族73 人(占78.50%),回族2 人(占2.15%),納西族2 人(占2.15%)。
2.2 研究對象自理能力情況對93 名老年人進食、洗澡、修飾、穿衣、控制大小便、如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等10 個項目進行評定,將自理能力分為完全能夠自理、基本能夠自理、基本不能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4 個類別,其中生活完全能夠自理者21 人(占22.58%),基本能夠自理者49 人(占52.69%),基本不能自理者18 人(占19.35%),完全不能自理者5 人(占5.38%)。
2.3 研究對象身體存在癥狀、所患疾病及就醫方式情況對93 名老年人身體存在癥狀、所患疾病和就醫方式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僅存在1 種身體癥狀者占26.88%(25/93),存在2 種身體癥狀者占31.18%(29/93),同時存在3 種身體癥狀者占41.94%(39/93)。所患疾病占比最高的為高血壓,其次為頸椎、腰、腿疼痛,僅患有1 種疾病者和患有2 種疾病者比例相同,均為31.18%(29/93),同時患有3 種疾病者占34.41%(32/93),同時患有4 種疾病者占1.08%(1/93),2 名老年人無身體疾病(占2.15%)。就醫方面,由子女帶到醫院治療者居多,占72.04%。本調查發現養老機構老年人所患疾病大多為慢性疾病,同時患有2 種及以上疾病的現象較為普遍,與米瑪多吉等〔3〕研究結果一致。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身體存在癥狀、所患疾病及就醫方式情況
2.4 研究對象健康服務情況在3 家養老機構中,研究對象得到的服務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照料(占97.85%,91/93)、疾病護理(占73.12%,68/93)和康復訓練(占63.44%,59/93)方面,對心理慰藉(占13.98%,13/93)和安全防護教育(占23.66%,22/93)相對較少。在健康需求服務滿意度方面,92.47%(86/93)的老年人認為護理人員熱情、有親和力、耐心,對他們的照護非常滿意,7.53%(7/93)的老年人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沒有什么太高的要求,基本滿意護理人員的服務。健康服務需求及時性方面,97.85%(91/93)的老年人平時的健康需求能得到及時地發現和解決,2.15%(2/93)的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及時地得到發現和解決。
2.5 研究對象健康需求在本研究中,多數老年人希望得到多方面的健康教育,其中日常生活健康教育需求最高(占82.80%,77/93),其次是醫療保健教育(占67.74%,63/93),第三位是健康服務咨詢指導(占53.76%,50/93),最后是心理調適健康教育和休閑生活健康教育,分別占45.16%(42/93)和24.73%(23/93)。楊健健〔4〕研究顯示,除了安全教育之外,機構養老方式的老年人對其他方面的健康需求均明顯高于居家養老的老年人。老年人生理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他們能否追求更好的精神慰藉、娛樂服務活動,一個健康的身體已經成為老年人參與各項活動的晴雨表〔5〕。
根據調查分析結果發現,養老機構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的形式較為單一,多為講座,沒有根據不同老年人所適合的健康教育形式展開各類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82.80%(77/93)的老年人非常希望其養老服務機構能夠提供健全完善的服務設施(如醫療健身器械、醫療器械、休閑設施以及娛樂交通工具),69.89%(65/93)的老年人非常希望養老機構能夠提高其生活質量,27.96%(26/93)的老年人希望養老機構能夠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如醫療專業知識),另外,大多數老年人都希望養老機構能夠解決其心理方面的健康問題和需求。
3.1 老年人患病率高,鼓勵養老機構積極實施醫養結合疾病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臨床研究和資料分析表明,入住養老服務機構的老年人一般會合并多種疾病,健康狀況普遍較差,對于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的健康需求普遍明顯高于其他老年患病人群〔6〕。本次調查結果可知,養老機構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不太樂觀,并且絕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已經處于不能完全自理的狀態,這與朱巍巍〔7〕的研究結果類似。目前,我國養老服務機構的醫療和健康服務發展仍處于初級快速發展階段,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缺乏醫務人員、醫療服務設備以及資源配置能力不足、服務內容有限、服務質量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等。這就提示我們養老機構對于老年人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狀況有待進一步改善,迫切需要加快推進醫養結合和健康融合服務體系的建設。養老機構應該根據老年人健康狀況差異,合理配置養老機構健康醫療服務資源,滿足老年人對于醫療和健康養老的有效服務需求〔8〕。本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老年人就醫存在較大的流動性,當老年人出現身體不適時,由子女帶到醫院治療的比例較高。養老機構不帶診療性質,或有診療資質但診療水平不高是老年人子女更愿意選擇在外就醫的主要原因。在此形勢下,建議養老機構實行醫養結合,同時提高診療質量,建議政府加大監控力度,及時發現現存養老機構問題,敦促其提高服務質量。
3.2 加強健康知識教育,注重心理健康引導健康知識教育主要是通過開展一些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活動和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促使老年人學會一些有益于健康的生活行為。老年人學會享受健康生活,可以消除或大大減輕一些影響健康的危險心理因素,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9〕。通過調查發現,各種疾病通常會限制老年人的日常活動和休息,有些疾病會嚴重降低他們的日常生活能力。所以對老年人進行定期健康知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10〕。有研究表明,養老機構老年人的年齡普遍偏高,絕大多數患有慢性病,受教育水平偏低,對自身健康狀況的認識水平不夠,對自身所患疾病的保健與護理知識掌握不足〔11〕,使老年人的疾病得不到很好的治療和恢復。因此,需要根據老年人自身特點,給予不同形式的教育,如一對一的教育:這種形式更能滿足個性化需求,但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消耗較大;小課堂教育:以小集體教育形式開展,可以針對同一類疾病或相同群體開展教育,針對性強,涉及人群范圍廣;黑板報宣傳和發放健康處方:通過固定時間更換黑板報宣傳廣告和健康處方內容,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12〕。隨著互聯網水平的提高,可以通過云平臺邀請外院健康教育專家開展網上視頻教育,或制作宣傳視頻進行知識宣講,通過循環播放可以有效彌補老年人因易忘而帶來的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通過本次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老年人對醫療保健的服務需求比較高,應加強對老年人精神物質文化服務的建設。當前我國養老機構服務未重視老年人對醫療保健的服務需求,有研究結果表明,社交活動的開展更有益于社會和老年人的身體健康〔13〕,提供健康文體娛樂等各種精神物質文化服務,能夠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創造更好的精神社交文化服務平臺,促進老年人的社會文化交流和互助,實現“老有所樂”。與此同時,本次調查發現僅有13.98%的老年人在養老機構得到心理慰藉服務,有45.16%的老年人希望得到心理調適教育,供需矛盾較為突出。辛紅菊等〔14〕研究發現,我國85%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7%的老年人有明顯的焦慮、憂郁等心理障礙。心理和精神問題已成為影響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突出反映在軀體化、抑郁、焦慮、強迫和人際關系等方面〔15〕,如不及時解決老年人心理需求,會嚴重影響老年人身體功能和社會適應能力。由此提示,養老機構應完善服務內容,豐富健康服務,滿足老年人醫療保健、身體活動、心理、安全與健康教育等健康需求。
3.3 提高養老機構自身條件設施及工作人員素質在本研究中,老年人希望自身所在養老機構能夠健全服務設施、提高工作人員素質,超過半數的老年人最希望改善生活環境和伙食,這說明入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對所在養老院的生活條件和質量有一定的要求。我國養老機構成立之初,基礎薄弱,入門標準低,沒有有效的監管制度,在資源、條件、管理水平都沒有達到標準的情況下,就進入了養老市場。養老機構在運行時,由于經費緊張、國家相關政策的空白與落實不足,存在一些自身問題。面對我國民辦養老機構收費高、公辦養老機構設施差的問題,政府應對各類養老機構加強財政補貼支持,通過對民辦養老機構的資金支持,減輕投資者的盈利心理,達到降低機構收費標準的目的。對于公辦養老機構,更應加強政府的資金支持,促進公辦養老機構的設施建設、環境建設和人員的合理調配〔16〕。與此同時,養老機構要重視對護理人員的培訓,提高工作后培訓考核頻率,使養老服務人員不斷更新養老服務技能,增加康護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訓,使培訓更加多元化和專業化,從而可以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需求。
3.4 提高社會關注度,加強宣傳教育我國目前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形式多為各級政府開辦、政府與其他機構合辦以及民辦,主要面向特殊的老年人和弱勢群體。社會福利院和農村養老院的宣傳養老服務功能有限,它們主要是面向最基層的弱勢群體,覆蓋面窄,得到的社會認可度和關注度還有待提高。雖然養老機構在經濟投入或者醫療水平上都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17〕,但對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和完善。因此,建議各級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政策扶持、積極配合政府推行助老、敬老政策,加大對政府和社會養老服務宣傳教育工作,改變目前人們對傳統養老服務的觀念。養老機構可結合實際情況和條件充分了解和掌握本機構老年人的基本心理健康狀況及健康需求,做出決策,制作宣傳片,向公眾和社會相關媒體介紹及宣傳養老服務機構,加強政府和社會對機構內老年人及相關養老服務機構的關注度,讓養老機構老年人得到更多的關懷與幫助。進一步完善我國機構養老的相關規制管理政策,同步建設實施和推進養老機構管理服務的規范市場化、養老機構管理規制的健全法治化,明確相關規制管理部門和權限,建立跨部門互相協調的監管和制度;極大地提高規制管理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著重研究如何保護機構內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掌握中央和地方加強對養老機構的相關規制管理政策和體系建設進程〔18〕。
通過綜合調查有利于發現現行養老機構中存在的不足,結合存在的問題給予合理化建議,注重老年人各方面健康,為大理州養老機構的優化發展提供可行性意見和建議,為大理州老齡化事業的發展提供創新,為老齡化群體提供全面健康的關懷與服務。本次研究因受疫情影響,調查問卷數量相對較少,未能進行實地調查,只是通過養老機構中的工作人員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涉及面不夠廣,今后將擴大調查范圍,將調查對象延伸至大理州各縣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為養老機構更好地發展提供更加有效、全面的決策建議。